
一、选择题
1、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D )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C )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4、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 ( C)
A内容 B层次 C结构 D方法
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A )
A知 B情 C意 D行
6、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B)
A关键 B基础 C内容 D途径
8、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C )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9、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D )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
10、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1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B )
A榜样法 B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12、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C )
A说服法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13、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 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 ( D)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二 填空题
1 德育是思想教育、___政治教育______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___社会德育______等形式。
3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继承性_______。
4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_____具体材料_______和主体设计。
5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_____心理健康教育_______。
6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____生活辅导_______和择业指导三个方面。
7 德育过程是_____个体社会化______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德育内容________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9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__学生己有品德水平____之间的矛盾。
1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___活动方式___的总和。
11、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___受教修养__方式。
12、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13、处分分为警告、_记过_______、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14、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_____体谅模式_______、社会模仿模式等。
15、道德教育的___认识模式__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16、所谓____道德两难____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三、简答题
1 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2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5、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7、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第二,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第三,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8、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内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9、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10、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11、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12、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3、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14、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5、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6、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要求有:(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17、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8、锻炼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19、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20、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21、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2、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
(2)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3)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23、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5)提出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四、论述题
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2、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2) 举例说明(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