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分封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因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同姓百年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
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在下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内容。
A B C D E F
1.【参】
(1)A—C:周王 D—E:诸侯 F:卿大夫
(2)据材料一,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2)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垄断和地位,保证王权稳定的一种政治制度。
(3)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
(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主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今乃三倍其多,……
——《包拯集》卷1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正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约等于北宋中朝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赵矢元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上述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后果。(10分)
现 象: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吏过多,开支太多。(3分)
直接原因:增设地方官吏。(2分)
根本原因:主义集权制度。(3分)
后 果:造成“冗官”“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2分)
解题思路:回答材料解析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如材料一出自《包拯集》,由此我们就可判断材料所述为宋朝时的事情。再注意材料里的有效信息,如“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今乃三倍其三”……由此可知材料一是讲宋朝的“冗官”现象,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冗费”现象,再联系课本中介绍的宋初集权的强化,回答此题就很简单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4分)
(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4分)
(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3分)
(2)增设特务机构。(1分)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2分)
(3)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3分)
(3)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加强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1)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4分)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2)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之手。(4分)
(2)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帝王观点的认识。
(3)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集权制度;明太祖把君主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虽然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但却使集权制度走向了衰落,助长了官场上的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5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相国、丞相,皆秦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汉高祖)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高后置l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王一丞相。……太尉,秦官。御史l大夫,秦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材料二秦少府(官职)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主也。汉承秦置。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
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及封奏,宜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
——《通典·尚书省》
材料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分,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以机构的情况,说明西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分)
(1)西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对秦朝的一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为秦官,西汉依旧设置。(3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与汉成帝的做法及其目的。(3分)
(2)汉武帝任用宦者,担任中书,汉成帝不再用宦者,但进一步加强尚书的职权,他们逐渐参与国家机要和决策。这样改革官制的目的是加强皇权。(3分)
(3)据材料三,说明东汉光武帝的有关措施。(3分)
(3)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尚书台实际成为最高决策施政机构,三公的权限进一步被剥夺。这样,大权总揽于皇帝。(3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发展趋势?(3分)
(4)相权不断削弱,皇权进一步加强,集权的封建政治发展。(3分)
6.秦汉以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斗争一直存在着,中唐时代又有不少人主张分封。柳宗元对此问题阐述道:周“失在制,不在于政”。秦“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中唐“失不在于兵而在于州。”只要“善制兵,谨择守”,国家就可长治久安。
中唐为什么会出现主张分封制这一历史现象? 结合有关史实,评述柳宗元的观点。
原因:
(1)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藩镇节度使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主张实行分封制。这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主张实行分封制。这是一种倒退的复辟,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评述:
(1)柳宗元站在维护封建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立场上,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对周、秦、唐失误的评价是基本正确的。
(2)周初推行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国家政权,扩展疆域,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但到了后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解体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受封的诸侯越来越强,于是纷纷起来争霸。故柳宗元认为周“失在于制”。秦朝实行严刑酷法的残暴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农民推翻,故秦“失在于政”,与郡县制没有关系。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酿成安史之乱,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由盛转衰。所以说,中唐时代“失在于兵”。
(3)柳宗元捍卫郡县制,反对分封制,符合国家利益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历史进步。
7.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2分)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2分)
(2)在主义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
(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集权不断加强。(4分)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9分)
(3)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6分)
消极影响:
①皇权极易造成、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皇权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3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主义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4)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5)唐朝:形成了严密的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主义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4分)
(6)上述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6)趋势:由盛而衰。(2分)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由三人加强集权的具体措施,认识到唐太宗是在处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宋太祖是在处理与地方的矛盾,而明太祖虽然也是处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但他是在强化个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8.试简述“汉承秦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作用和实质。
两汉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对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
政治方面: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使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2)察举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对集权不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光武帝对诸侯控制也很严。(2分)
作用:这些措施有力地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等。两汉选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于两汉强盛局面的出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2分)
实质: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主义集权强化的表现,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主义集权制度的体现。(4分)
9.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行政机构:
秦:在设立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公)和九卿。(2分)
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2分)
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后形成内阁制。(2分)
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保留明朝内阁制,后又设南书房及军机处。(2分)
特点和趋势:官僚机构日趋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集权空前强化。(4分)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测试(二)◎学生用
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分封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因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亲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同姓百年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
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在下表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内容。
A B C D E F
(2)据材料一,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3)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今乃三倍其多,……
——《包拯集》卷1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正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约等于北宋中朝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赵矢元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上述历史现象及其出现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后果。(10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4分)
(2)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什么特点?(3分)
(3)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3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2)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帝王观点的认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相国、丞相,皆秦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汉高祖)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高后置l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王一丞相。……太尉,秦官。御史l大夫,秦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材料二秦少府(官职)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主也。汉承秦置。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
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及封奏,宜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
——《通典·尚书省》
材料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分,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以机构的情况,说明西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3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武帝与汉成帝的做法及其目的。(3分)
(3)据材料三,说明东汉光武帝的有关措施。(3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发展趋势?(3分)
6.秦汉以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斗争一直存在着,中唐时代又有不少人主张分封。柳宗元对此问题阐述道:周“失在制,不在于政”。秦“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中唐“失不在于兵而在于州。”只要“善制兵,谨择守”,国家就可长治久安。中唐为什么会出现主张分封制这一历史现象?结合有关史实,评述柳宗元的观点。
7.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2分)
(2)在主义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9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主义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6)上述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8.试简述“汉承秦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作用和实质。
9.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