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次接线工艺守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4:45
文档

二次接线工艺守则

1适用范围本守则适用于低压成套电器控制设备的二次接线,作为指导接线和检验用。2使用工具和材料2.1工具剥线钳、斜口钳、尖嘴钳、压线钳、螺丝刀、开口扳手、电烙铁、万用表等。2.2材料1.5mm2,2.5mm2聚氯乙烯软线,黄、绿双色接地线,各种规格的捆线带,号码筒,接线鼻套管、固定夹、导线管、走线槽、焊锡丝等。3工艺要求3.1下线3.1.1按照线路图,在电器元件的上方或醒目位置帖上元件标牌(包括文字符号和元件编号)。3.1.2导线规格的选用,通常情况按图纸要求选取,图纸未作要求时,控制回路用1.
推荐度:
导读1适用范围本守则适用于低压成套电器控制设备的二次接线,作为指导接线和检验用。2使用工具和材料2.1工具剥线钳、斜口钳、尖嘴钳、压线钳、螺丝刀、开口扳手、电烙铁、万用表等。2.2材料1.5mm2,2.5mm2聚氯乙烯软线,黄、绿双色接地线,各种规格的捆线带,号码筒,接线鼻套管、固定夹、导线管、走线槽、焊锡丝等。3工艺要求3.1下线3.1.1按照线路图,在电器元件的上方或醒目位置帖上元件标牌(包括文字符号和元件编号)。3.1.2导线规格的选用,通常情况按图纸要求选取,图纸未作要求时,控制回路用1.


1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低压成套电器控制设备的二次接线,作为指导接线和检验用。

2使用工具和材料

2.1工具

剥线钳、斜口钳、尖嘴钳、压线钳、螺丝刀、开口扳手、电烙铁、万用表等。

2.2材料

1.5mm2,2.5mm2聚氯乙烯软线,黄、绿双色接地线,各种规格的捆线带,号码筒,接线鼻套管、固定夹、导线管、走线槽、焊锡丝等。

3工艺要求

3.1下线

3.1.1  按照线路图,在电器元件的上方或醒目位置帖上元件标牌(包括文字符号和元件编号)。

3.1.2导线规格的选用,通常情况按图纸要求选取,图纸未作要求时,控制回路用1.5mm2黑色绝缘软线,电流回路用2.5mm2黑色绝缘软线,接地线用2.5mm2黄、绿双色绝缘软线。

3.1.3每根导线的长度应根据其2个接点的具体位置按走线的路径实际量出再留有一定的余量,对于定型的老产品,批量产品下线余量应不大于100mm。

3.1.4根据线路图的线号在导线二端套上号码筒(元件本身的连线可以不要)字体方向要求水平为从左至右,垂直为从下到上不允许在90°~120°,270°~300°范围内,观察者站在产品前右下侧看。

123123

3.2线束走线

3.2.1  线束走线适用于面板和盘内的一般配线。

3.2.2同一面板和同一规格的产品走线要求一致。

3.2.3走线必须横平、坚直、整齐美观,不允许有导线巴结和凹凸不平现象。

3.2.4线束转弯时的弯曲半径应为线束直径的1—4倍。

3.2.5每股线束不能超过30根(1.5m㎡导线)。

3.2.6每隔120—200mm(转弯部分例外)用适当规格的捆线带捆紧,线束两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横向不超过300mm,纵向不超过400mm,线束要扎紧,不允许有晃动现象。

3.2.7线束在过门时不能与柜、门磨擦,门完全打开时,线束不能承受拉力,活动部位用缠线缠紧,两端用捆线带固定于线架上,其作法如下图:

                                                    

                                              

                                                     R的大小是d的四倍左右

3.2.8如果线束从屏板上穿过,板上的穿线孔或线束本身应加绝缘套。

3.3  线槽走线

3.3.1线槽走线适用于盘内的一般配线。

3.3.2线槽的规格应根据盘内配线的多少而定,不能选得过大或过小。

3.3.3线槽安装做到横平、坚直,外圈转角处应锯成45°,如下图。不允许将线槽触及到各种开关和接触器的活动部位。

3.4  接线

3.4.1按照线路图上线号对应实物,找到相应的接点,如果分不出接那个接点(如常开,常闭、线圈)可用校灯或万用表测出。

3.4.2剪掉剩余长度的导线。

3.4.3剥去线头适当长度的绝缘层。

3.4.4对于软线要套上接线鼻并压紧,对于硬线要弯圈,弯圈做法如下图:

D不大于垫圈外径

B不大于1mm

A不大于3mm

3.4.5接头与元件接点相接导线要留有一定的弯弧余量,不允许导线在接点拉紧成直线,做法如下图:

侧视图

3.4.6接着将螺丝拧紧,要求接触可靠,不允许有松动现象。

3.4.7一个接线端子上原则上只接一根导线,必要时可接二根,不允许在同一端子上接三根。

3.4.8当接线头无螺钉固定时(如小变压器,二极管,电阻等)应将线绞在一起搪锡,套上绝缘管。

3.4.9地线拉头螺钉均应将漆层刮干净,保证接地良好。

3.4.10从一次母线上引出二次导线时,不能将二次导线的接头与M8及以上的一次母线接点固定在一起,二次线接入母线排时,2.5mm2以下导线用M5螺钉,二次线与螺钉直径≥M8接点连接时,须增加连接端钮,应在一次母线排上加钻M6或∮6孔螺孔,用M5螺钉紧固引出。

3.5二次回路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下表要求:

允计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mm)

额定电压

(V)

电 气 间 隙

爬 电 距 离

额定工作电流额定工作电流
≤63A

>63A≤63A

>63A
≤60

3.0

5.0

3.0

5.0

605.0

6.0

6.0

8.0

3008.0

10.0

10.0

12.0

3.6  注意事项

3.6.1最禁将导线走入弧区内(常用元器件的飞弧距离见《元器件安装工艺》)。

3.6.2最禁将导线强拉、扭、损伤导线绝缘。

3.6.3同一根导线最禁有中间接头。

3.6.4最禁将导线靠近发热元件。

修订状态0
制订单位生产技术部文件编号WI-23生效日期2003/06/18页    码

5/5

4工艺过程

4.1按接线图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4.2下线

4.3套标号

4.4整理线束

4.5走线

4.6剥去线头绝缘套,套接线鼻(硬线煨圈)

4.7接线、紧固

4.8自检(看线头是否接紧,有无遗漏线)

文档

二次接线工艺守则

1适用范围本守则适用于低压成套电器控制设备的二次接线,作为指导接线和检验用。2使用工具和材料2.1工具剥线钳、斜口钳、尖嘴钳、压线钳、螺丝刀、开口扳手、电烙铁、万用表等。2.2材料1.5mm2,2.5mm2聚氯乙烯软线,黄、绿双色接地线,各种规格的捆线带,号码筒,接线鼻套管、固定夹、导线管、走线槽、焊锡丝等。3工艺要求3.1下线3.1.1按照线路图,在电器元件的上方或醒目位置帖上元件标牌(包括文字符号和元件编号)。3.1.2导线规格的选用,通常情况按图纸要求选取,图纸未作要求时,控制回路用1.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