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句子部分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例如:小马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知识。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祈使句:向别人得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二)改变句式
【备考点】
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表达。表达样式不一样,语言效果也不一样。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子改变为另一个句子,意思不变。常见的有:
1、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2、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4、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应考点】
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
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方法:1、把句号改为问号。2、在原句中加入疑问词,“难道,吗”“怎么,呢”等。
3、恰当地增删否定词:如果原句没有否定词就一定要加一个否定词;如果原句有否定词,根据需要确定加一个否定词还是删除一个否定词。
陈述句改反问句、感叹句练习
1、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
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3、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方法:1、把问号改为句号。2、去掉原句中的疑问词,“难道,吗”“怎么,呢”等。
3、恰当地增加或删除否定词:如果原句没有否定词就一定要加一个否定词;如果原句有否定词,根据需要确定加一个否定词还是删除一个否定词。
反问句改陈述句练习: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4.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5.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
三、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
【链接考题】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
(分析)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或“非……不可”等。
(答案)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的方法:1、把“必须”“肯定”“一定”等词语改为双重否定词“不能不”“非……不可”“不得不”“不会不”等。
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1、把双重否定词“不能不”“非……不可”“不得不”“不会不”等改为“必须”“肯定”“一定”等词语。
【专项突破】
1、依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个书包是王强的。
这个书包怎能不是王强的呢?
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书包是王强的。
1、那辆自行车是小丽的。
2、这件漂亮的风衣是李萌的。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个星期天我非去图书馆不可。
这个星期天我一定要去图书馆。
1、我们不能不努力学习。
2、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得不做。
四、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直接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句变间接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句的方法:1、改变双引号(说话内容)里的人称代词,一般情况是这样改(也有特殊情况,依题而变):“我”改为“他(她)”,“他(她)”改为“我”,第二人称“你、您”可用人名替换。2、去掉双引号,把冒号改为逗号。
间接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句变直接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句的方法:1、找出说话的内容,加上双引号,改变说话内容里的人称代词,一般情况是这样改(也有特殊情况,依题而变):“我”改为“他(她)”,“他(她)”改为“我”,第二人称“你、您”可用人名替换。2、根据说话者和说话内容的位置,选择在说的后面加冒号、逗号或句号。说话者在说话内容前面,说的后面加冒号;说话者在说话内容中间,说的后面加逗号;说话者在说话内容后面,说的后面加句号。
【专项突破】
一、仿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红红低着头对妈妈说:“我不要皮鞋穿了。”
红红低着头对妈妈说,她不要皮鞋穿了。
1、鲁迅给颜黎明的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2、老师告诉小明:“你去大队部找赵老师领《我们爱科学》。”
3、中队长对张铭说:“我去开会,你自己去参加比赛。”
二、将间接叙述句改为直接叙述句。
1、妈妈说,世界终究是青年人的。
2、妈妈说,她去上班了,我上学时要关好门窗。
3、老师说,现在雷电天气比较频繁,我们要学好防雷电知识。
五、一般陈述句改为比喻句
一般陈述句改为比喻句的方法:找出主语的特点,再想想什么东西(注意:不能同类)也有这个特点,然后打比方。比如:太阳升起来了。分析:太阳红红的,像个大火球。我们就可以改为:大火球似的太阳升起来了。
专项突破:
1、这个小女孩真漂亮。
2、他太瘦了。
3、校园真美丽。
4、铜鼓岭真美。
5、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六、一般陈述句改为拟人句
一般陈述句改为拟人句的方法:赋予主语——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或言行举止。
比如,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那“叫”我们就可以想象成“唱歌”。所以,可以改为:鸟儿在树上快乐地歌唱。
专项突破:
1、鱼儿在海里游来游去。
2、山羊在河边吃草。
3、春天一到,花儿开了。
七、一般陈述句改为夸张句
一般陈述句改为夸张句的方法:找出主语,然后根据主语的特点选择扩大夸张还是缩小夸张(注意:不能过度夸张,也不能改成对比句或比喻句:如我家的房子比足球场还大——这是对比句。我家的房子像足球场一样大——这是比喻句)。
专项突破:
1、海里的鱼真多。
2、我的房间很小。
3、我的房间只有巴掌那么大。
4、教室里很安静。
5、这栋楼真高。
【三】修改病句
【备考点】
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叫病句。
修改病句就像给病人治病一样,需要先诊断出病因,再对症下药,只要方法得当,做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5)指代不明:在句子中同时出现了几个称呼,在说明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哪个,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老师把王虹和晓敏喊到跟前,对她说:“上课要积极发言。”这句话中的“她”到底是谁表达上就不明了。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⒈读。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成份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
⒉划。用铅笔在病句上划出需要修改有部位,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⒊改。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补上句子残缺成份,使句子完整。替换有关语,使用词怡当。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⒋对。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应考点】
1、先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
2、如果句子主干没有毛病,就检查辅助成份与主干搭配是否合适。
3、检查句子是否符合逻辑,语序是否合理,指代是否明确,有无逻辑错误等。
4、如果确有错误,就开始动笔修改。
【链接考题】
(1)学习《烈士诗两首》一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成份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了主动者,谁学习这一课?谁受到了教育?(答案)学习《烈士诗两首》一课,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语序不合理。“秋天”和“北京”两个词没有按要求表达的意思排列,使意思表达不清楚。(答案)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3)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只有王娟同学没有到。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前后自相矛盾,“全班同学”中包括王娟同学。既然都到了,怎么王娟同学没有到呢?(答案)全班同学除了王娟没到之外,其余的都到齐了。
(4)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不住地赞叹不已。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重复罗嗦,“不住”就是不停的意思,而“赞叹不已”是不停地称赞。(答案)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赞叹不已。
(5) 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和悦耳的鸟叫声。
(分析)这个句子存在不合事理的现象,怎么能闻到声音呢?(答案)一进花园, 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和听见悦耳的鸟叫声。
【专项突破】
修改病句练习:
1、昨天,刮了一夜的大风。
2、我好久没有听到小明清脆的歌声和高兴的笑脸。
3、全校所有的师生基本上都参加了“六一”晚会。
4、我即使这么用功,但成绩还是不如你。
5、夏天的兴安岭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6、张明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
7、妈妈从菜场买回了青菜、猪肉、苹果、黄瓜等蔬菜。
8、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9、我们上街买了许多东西,其中有铅笔、笔记本、文具及水彩笔等等。
10、近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扩句和缩句
【备考点】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应考点】
扩句就是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链接考题】
1、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写句子)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词语。
(参)悦耳的歌声顿时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专项突破】
一、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完整。
例:他是一名少先队员。
他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1、周总理听汇报。
周总理( )听汇报。
2、天空中挂着园月。
( )的天空中挂着园月。
3、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 )地掠过湖面。
4、战士们守卫边疆。
( )战士们( )守卫( )边疆。
二、扩写句子。
1、微风吹拂着柳丝。
2、月亮升起来。
3、雨花石像翡翠。
4、游客登上了长城。
5、屋里走出老人。
6、湖面上漂着雾。
7、时间溜走了。
8、小女孩卖火柴。
9、小鸟唱歌。
缩句方法及相关说明:
1、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等。
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及“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及“得”后面的词语。
“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对谁做”。
2、缩句练习时要注意什么?
a)保持句子完整,注意主语。
b)保留句子中的“着,了”。
c)不改变句子原意,保留原句中的“不”等否定词。
3、缩句可按三步进行:一、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二、、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三、最后去掉修饰、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例题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参)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例题2、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缩句)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参)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缩句练习:
1、隐蔽在芦苇丛里的我们看见船上载着许多货物。
2、爸爸在床上听到窗外一阵阵的锣鼓声和欢呼声。
3、这是一座拔地而起、造型奇特的新建大楼。
4、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
5、生态保护区生长着上千株枝叶茂盛的银杉树。
6、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7、残暴的敌人秘密地杀害了我们党的优秀领导人李大钊。
8、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事迹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9、秦始皇兵马俑吸引了世界各地千百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10、江河里排着一条条雕饰得酷似游龙的船。
【五】常用关联词语
具有相互关联的词叫关联词语。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句子(分句)要组成一个大句子(复句),就要根据它们相互关联的意思,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才能组成一个表达一定意思的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1、因果关系:一个分句提出原因,一个分句说明结果,这种关系的复句叫因果复句。
因为……所以…… 既然……就…… ……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2、并列关系 :几个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者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这种关系的复句叫并列复句。
一边……一边…… 那么……那么…… 既……又…… 一会儿……一会儿……
一方面……一方面…… 有时候……有时候……
3、转折关系: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种情况,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这种关系的复句叫转折复句。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虽然……可是…… 但…… 却……
4、递进关系 :后一个分句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更进一层,这种关系的复句叫递进复句。
不但……而且…… 不仅……还…… 不仅……而且…… 除了……还……而且……
5、选择关系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表示选择其中一件,这种关系的复句叫选择复句。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是……还是…… 或者……或者……
6、假设关系: 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实现后会有的结果。
结果与假设一致 要是……就…… 如果……就……
结果与假设不一致 就算……也…… 哪怕……也…… 即使……也……
7、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另一个分句说出结果。
只要……就…… 只有……才……
另一种是一个分句排除一切条件,另一个分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
无论……都…… 不管……总……
8、承接关系 :几个分句依次说出连续发生的行动或事情,这种关系的复句叫承接复句。
首先……接着……然后…… ……又……就…… ……然后…… 一 …… 就……
9、取舍关系: 两个分句各说一件事,从比较中表示采取一件,舍弃一件,这种关系的复句叫取舍复句。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六】修辞手法
【备考点】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a.他的心眼比针鼻儿还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专项突破】
一、将句子补充完整。
1、春雨像( )一样细。(比喻句)
2、月亮( )躲进云朵里。(拟人)
3、蓝天、白云构成( )(比喻句)
4、高梁( )脸、稻子( )腰。(拟人句)
二、判断,是夸张句的在括号里划“√”,不是的在括号里划“×”。
1、桂了花开,十里飘香。( )
2、春雨贵如油。( )
3、公共汽车里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
4、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
5、冬风生气地吹掉了老鸦的住宅。( )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例2、鸬鹚像等待命令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
例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四、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在括号里注明类型;没有运用则在括号里划“×”。
1、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
2、人群在欢跃,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
3、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
4、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6、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
7、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五、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8、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9、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13、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5、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
16、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17、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
18、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
六、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用比喻的手法)
七、【综合训练】
一、改变句式。
(一)按要求改写句子。
1、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
2、陈述句改为感叹句。
这里的景色真美。
3、送到 办公室 我和班长 把 作业本 一起
(1)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
(2)改成“被”字句: 。
(二)照样子,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例:小丽说:“我长大以后要做一名医生。”
小丽说,她长大以后要做一名医生。
1、李明说:“我喜欢看神话小说。”
2、姑娘微笑着说:“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我喝了三口。”
(三)加上适当的关联词,使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1、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
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老师耐心教育我。
我进步非常快。
3、毕业复习是那么紧张。
他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四)缩句。
1、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
2、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
(五)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1、皇家园林北北京京颐和园风景秀丽、非常美丽。
2、今年暑假,我们整整休息了五十多天。
3、航天员杨利伟夸夸其谈的报告使人们深受教育。
4、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5、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经过学习,群众的普遍法制观念提高了。
(六)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闰土和我仿佛年纪。”是一个比喻句。( )
2、“这些来成都的游客非常讲文明”与“这些成都来的游客非常讲文明。”意思不一样( )
3、“昨天是小朋友最快乐最幸福的一天。”可缩写为“小朋友的一天。”( )
4、“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不是比喻句。( )
5、“不是一家人,就不应该热心帮助吗?”与“不是一家人,也应该热心帮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
(七)给下面的句子加上适当的标点。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 被称为 世界童话之王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安徒生童话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八)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使它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中国女排打败了日本女排得了冠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表示不同的意思。
你同意他不同意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