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施工实施方案
批 准: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审 核: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编 写: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四川省升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年 月 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装机容量为 20MWp,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光伏组件选用255Wp 多晶硅光伏组件,共计 92000 块;逆变器选用 500kW 型逆变器,共计 20台。光伏组件串由 44 块光伏组件串联组成,每两个光伏组件串为一个光伏阵列。 光伏组件方阵的运行方式采用最佳倾角 35°固定式安装(方位角0°)。方阵南、北间距最小值为 9.7m,东、西间距为 1.0-3.0m。电站总占地面积 540000m2,总体呈矩形布置,南北长 560m,东西宽 9.30m,管理区位于电站东侧边部。生产区包括光伏阵列、逆变器室、35kV 箱式变及检修通道等。每个 1MWp 子方阵设一座逆变器室,逆变器室位于子方阵的中间部位,共 20 座。生产区内设纵横方向硬化道路,逆变器室位于硬化道路的路边,光伏组件间的空地为横向道路, 形成一个场内道路系统,便于较大设备的运输,满足日常巡查和检修的要求。场 内道路路面为粒料路面,宽度 4m。为了便于封闭管理、安全生产,同时兼顾经济合理的实施原则,考虑沿电站 占地范围设置金属防护网围墙,围墙高度为 1.8m。光伏发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电站运行期间不需要原料供运,也无污染物生产,同时考虑电站运行所需的人力、 物力很少,所以电站对外仅设置一个出入口,出入口设在进站道路与围墙相交处, 出入口设自动伸缩门。
合同工期:4.3个月
建设单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穆勒四通光伏发电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达华集团北京中达联咨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四川省升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二、编制依据
序号 | 标 准 名 称 | 标准编号 |
1 |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 (第1 部分:土建工程) | DL/T5210.1-2005 |
2 | 光伏发电站施工质量检查及验收规程 |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标准 |
4 | 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 | GB50794-2012 |
5 | 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 | GB/T50796-2012 |
6 | 光伏发电设计规范 | GB50797-2012 |
7 |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程 | GB/T199-2005 |
8 | 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 GB/T19939-2005 |
9 | 光伏系统性能监测、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 | GB20513-2006 |
10 |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 GB50300-2001 |
11 | 工程测量规范 | GB50026-2007 |
12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JGJ94-2008 |
13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 JGJ 120 |
14 | 通用硅酸盐水泥 | GB 175 |
15 | 钢筋混凝土用钢 | GB 1499 |
16 | 混凝土外加剂 | GB 8076 |
17 |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 | GB 50119 |
18 |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 GB/T 50107 |
19 | 土方与爆破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201 |
20 |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02 |
21 |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 GB 501-92 |
22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04-2002 |
23 | 建筑施工模板安装技术规范 | JGJ162-2008 |
24 | 砌体工程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03-2011 |
25 | 抹灰砂浆技术规程 | JGJ/T 20-2010 |
26 | 建筑地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09-2002 |
27 |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09-2002 |
28 |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10 |
29 |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20242 |
30 | 给排水构筑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41 |
31 | 建筑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601-2010 |
32 |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43 |
33 |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30-2002 |
34 |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 JGJ 18-2003 |
35 |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 | GB 50610-2010 |
36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66-2007 |
37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261 |
38 |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263 |
39 | 泡沫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281 |
40 | 安全防范规程技术规范 | GB 50348 |
41 | 火灾报警控制器 | GB 4717 |
42 |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 GB 50118 |
43 |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05-2001 |
44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 DL/T5161.1-5161.17-2002 |
45 |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4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 DL/T 5210.4-2009 |
46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气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47-2010 |
47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148-2010 |
48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49-2010 |
49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实验标准 | GB 50150-2006 |
50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68-2006 |
51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69-2006 |
52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72-2006 |
53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71-92 |
54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KV及以下架空店里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173-92 |
55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气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254-96 |
56 |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 | DL/T 995 |
57 | 110-500KV架空送点线路施工与验收规程 | GB 50233 |
58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 | 国电电源{2002}6号 |
59 | 电力建设文明施工规定及考核办法 | 电建(1995)543号 |
60 | 电力建设消除施工质量通病守则 | 建质(1995)140号 |
61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 令279号 |
62 |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 JGJ/T 77-2010 |
63 |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 DL 5009.1-2002 |
安全标准及其使用导则 | GB 12532 | |
65 | 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 | 国电电源(2002)49 |
66 |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 | GB 12523 |
67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 JGJ46-2005 |
68 | 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JGJ 202-2010 |
69 |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暂行) | 电建质监(2005)52号 |
70 | 建筑业七夜资质管理规定 | 建设部令第159号2007.06.26 |
71 |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 GB/T50328-2001 |
72 | 电力工程竣工图文件编制规定 | DL/T 5229-2005 |
73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 2011版 |
74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 | 2011版 |
75 | 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光伏发电部分) | 电建质监{2011} |
76 | 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 DL/T 5434-2009 |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文明施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3)封闭施工,清洁运输,使环境影响最小化;
(4)满足临时交通组织的需要,减少对百姓生活和出行的影响;
(5)施工作业区与办公、生活区应隔离分开,避免重复搭建。
四、文明施工目标
本工程文明施工的目标为创建“平安文明工地样板标段”。
五、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5.1、施工现场管理
(1)工地上设置文明施工员,做到动态管理,及时收集、记录、整理、管理台帐等资料。
(2)施工现场按卫生标准和环境卫生、通风照明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厕所、化粪池、简易浴室、更衣室、生活垃圾容器等职工生活设施,落实专人管理。
(3)工地职工宿舍符合卫生要求和居住条件,地面用混凝土硬化,照明电线敷设符合规范,不得任意拉线接电。宿舍保持整洁有序,不得男女混杂居住及居住与施工无关的人员。
(4)施工现场设有食堂,符合食堂管理规定并配备冷冻、冷藏设备,其位置应远离厕所、垃圾容器等污染源,炊事员持有效健康证明;施工现场设置茶桶,保障茶水供应。
(5)建筑垃圾和其他散体物料装运实行测量密闭式运输,冲洗干净后出场,运输过程中严禁沿途抛、洒、滴、漏。
(6)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的规定,在工地建立和执行防火管理制度,重点部位设置符合消防要求的消防设施,并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
(7)制定防汛领导小组,及时做好防汛工作。
(8)建立防火安全组织,明确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及操作岗位的防火安全职责;按规定配置消防器材,有专人管理;落实防火制度和措施。
(9)项目部、施工队设文明施工负责人,每半月召开一次关于文明施工的例会,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组织班组开展“创文明班组竞赛”活动,经常征求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工地文明施工的建议和意见。
(10)确保工地出入口和道路的畅通、安全。施工区域或危险区域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定期组织专人检查。工地主要出入口设置交通指令标志和示警灯,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施工中造成沿线单位、居民的出入口障碍和道路交通堵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2、施工标牌设置
在主要出入口设置醒目的施工标牌,标明下列内容:
(1)工地平面布置图:标明工地方位及管理、生产、生活、各类材料、机械设备设置的区域;大门进出口、便道及水电的走向;现场安全标志和宣传标语、横幅布置等。
(2)工程概况牌:注明工程项目名称、工程主要结构类型及总面积、总长度;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等单位名称;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的姓名;开竣工日期和监督电话。
(3)对各项安全危险源设置警示标志。
5.3、临时设施要求
根据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的要求,设置各项临时设施,并达到以下要求:
(1)工地周边设置彩钢泡沫板围护,围护要牢固、顺直、整洁、美观。
(2)各类材料、机具设备按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固定场地整齐堆放,不得侵占场内道路及安全防护等设施。施工现场内的各种中、小型机械设备均搭设防雨棚,机械的标识、编号清楚醒目,操作规程和操作责任人标牌制作规范,悬挂位置合理。
(3)施工现场场地硬化平整、无坑塘、无积水。工地出入口应用水泥硬化,硬化宽度不小于出入口宽度,并配备必要的冲洗设施。便道安排洒水车经常洒水,保证道路畅通、排水系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无建筑垃圾。
5.4、施工过程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遵照下列规定:
(1)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扬尘、噪声。
(2)随时清理建筑垃圾,控制工地污染。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定点堆放,并设专人负责及时清运出场外。
(3)遵守交通管理规定,不得使用人力车、三轮车向场外运输建筑垃圾、废土、物料。
5.5、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遵照下列规定:
(1)施工中产生的各类垃圾应及时清运至指定地点,严禁随意倾倒在城市道路、河道、绿化带、空旷地带和居民生活垃圾容器内;
(2)施工中不得随意丢弃废土、旧料和其他杂物;
(3)施工中注意清理施工现场,做到随做随清。
5.6、工地现场会议室和办公室设置
(1)工地将设置正规的办公室,办公室内宽敞、整洁、明亮、大方。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服、安全帽、工作鞋放置整齐。
(2)会议室布置以下图牌:施工总平面图;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施工形象进度图;质量管理网络图;安全管理网络图。
(3)办公室等临设搭建规范,整齐,室内安装空调,室内通风、采光、照明、卫生都要符合规定。
(4)制定办公室“公约”和管理制度。
(5)施工现场内的公共厕所,由专人负责保持其卫生环境。
(6)大门口内外、安全通道内以及场区内地面的卫生安排2-3人,负责每天上班前,中午和下午下班后打扫干净,并负责保洁。
(7)职工宿舍、食堂前后等空闲地面进行绿化处理,栽种花草,搞好绿化。
5.7、驻地建设
(1)工程施工期间,建立施工与管理所需的办公室、生活住房、医疗卫生设施、各类工程场地、仓库及消防设施。工地内设置的施工临时设施如:现场办公室,职工、民工宿舍等房屋,整齐放置,统一规划,保证明亮整洁。配置与工程管理相适应的电脑、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及测量仪器、试验仪器和交通工具。
(2)施工期间,生活办公区与既有道路相交处的施工范围边线按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相关规定设置围蔽。施工围蔽栏和交通路口,夜间挂红灯,并保证施工沿线在夜间有足够的照明设施;根据监理工程师、业主或当地要求,在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提供和维持所有的照明灯光、护板、围墙、栅栏、警示信号标志并安排专门的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对工程保护和为工程提供安全和方便。
(3)根据本合同工程位于哈密市东南山口戈壁滩的特点,我们将硬化生产、生活场所,消防、安全设施配备齐全,处理好临时雨、污水排放,防止污染环境,我们还将建立医疗保障系统,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为工地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急救服务。
(4)工地驻地建设时,其生产、生活设施布置将本着少占临时用地,合理布置、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尽量利用当地设施和资源,适应和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符合文明施工和环保要求。
(5)工程竣工后,我们将根据业主要求使驻地恢复原貌,并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
5.8、现场围护
(1)根据工程施工特点编制现场围护实施方案,并按方案进行搭设,投入使用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
(2)围护采用高度不低于2.1m彩钢泡沫板(即活动用房板),彩钢泡沫板顶部设置10cm高的压顶条。
(3)围护顶部安装球形警示红灯,间距6m,照明线设塑料套管,确保金属架体不带电。
5.9、 配合、协调,搞好各方面关系
(1)对于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绝不采取对立态度和过激方法。在内部管理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双管齐下,堵塞漏洞,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生,从严从快处理,不姑息迁就。
(2)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配合地方,充分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介,大力宣扬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施工的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关心和支持施工建设。
(3)关心当地群众利益,利用施工间隙为群众兴办公益事业,取得群众的信任。
(4)尊重地方。尊重各级,是处理好与当地关系的首要条件。
①进点走访联系。施工准备阶段和进场初期,及时走访各级地方,熟悉及其部门的职责和业务范围,了解办事程序和习惯做法,掌握当地的规定,建立联系,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为施工队伍进场顺利开工奠定基础。
②加强请示汇报,谦虚谨慎,主动服从各级地方的指导,以取得地方的配合和支持。根据需要,邀请当地及其有关部门参加施工例会、施工调度会,加强沟通联系。
(5)依靠地方。退场前,及时向地方通报退场撤点方案,征求意见,商定退场的原则、方法和具体步骤,协商解决遗留难题,确定移交事项,取得地方的理解和支持,帮助顺利撤点退场。
(6)说话算数,取信于人。凡是地方委托办理的事情,都尽力办妥;凡是答应了的事情,都应信守承诺。若确实无力解决的问题,及时说明缘由,解释清楚。
5.10、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施工时,我们将积极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随时掌握天气情况,做好雨季施工安排与防护。
(1)场地排水:对施工现场及生产基地,根据地形对场地排水系统进行合理布置,以保证水流畅通,不积水。并防止四周水倒流进入场内。
(2)防汛器材、工程防雨材料、防护用品及抽排水设备准备齐全。
(3)机电设备的电闸箱采取防雨、防潮等措施,并安装好接地保护装置。
(4)对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使其符合规程要求。
(5)专人负责已施工段及现场设施的防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六、环境保护措施
在本合同项目建设中我们将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当地各级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设单位制定有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实施办法。为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严格落实,项目部设立环境保护部,设2名专职人员负责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文物保护等工作。
(1)任务及目标
a、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当地的相关条例和有关规定以及建设单位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实施办法,教育全体参建职工自觉履行有关的法律法规。
b、依据设计为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永久性的措施,按正式的工程标准施工,以达到永久环境保护的效果。
c、负责本合同项目施工范围内取土场、弃土场水土流失的治理。
d、按设计完成本合同项目的路基边坡的绿色防护。
e、对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2)具体措施
a、环境保护
①环境保护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化害为利。
②路基弃土按设计弃土场弃置,按设计要求用浆砌片石进行支挡防护。未设计支挡防护的坡面加土壤种植草皮、树木进行绿化。弃碴场进行复耕或绿化。
③水泥采用罐装或袋装运输。
④施工用的废水、生活污水,利用临时排水系统及永久性排水设施排至污水坑内,经处理达到允许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废弃物采用车辆运输的方法,整齐合理地堆放在图纸或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地方深埋覆盖。
⑤工程用料根据具体情况,堆放在施工场地和征地线内,不影响农田耕种和污染环境。每道工序施工时做到工完料清,并对场地进行及时清理,保证施工场地整洁。
⑥在筑路材料和弃土弃碴的运输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时对施工便道洒水,以消除灰尘。
b、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①尽量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②施工时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和正常的运输通道,非占不可时,要与当地主管部门共同协商,修筑便道,保证道路畅通。
③尽量减少噪音、粉尘、烟雾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④避免对绿地、树木和耕地的破坏,必须占用时,依法办理临时占地手续,保证用完后恢复。
⑤施工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干扰、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在开工前,通过当地召开座谈会,利用张贴或制做标牌等宣传方式,向群众释解清楚,以求谅解、协作与支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c、施工现场的生活和环境卫生管理
①施工现场的办公室、宿舍、食堂、仓库等临时房屋及生活区经常清扫,保持清洁卫生,并在竣工后及时拆除或清理。
②生活区和固定的生产场地(如拌合场、预制场、桥梁工地等)设置临时厕所垃圾箱,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
③按照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规定,搞好防病治病,避免流行病和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