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药理学 | 专业班级 | 2010级药学班 | |||||
授课教师 | 赵晋 | 授课序次 | 3 | 授课类型 | 理论 | 授课学时 | 2 | |
授课题目 (章节) |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掌握剂量、受体激动剂、受体阻断剂的概念; 2.熟悉量效曲线、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效价、效能、治疗指数、亲和力、内在活性、受体脱敏、受体增敏的概念; 3.了解受体学说及其他作用机制。 | |||||||
教学重点 与难点 | 重点:基本概念 难点:受体作用机制 | |||||||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讲授
| |||||||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 1、使用教材:王迎新 弥曼主编,药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6月 2、参考书: (1)王开贞 于肯明主编,药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 (2)弥曼主编,药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教 学 内 容 |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的规律性变化。 (一)药物的剂量与效应 1.无效量:药物剂量过小,在体内不能到达有效浓度,不能产生明显药理效应的剂量。 2.最小有效量(阈浓度):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 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致中毒的剂量。超过极量,有中毒的可能性。 4.最小中毒量和中毒量 5.最小致死量和致死量 6.治疗量: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剂量,都有治疗作用。 7.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疗效明显而安全的剂量。 8.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范围越大,越安全。 (二)量-效曲线 以药物剂量(浓度)为横坐标,以药理效应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1.量反应量-效曲线 (1)量反应:药理效应指标能用数量多少表示者。 (2)量反应曲线:剂量—横坐标;效应—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3)量反应量效曲线特点:①以剂量-效应作图:直方双曲线(长尾形S曲线);②对数剂量—效应作图:对称的S形曲线。 (4)量反应量效曲线意义:主要用于测定药物的效能和效价。 ①确定最小有效量;②斜率:斜率大-作用强烈;斜率小-作用缓和。③个体差异:斜率大-高敏感性;斜率小-耐受性。 ④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⑤效价(强度):药物引起等效反应的剂量(浓度)。 2.质反应量-效曲线 (1)质反应:药物效应指标用阳性或阴性表示者。 (2)质反应量-效曲线:对数剂量—横坐标;阳性频数-纵坐标,绘图。 (3)特点:①对数剂量—横坐标;阳性频数-纵坐标绘制曲线,正态分布曲线;②对数剂量-横坐标;累加阳性频数-纵坐标绘制曲线,对称S曲线。 (4)意义:用于测定①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剂量。②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③治疗指数 = LD50/ED50 指数大,相对安全。④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 三、药物作用机制 (一)作用机制分类 1.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吸附、渗透压、离子交换、酸碱中和、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络合等。 2.特异性作用机制 (1)影响细胞内代谢:铁盐补血;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利尿药抑制肾小管重吸收Na+而利尿。 (3)影响酶的活性: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兴奋骨骼肌。 (4)影响离子通道:钙拮抗药阻滞钙通道抑制心血管。 (5)影响免疫功能:干扰素小剂量增强免疫力;大剂量抑制免疫功能。 (6)影响核酸代谢:抗癌药破坏DNA结构;喹诺酮类抗菌药。 (7)作用于受体:激动或阻断受体产生作用。 (二)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1.受体的概念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产生特定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受点:受体分子中,能与配体结合的某个活性基团。 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内源性配体和外源性配体。 2.受体的特性 (1)特异性:与配体结合有高度选择性,产生特异效应 (2)敏感性:与很低浓度配体结合,产生显著效应。 (3)饱和性:受体的数量是一定的,有饱和性。 (4)可逆性:与配体结合是可逆的,解离后仍是配体,不是代谢物 (5)多样性:同一受体可分布于不同细胞,产生不同效应。 3.受体的类型:30余种。 (1)离子通道的受体 (2)G-蛋白偶联的受体 (3)酪氨酸激酶偶联受体 (4)细胞内受体 4.信息传导:第一信使与受体结合 →第二信使增值、分化、整合作用 →信息转递给效应器 →产生效应。第二信使:cAMP;cGMP;肌醇磷脂;Ca2+等。 5.药物-受体相互作用 (1)结合方式:药物与受体以静电引力、离子键、氢键、共价键结合等。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效应力):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2)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分类: ①受体激动药: 与受体有亲和力,并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②部分激动药: 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微弱的药物。 受体拮抗药: 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6.受体学说:占领学说;两态模型学说;;速率学说等。 7.受体调节:受体数量,受生理、病理及药物影响而变化。 (1)向上调节(受体增敏):连续使用阻断药,受体数量增加。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 (2)向下调调节(受体脱敏):连续使用激动药,受体数量减少。是药物耐受性原因之一。 小结: | 画图讲解 20分钟 画图讲解 30分钟 15分钟 30分钟 |
教学
小结 |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药物的剂量与效应 (二)量-效曲线 1.量反应量-效曲线 2.质反应量-效曲线 三、药物作用机制 (一)作用机制分类 1.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2.特异性作用机制 (二)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
思考题 及 作业题 | 1、作用于受体药物分为哪几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2、效价与效能有何关系? |
教学 后记 | 本次课程概念多,多举例便于理解效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