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5:02
文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主备人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绝句》教学时间第1课时2020年月日总节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绝句》。3.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美丽的春夏景色,受到美的熏陶。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景色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难点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具
推荐度:
导读单元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主备人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绝句》教学时间第1课时2020年月日总节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绝句》。3.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美丽的春夏景色,受到美的熏陶。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景色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难点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具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

《绝句》

教 学 时 间第    1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绝句》。

3. 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美丽的春夏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景色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难点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很多有名的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比如《春晓》《咏柳》《鸟鸣涧》等,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交流)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它就是《绝句》。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崇”,边音“芦”。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燕、鸳、鸯、梅、芽、溪”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惠、短、泛、减、芦”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融”时,可以结合它的多种含义。

多义字歌示例:

融:春天冰雪融化,人与自然融洽。金融日益发达,共建和谐国家。

形近字歌示例:

惠:受惠不忘报,恩情要记牢。蕙兰送恩师,穗子随风飘。

芦:毛驴住茅庐,专人来看护。炉中烧芦苇,优待惹人妒。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鸳”的“夕”横撇的撇稍长,右上部的竖弯钩要平些。

“鸯”的“央”撇、捺都要长些,下部上紧下松,横写得要平。

“融”的左部里面一横短,右部收笔略高。

“惠”上部稍窄,“曰”扁宽,下部略大,卧钩圆润。

“减”右部斜钩不宜过长,撇短而有力。

“梅”左窄右宽,右部的竖折,竖短折长,中横长。

易错提示:

“燕”注意上部是“廿”,不要写成“艹”。

“芦”的下面是“户”,不要少写了一点。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虫—融(融合)—独(独自)—浊(浑浊)

心—惠(优惠)—忍(忍受)—忌(忌惮)

豆—短(长短)—豉(豆豉)—逗(逗乐)

乏—泛(广泛)—砭(针砭时弊)—眨(眨眼)

咸—减(减少)—感(感动)—喊(呼喊)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大家一起朗读古诗,巩固生字的认读。

4.说说古诗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象。明确:写了春天的美景。

5.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景象给你的感觉。明确:生机勃勃。

6.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些什么。明确: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第一、二句中写到的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并发挥你的想象说说看。明确: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2)以上是诗人看到的景色,那么诗人还闻到了什么呢?

明确:花草香。

(3)“迟日”是什么意思?明确:春天白天渐长,所以说“迟日”。

(4)请说说一、二句的大意。明确:春天到了,祖国山河变得更加美丽。春风轻轻地吹拂着大地,鲜花盛开,到处弥漫着花儿、草儿的香味。

过渡: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小动物们也被吸引来了。(齐读三、四句)

2.学习“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泥融”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里指泥土湿润。

(2)小燕子在做什么?明确:飞来飞去。

(3)鸳鸯又在做什么呢?明确:在香甜地睡觉。

(4)写燕子和鸳鸯的活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这个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此诗能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教 学 时 间第  2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 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美丽的春夏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景色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难点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默写《绝句》。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以及本课的第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惠崇春江晚景》一样是描写美丽春景的,而《三衢道中》写的又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接下来的学习将告诉大家答案。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朗读指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惠崇春江晚景”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惠崇是一个和尚,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苏轼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叫《惠崇春江晚景》。

4.“三衢道中”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介绍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每句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第二句:春天来临,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第三句: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第四句: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

(3)什么是“蒌蒿”“芦芽”?(出示图片)

(4)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明确:前三句。

(5)那么第四句是写什么呢?明确:作者的想象。

(6)除了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你还能发现作者的想象之笔落在了哪些词句上吗?明确:暖、知。

(7)为什么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明确:江南水乡冬末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常常出现降温和春寒天气。在这种春寒的天气里,猫、狗都伏在炉灶旁、屋檐下,而此时的池塘里、溪水边,三五成群的鸭子却可在水中戏游,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高唱”。鸭子的这些举动,告诉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已经变暖,春天来临了。这句诗细致、逼真又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方早春时的秀丽景色。

2.学习《三衢道中》。

(1)诗人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夏季。从“梅子黄时日日晴”可以看出。

(2)读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明确: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诗人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明确:他先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沿着山路行走。

(4)沿途诗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哪句诗是写作者的沿途所见?明确:绿荫、黄鹂。“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是写诗人的沿途所见。

(5)赏析诗的三、四句。明确: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绝句》中通过描写动物活动来增添春景意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总结。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借助资料来学习古诗,增长了不少知识,收获不小呀!《三衢道中》的诗人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表现出诗人的愉悦情状,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2.燕子教 学 时 间第   1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4.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积累好词佳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积累好词佳句。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

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凑”,翘舌音“沾”,前鼻音“痕”,后鼻音“伶、形”,边音“掠”和多音字“散、竿”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拂、尔、痕”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学习“凑、集、聚、形、掠、偶、沾、倦、纤”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手持弓满,两箭上弦。定睛一看,一直一弯。(谜底:拂)

负字头,尖尖首。有人来,非我有。(谜底:尔)

病一半,恨一半。伤痊愈,它出现。(谜底:痕)

形近字歌示例:集:粮食大丰收,带去集市售。焦急无人买,盼人来收购。

掠:冬天水冰凉,晴日把衣晾。用手掠一掠,心中不惊惶。

沾:米饭把锅粘,露水沾衬衫。立正把岗站,挥戈上战船。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集”的“木”横要长,托住上面。

“拂”的“弗”转笔要合理。

“掠”左窄右宽,“京”的竖钩不宜长。

“偶”左窄右宽,“禺”中长竖下面的提偏右上。

“沾”的“氵”呈弧形,右边“占”略高一些。

“纤”左部提短,右部撇短横长,末笔为悬针竖。

易错提示:“拂”左边是“扌”,不是“亻”。

“聚”的下部不要写成“水”。

“倦”右部“卷”的下面不要写成“已”。

“尔”第二笔是横钩,千万不要写成横折钩。

(3)归类识字:开—形(形体)—刑(刑法)—邢(姓邢)

京—掠(掠夺)—凉(冰凉)—晾(晾晒)—惊(惊讶)

占—沾(沾水)—粘(粘贴)—站(站立)—战(战斗)

奏—凑(凑合)—揍(挨揍)

禺—偶(偶尔)—遇(遭遇)—隅(偏安一隅)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描写了燕子的外形。

第二部分(2):写春天的美景,特别是小燕子的到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第三部分(3~5):写小燕子飞行与停歇时的美丽图景。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学习第一部分:(1)朗读指导: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及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明确:从羽毛、尾巴、翅膀三方面写出了燕子的色、态、形。“乌黑”“剪刀似的”“轻快有力”具体地勾勒出了小燕子的外形美,突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使读者对燕子产生喜爱之情。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燕子的外形的?明确:从整体到局部。

(4)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喜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先观察了燕子的外形,然后观察到燕子出现时的春光美景,再观察燕子飞行时的动态,最后观察燕子停歇时的静态。下节课,我们将更具体地品味文章的词句。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2.燕子教 学 时 间第   2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积累好词佳句。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积累好词佳句。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燕子独特的外形,那么,作者接下来又从哪些方面来继续描写燕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指导:语气应轻松欢快,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

(2)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描写了轻风、细雨、柳丝、各色鲜花、青草、绿叶、小燕子。“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一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树木繁茂、花草繁多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春天的风和雨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风是轻轻吹拂的微风,雨是“如毛的细雨”。

(4)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毛的细雨”来形容春雨?联系你所了解的春雨回答。明确: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春雨如烟如雾,润物细无声,像牛毛、像细针。

(5)春天的柳丝有什么特点?明确:多(千条万条),柔。

(6)本文主要是写燕子,作者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其他景物呢?明确:用春天的美丽景物衬托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更显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天的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

2.学习第三部分。

(1)朗读指导:用赞美的语气,读出对燕子和春天的热爱。

(2)第3、4自然段主要写燕子做了什么?明确:主要写了燕子飞行的美,即动态美。

(3)燕子的飞行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①飞得快。从“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横掠”可以看出。

②飞得轻。由“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可以看出。

(4)“叽的一声”写出了什么?明确:写出了燕子飞行时欢快的心情。

(5)想一想燕子具体的“掠”和“沾”的姿势。

(6)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了燕子停歇的美,即静态美。

(7)“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你觉得这幅画面像什么?明确:像五线谱。

(8)为什么要说“几痕细线”而不说“几根细线”?明确:“几痕”写出了远远望去电线若有若无的样子。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作者先观察燕子的________,接着观察________,然后观察________,最后观察________。

明确:外形 春天的各种美景 燕子动态的美 燕子静态的美

(2)课文的中心是什么?明确:课文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欢欣之情。

2.总结。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3.荷花教 学 时 间第    1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挨挨挤挤、清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具课件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两节课,我们领略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夏天。同学们想一想,夏天有什么美好的事物呢?(学生交流)你们见过荷花吗?它是什么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更深入地了解美丽的荷花。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蓬、胀”,平舌音“姿、随”,翘舌音“势”和多音字“挨”的读音。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瓣、蓬、胀、裂、姿、势、仿、佛、随、蹈”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止”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胀:小店新开张,诚信卖蚊帐。这天肚子胀,出货忘记账。

仿:小芳把纱纺,作坊受采访。勤劳人效仿,志坚不彷徨。

佛:开水要煮沸,贝雕费用贵。潮急心怫然,仿佛大风吹。

瓣:言语来争辩,有点细分辨。种瓜花瓣香,丝线扎小辫。

随:小隋进,父母紧跟随。一去二三年,抢险伤骨髓。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蓬”的“艹”要盖住“逢”。

“胀”左窄右宽,“长”的撇捺相呼应。

“裂”上下要写得紧凑。

“资”上下均分,下面是个“贝”。

“仿”左窄右宽,右边“方”要写得自然舒展。

“佛”的“弓”要写得稍扁一些。

“蹈”左上“口”小而方正,右部首笔是平撇。

“止”长竖在竖中线上,底横长,托住上面。

易错提示:“蓬”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

(3)归类识字。

列:裂(裂开)—烈(热烈)—冽(凛冽)

次:姿(姿态)—瓷(陶瓷)—咨(咨询)—资(投资)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夏日的清晨去公园赏荷花。

2.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写“我”去公园看荷花。

第二部分(2、3):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姿态。

第三部分(4、5):写“我”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学习第1自然段。

(1)清晨的荷花是怎样的?从第1自然段中的什么地方能体会到?明确:从“一……就……”能体会到荷花的清香之浓郁。想象一下清晨公园的美景,荷花宛若明珠点缀在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2)清晨到公园玩的“我”心情怎样?明确:高兴、惊喜、迫切……

(3)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我”是个怎样的人?明确:从“清早”“一……就……”“赶紧”“往……跑”等词句,不难看出,“我”是个爱花的人,非常善于观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4)第1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开端。不见花容,先闻其香,从侧面烘托了荷花之多、花香之浓。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作者未见荷花,先闻花香。既然花香都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那么所见之荷花一定更加有魅力了。下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欣赏荷花。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3.荷花教 学 时 间第  2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自然段,它主要讲荷花散发出清香。正是闻到这股怡人的清香,作者才迫不及待地想早一点见到荷花。那么,就让我们跟作者一道去看荷花吧!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自然段。

(1)朗读指导:在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以强调荷花的不同长势。其中,“两三片”“全”要读得重一些;“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

(2)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与第1自然段“闻到一阵清香”相照应。花开了才散发清香,才能吸引“我”去观看。

(3)这段的第二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荷叶的颜色、形状,突出了荷叶又大又绿又圆的特点。

(4)第二句话中“挨挨挤挤”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表现出荷叶密密层层的样子,体现了荷花勃勃的生命力。

(5)第三句话中“冒”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通过这个“冒”字,我们仿佛看到白荷花像极欲挣脱束缚的顽皮的孩子,是那么有活力。

(6)第2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荷花的哪几种姿态?明确: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荷花初开、全开、未开的三种姿态,既突出了荷花的姿态美,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师点拨:排比是一种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加强语势效果的修辞手法。

2.学习第3自然段。

(1)朗读指导:要重读“一大幅”“了不起”等词语,突出喜爱、赞美的感情。

(2)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每一朵花都有一种姿势,写出了荷花的千姿百态,突出了荷花的美。

(3)第3自然段中的画家是指谁?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明确:这里的“画家”是指大自然。作者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这样说表达了作者对千姿百态的荷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予生物以蓬勃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一大幅如此美妙的活的画。

3.学习第4、5自然段。

(1)朗读指导:要带着赞美的语气,读出作者享受其中、忘我陶醉的心境。

(2)任何人站在这一大幅活的画面前都一定会有许多奇特的感受,那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呢?明确: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

(3)闭上眼睛,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师配乐朗诵第4自然段)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明确:从“翩翩起舞”中能感受到荷花开得非常美。荷花的美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比如小蜻蜓、小鱼……

(4)“我”怎么会忘了自己是在看荷花呢?明确:因为“我”被荷花的美深深吸引,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去了。最后一句“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是作者沉醉其中、忘我心境的真实写照。

4.回顾全文,思考:全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明确:全文主要从闻到荷花的香味,看到荷花的姿态、颜色,想象荷花舞蹈的动态这三个方面来写荷花的。尤其是对荷花半开、全开、还是花骨朵儿这三种姿态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2)课文学完了,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喜爱之情?明确: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进行语言的积累。可以画一幅荷花图,并配上一首自己写的小诗来赞美荷花。也可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

2.总结。大家都用文字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相机板书:喜爱)再来回顾一下叶圣陶爷爷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荷花的。(结合板书总结,并相机板书:色、味、形)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4* 昆虫备忘录

教 学 时 间第  1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学习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昆虫的特点。

4.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学习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

重点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昆虫的特点。

难点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学习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昆虫吧!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碰见它们。谁能说说你最了解或最喜欢的一种昆虫吗?(学生交流)

看来同学们都对昆虫有所了解,不过,昆虫世界博大精彩,还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昆虫的文章——《昆虫备忘录》,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绸”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巨—距(距离)—拒(拒绝)—矩(规矩)

周—绸(丝绸)—调(调整)—稠(黏稠)

莫—膜(隔膜)—模(模糊)—摸(摸黑)—馍(馍馍)

(2)多音字。

辨析:“蚂”在组成“蚂蚁”“蚂蟥”时读mǎ;在组成“蚂蚱”(蝗虫的俗称)时读mà;在组成“蚂螂”(蜻蜓的俗称)时读mā。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课文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等昆虫,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

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就是它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在每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复眼、花大姐(瓢虫)、独角仙和蚂蚱。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复眼”部分。

(1)这部分小标题叫“复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是什么意思。明确: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2)补充介绍关于复眼的知识。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亦有在双壳纲身上出现。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对昆虫有什么作用。

明确:复眼能让昆虫的视觉更灵敏。

(4)文中提到了哪些有复眼的昆虫?明确:蜻蜓、苍蝇。

2.学习“花大姐”部分。

(1)在北京方言中为什么会把瓢虫叫作“花大姐”?明确:因为多数瓢虫外壳的颜色艳丽,而且鞘翅上面有美丽的斑点,形成一种别有情趣的美丽图案,所以被俗称为“花大姐”。

(2)“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运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把瓢虫的膜翅比作“黑绸衬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膜翅的颜色和质地,以及薄而透明的特点。

教师点拨:暗喻的特征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有时不用比喻词。

(3)补充介绍关于膜翅的知识。

膜翅为昆虫中最常见的一类翅,膜质翅,其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草蛉、蝉和蜻蜓的前后翅,蝇类的前翅,甲虫、蝗虫和蝽的后翅等。

(4)这部分还有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明确:“瓢虫,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特别漂亮”,把瓢虫的硬翅比作“瓷漆”。

(5)瓢虫是害虫还是益虫?明确:根据圆点数不同,瓢虫的益害属性是不同的。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如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如十一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

3.学习“独角仙”部分。

(1)这部分第1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幽默地写出了独角仙的动作。

(2)独角仙为什么被称作“昆虫中的霸王”?明确:因为它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3)“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一句中,“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删掉。“可能”表示独角仙是甲虫中最大的是作者的推测,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就表示独角仙在甲虫中一定是最大的,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和客观事实。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中“据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删掉。“据说”表示甲虫会拉泥制的小车只是作者听来的,不一定是事实;如果去掉,就表示甲虫一定会拉车,不符合原意。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学习“蚂蚱”部分。

(1)文中提到了蚂蚱的哪些种类?分别找出描写这些种类的段落。明确:①尖头蚂蚱。提到它的地方在第1、2自然段。②“土蚂蚱”。提到它的地方在第4自然段。

(2)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写蚂蚱飞行时的声音和膜翅的颜色。

(3)“土蚂蚱”有哪些特点?明确: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一被抓住就会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课文第一部分介绍“复眼”,提到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昆虫;第二、三、四部分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几种昆虫。明确:蜻蜓 苍蝇 花大姐 独角仙 蚂蚱

(2)课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2.总结。这篇课文以有趣的方式、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了多种昆虫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一定也有其他自己喜欢的昆虫,可以学习这种方式写一写。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教 学 时 间第   1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能就春游地点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

2.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向人请教不理解的地方,与人商讨,合作设计出春游方案。

3.引导学生抓住景观的特点进行交流,提高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分工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

5.汇报评议,统一意见。

6.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会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需要的资料。

难点1.抓住某一景物的特点进行交流。

2.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新课导入

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还记得去年我们去了哪里吗?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春游去哪里。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交际指导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春游去哪儿玩”,活动目的是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启发我们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交流时,要说请自己想到哪儿春游,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春游,比如这个地方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要讲得细致、有条理。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1.交流之前,可以先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考察,了解自己所在的城乡情况,搜集同学们平时喜欢的户外活动地点,做到心中有数,再考虑如何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2.先分小组商量商量。分组交流中,要能主动发言,认真表达自己的想法。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时,可以引用自己的调查结论或阐述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更有说服力。还应该做到主动征求大家的意见。

3.在全班总结、评议时,要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客观的比较、评价,再投票选出最终地点。发言时,注意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三、交际示例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人们踏青游玩的好季节。组织开展春游活动,能让我们在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欣赏春天的美景,还能拓展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的自理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我认为可以去东郊的白鹭湾湿地公园。那里面积广阔,景色优美,设施齐备,交通便捷,我们可以在那儿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去南湖公园也不错。那里不仅风光秀丽,还有一片很大的草坪,适合野餐,并且还不要门票,进出方便。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 学 时 间第  1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

2.给选定的植物制作一个观察记录卡。

3.借助记录卡,写一写这种植物。

4.写之前再去仔细观察一番,调动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各种感官来将植物了解清楚。观察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

5.写的时候,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重点写这种植物的样子、颜色、气味,以及其他特点。

6.写完后,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写同一种植物的同学还可以一起交流。

7.培养观察能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

难点1.给选定的植物制作一个观察记录卡,并借助观察卡写一写这种植物。

2.抓住植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制作一张植物卡。世界上的植物千千万万,它们的形态也千差万别,我们要写一种植物,必须写出它的独特形态。在写作前,要选择好你喜欢的一种植物认真仔细地观察,观察时要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视觉(看一看)、嗅觉(闻一闻)、触觉(摸一摸)、味觉(尝一尝)、听觉(听听别人怎么说),全面了解该植物的外形、生长特点等等。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文题展示

本次习作是让同学们选择一种植物观察,然后为它做个观察记录卡,再借助记录卡,写一写你的植物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三、写作指导

1.观察时,要观察植物的干、枝——大小、高矮、形状、色彩,叶——形状、色彩、变化,花——形状、姿态及颜色。例如:观察梅花,先选一棵长得好的梅花,看看花是怎样排列在茎上的,是一排还是两排,是对排的,还是隔着排的;然后,再仔细看一朵花,看它可以分成几部分,花瓣是什么样的形状,像什么,花中间还有什么,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像什么,风吹来的时候花是怎样的姿态;最后,你再走到远处,看看这一大片梅花,在阳光照耀下又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2.写作中,一定要抓住植物的特征,并且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这些特征。比如:(1)对比法。如“在这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里,我最喜爱的既不是花中之王牡丹,也不是娇艳欲滴的玫瑰,而是可治百病的芦荟”。像这类的描写,一般放在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你对芦荟情有独钟。(2)比喻法。如“花瓣一层又层,密密地重叠在一起,像一个淡黄色的绣球”。(3)拟人法。(4)衬托法。如“芦荟不像牡丹那样艳压群芳,也不像文竹那样温文尔雅,更不像玫瑰那样馨香四溢。但就是它的朴实无华和默默为人奉献的内涵深深打动了我的心”。(5)远近结合法。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6)联想法。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植物的特点往往使我们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如看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可以联想到要与不正之风作斗争。

3.按一定的顺序写。开头可以按总起的格式写喜欢×××,建议运用对比方法。中间内容要抓住植物的特点,调动各种感官(看、听、闻、摸、感觉到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描写。结尾可以用总结法,例如“远远望去,许多串红连成一片,红得耀眼,真像燃烧的火苗,漂亮极了”;也可以用抒情法,例如“我喜欢你——万寿菊”。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范文评析

我的植物朋友

我家的小院子里,有一群高大挺秀的卫士——竹。每当看到她们时,我便会不知不觉陶醉于其中。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未融尽残冬,新的生命——竹笋就悄悄地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面时,她像一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随风起舞,婀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

竹,轻盈细巧、清新高雅,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她文静,默默无闻,她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顽强地舞动,快乐地跳舞。

竹,笑迎风霜雪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名句已传遍了世界。她与白杨一样直,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她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的精神,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这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看着这竹,我想到了那些具有竹子品格的先驱们,他们像竹子一样,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啊,竹!你是我生活的老师,前进的伙伴!

总评: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作者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向我们介绍了竹的外表和竹的品格,在文章的最后点明中心,表达了对具有竹子品格的先驱们的敬佩之情。诗句的恰当引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单元第一单元  可爱的生灵主备人
教学课题语文园地教 学 时 间第  1   课时

2020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赏析生动优美的句子及句中的重点词。

2.识记9个生字。

3.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4.背诵《忆江南》。

重点1.赏析生动优美的句子及句中的重点词。

2.背诵《忆江南》。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教具课件Ppt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自主区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交流平台

第一个句子生动地描写了小燕子的动作,用“偶尔沾”表现了其动作之轻。

第二个句子形象地描绘了荷花未开时饱胀的样子,令人如临其境。

第三个句子连用了“落”“折”“收拢”这几个动词,再加上“款款地”“顺顺溜溜”“严丝合缝”等修饰性词语的运用,将小瓢虫细致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识字加油站

这三组字,每一组都有其共同点。

第一组字都是表示动作的,所以部首都是提手旁。

第二组字组成的词语都和丝线有关,所以部首都是绞丝旁。“束缚”可以用丝线来实现;“缭乱”是指“处于零乱、混淆状态心绪缭乱,也可形容事物杂乱无章”,丝线缠绕散乱的样子就可以用“缭乱”来形容;“网络”是将互联网比喻成蜘蛛用丝结的网。

第三组字都与钱财有关,部首都是“贝”,因为古时都以贝壳做货币。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说说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

答案:(1)荡漾 (2)轻快 (3)灵敏

点拨:(1)“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飘荡”指“随风飘动”“漂泊”,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2)“轻巧”和“轻快”都含有“轻”的意思,“轻巧”指“重量小而灵巧”“轻松灵巧”“简单容易”,用于形容动作、身体等;“轻快”指“(动作)不费力”“轻松愉快”。“歌曲”只能用“轻快”来形容。(3)“灵活”作形容词时指“敏捷;不呆板”,一般用于形容手脚、脑筋等,也可以作副词,指“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灵敏”指“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可以形容动作,也可以形容嗅觉。

2.读一读,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示例:一身雪白的长毛,一对直竖的长耳朵,再加上三瓣粉红色的嘴唇,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拓展延学,生发问题

四、日积月累

 (一)大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

(三)词语解释

忆江南:词牌名。原题下有词三首,教材所选是其中第一首。

曾: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词作主旨

这首词通过回忆曾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象,抒发了词人对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的无限赞美和怀念之情。

(五)词作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于传闻,而是作者在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表达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文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第一单元可爱的生灵主备人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绝句》教学时间第1课时2020年月日总节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绝句》。3.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歌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美丽的春夏景色,受到美的熏陶。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景色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难点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