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 |||||||
考试类型: 学科: 班级: 任课教师: 时间: | 统考 | 科目: | 科学 | 班级: | 三(1/2) | 教师:成乐 王娟 | 时间:2014、2、19 |
一、成绩数据统计 | |||||||
项目指标 | 实考人数 | 总得分 | 人均得分 | 合格率 | 优秀率(90分及以上为优秀)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数据统计 | 65人 | 5446.6 | 83.8 | 96.90% | 35.40% | 100 | 42 |
分数段 | 100分 | 90-99.5 | 80分以上 | 60分以上 | 60分以下 | 40分以下 | / |
人数 | 1 | 22 | 48 | 63 | 2 | 0 | / |
比例 | 1.50% | 33.80% | 73.80% | 96.90% | 3.10% | 0.00% | / |
二、试卷答题分析 | |||||||
题号 | 题型 | 权重 | 平均值 | 得分率 | 学生答题情况 | ||
一 | 填空 | 30 | 22.6 | 75% | 第2、3、5、8小题错误率较高。 | ||
二 | 判断题 | 30 | 26.6 | 88.70% | 第9、13、15小题错误率较高。 | ||
三 | 选择 | 28 | 23.8 | 85.00% | 第2、4、9、11、13小题错误率较高。 | ||
四 | 连线 | 6 | 5.9 | 98.30% | 基本上全部答对。 | ||
五 | 实践与思考 | 6 | 4.9 | 82% | 少部分学生只能写出一种方法,大部分人能够想到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只是在描述时存在一些表达上不清楚明晰的问题。 | ||
三、综合情况分析 | |||||||
总体分析:由以上可知。考试的题型均为常规性的题目。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设计了一些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题目,既注重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的有机结合,又注重了生活与科学学科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本试卷的难易程度来看,难易程度比例合适,适合于各个层次的同学,使每一个同学都有所收获。并且题型广范,注重考查了学生各种方面的能力。题目清晰,间隔适当。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总之本试卷从各方面都是一套比较好试卷。 成绩分析: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较扎实。实验步骤部分失分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应用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次考试满分1人,90分以上的22人,平均分是84,整体来说学生成绩一般,当然也还有两人不及格,对于低于平均分的这部分同学来说,着重是抓好基础,要把最基本的、简单的题弄懂,尤其是一些科学自然常识。今后还要进一步搞好补差工作,尽量减少不及格的. | |||||||
凸显的问题及原因:试卷上错得较多的题主要有:第一题填空题这一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如果平时学习态度好,上课认真,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这题不会出现大的错误,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这题上失分最大,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其中错误最多的是第2、3、5、8小题。其次是第二题,判断题,这题总分30分,平均得分是26.6,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常识的了解。判断题第9、13、15小题错误最多。最后是第三题选择题,第2、4、9、11、13小题出错率最大。这一题也主要是考查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对书上提及的以及生活的常见的科学常识的了解情况,大部分学生做的还可以,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严重问题。 由于本次试卷题量较多,知识的覆盖面广,加上学生来自城市农村分布不均,城乡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有部分家长关注不够,造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因此,导致生与生之间的成绩落差较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生活来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现象,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以及我们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学生的学习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基石,但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太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是那样的单调,没有时间、机会和条件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只能局限在学校、家里。这对孩子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在答题时出现许多错误,如:审题不认真,部分学生答题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科学信息时理不清头绪,粗心,不认真,另外缺乏自我检验意识,卷面中还是免不了单纯的错误,抄错数字等低级错误。书写马虎。部分学生整张试卷看上去比较乱,让阅卷的教师无法看清。
| |||||||
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仔细检查作业的好习惯,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因为,学生细心、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保证。
2、要加强培优扶差工作,过好年段知识关,同时,要注重作业的批改与反馈,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基础的题型入手,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4、科学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学习,以后认真研究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科学适应学生的心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