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西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3:49
文档

中西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通过翻译完成。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一、环境不同造成的语义差异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
推荐度:
导读中西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通过翻译完成。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一、环境不同造成的语义差异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
中西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通过翻译完成。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一、环境不同造成的语义差异

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成。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的英国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然而中国人对航海知识所知甚少。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Nev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地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地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涵义。外国人势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三、东西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思维表达方式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式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反映了中国人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重本体的思维方式。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地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比如翻译这样一个句子:三天的时间很短暂,这次旅行即将结束。Three days are so short,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 the trio,(误);Three days is so short,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 thetrio,(正)。不用说目的语的初学者,甚至外语习得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人士也会犯此类错误。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

四、历史、宗教对语言寓意的表达造成差异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 are alucky dog”,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五、传统伦理观造成称谓用法的不同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的冲击。具体表现在对“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的逐渐频繁。

六、结束语

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伴随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利。

文档

中西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语言中体现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通过翻译完成。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民族共同语与方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地转换。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翻译不仅仅单纯是语言的转换,更蕴含与文化之中。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这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一、环境不同造成的语义差异语言文化离不开人类生活的环境。正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语言渐渐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