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3年丰台区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评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3:43
文档

2013年丰台区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评选

教学设计《分子与原子》第二课时作者:黎敏单位:北京市丰台二中指导教师:孙震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个性发展;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子与原子》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从化学微观视角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推荐度:
导读教学设计《分子与原子》第二课时作者:黎敏单位:北京市丰台二中指导教师:孙震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个性发展;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子与原子》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从化学微观视角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教学设计  《分子与原子》第二课时

作者:黎敏         单位:北京市丰台二中

指导教师:孙震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个性发展;

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分子与原子》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从化学微观视角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模型拼插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画糖水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理论依据: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学生在《分子与原子》的第一课时中,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定义,了解了微粒的特点,前面学习中也从宏观角度知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但是对于如何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还不清楚。所以通过模型拼插环节让学生能将宏观小球的断裂和组合进行正迁移,能想象出微观分子中原子进行重组的情景,进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初三基本概念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在初三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可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首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并从微观角度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规律等,是现代科学中关于物质世界认识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其次,分子原子是建构微粒观的最基本概念,这些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工具。第三,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基本观念。而微粒观正是化学基本观念之一。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微粒观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情况:

学生情感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课堂上及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和现象,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心中充满了“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等诸多疑问,这些问题正好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等知识,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判别能力;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们通过很多的实验及现象已经认识到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且微粒间有间隔,而且也知道了分子的定义。

学生的认知发展目标: 学生们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将对原来所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也就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从而能从本质上区分出分子和原子的不同之处来,加深对化学变化实质的正确理解。

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空间: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只要提供合适的模型,配以适当的游戏,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

但是学生的难点在于:初中生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分子原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所以他们初学这部分知识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所以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通过模型拼插环节,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组成分子的认识,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察、动手、分析、思维等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观察、假说、模型等手段,逐步建立“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均没变,只是分子间间隔改变,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及物质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微粒观。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概述(文字描述)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

引入

复习提问:分子的特点有哪些?学生思考并回答巩固旧知,为新课做好铺垫

思考:为什么说物质的三态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你能从宏观角度(即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吗?你能从微观角度(即分子原子角度)进行解释吗?(让学生从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追问:水通电分别在两极上得到氢气和氧气,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你能从宏观角度(即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吗?若从微观角度(分子原子角度)又该如何解释呢?

运用球棍模型进行难点突破。假设白色小球代表氢原子,黄色小球代表氧原子,水分子则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板书: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拿出两个水分子球棍模型,通电时,一个水分子先拆分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然后两个氧原子两两组合形成氧分子。同理,两个氢原子两两组合形成氢分子。

板书:2H2O→2H2+O2

物理变化中分子没变,只是距离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了。

布置任务:如果塑料杯中白色小球代表氢原子,黄色小球代表氧原子,蓝色小球代表氮原子,红色小球代表氯原子。

任务(一)已知:氢气(H2)能在氯气(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你们能否运用球棍模型进行拼插来表示这个变化过程?

追问:你能否根据模型的拼插过程完成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任务(二)已知:氨气(NH3)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氢气(H2)和氮气(N2),你们能否运用球棍模型进行拼插来表示这个变化过程?

追问:你能否根据模型的拼插过程完成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任务(三)思考,在刚才的拼插过程中,对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板书:化学变化中虽然分子变了,但是原子种类没变,原子个数也没变。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强调: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

学生观看球棍模型并思考,逐渐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先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学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插。

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

请学生上台完成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请学生上台完成氨气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意识到其实物质三态间的转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分子本身并没有变。

让学生反复体会: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但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而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了,变成新分子。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运用球棍模型能非常直观的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物理变化中分子没变,只是距离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了。

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启发学生关注到化学变化中虽然分子变了,但是原子种类没变,个数也没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顺利引出原子概念。

让学生反复体会: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小结

提升

用投影将所学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学生再次深化对分子、原子的理解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概念
课堂

检测

思考题:一杯水+一块糖=?你能否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示这杯糖水?看看是谁真正走进了微观世界?

学生练习(见学案) 

学生画图。

学生完成学案

用画图这种形式来有效检测学生的微粒观是否正确建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及时巩固,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

附:学案

一、填空:

1、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

2、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101KPa时冷却到-183℃,变为淡蓝色液体。这一变化属于______变化,变化过程中氧气的______、______等物理性质发生改变,说明分子______(填“能”或“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从微观角度来看,氧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有氧气分子间的______发生了变化。

3、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保持不变的粒子是______和______,生成的新粒子是______和______。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变化中,______可再分,而______不能再分。

5、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__的______粒子;原子是____________中______粒子。其中______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6、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品红扩散

(C)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D)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

7、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A)水分子本身变大                    (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D)水分子本身变大,数目也增多

8、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9、从下面示意图中,你能够得出的规律或结论有:(答出两条即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最大亮点是引入高中的球棍模型让学生进行拼插,这样不仅能让初次接触分子的同学一开始建立的是正确的空间结构形状,还能在拼插过程中提前让学生发现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及原子个数是不变的,为后面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时要配平作了很好的铺垫。

另外“画糖水”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通过学生画出的各式各样的糖水图片,能充分检查出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正确的微粒观,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

最后课堂中同学们的表现很令人兴奋!不仅能准确快速的利用球棍模型进行拼插,还能根据拼插结果正确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最后画的糖水也非常棒,不仅画出了糖分子,水分子,还画出了糖分子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及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的情况,确实让我惊喜不已!

【教学反思】

1.通过球棍模型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微粒观”效果显著;

学生初学分子原子这部分知识都会感到难于理解,因为分子原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的策略是提供球棍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拼插从而来感受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先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为什么使用球棍模型,而不是使用磁扣或者用牙签和水果来做这个游戏?主要是因为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分子结构模型,虽然说初中阶段并不需要学生知道分子的空间构型及键角等知识,但是至少要给学生展示的是正确的模型。而原来的磁扣游戏是平面的,而且无法保证原子之间形成的键角是正确的;而牙签和水果游戏虽然是立体的,但是同样无法保证学生们自己插出的模型空间构型是合乎比例的。所以我选择了高中讲有机时常用的球棍模型,这样小球上的孔隙是科学的规范的,拼插出的模型是正确的,能让初次接触分子的同学一开始建立的是正确的空间结构形状。而且我补充了两个反应让学生模拟这个过程来拼插,一个是化合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一个是分解反应:氨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氮气和氢气,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分子先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组的过程。(并且分子破裂成原子过程中需要能量)这样学生通过模型拼插,完成从宏观事物---小球到微观粒子---分子的正迁移。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2.“画糖水”活动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头脑中的微粒观建立的情况并使之外显;

画糖水环节既是游戏,也是课堂检测,它培养了学生用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及迁移能力。

3.球棍模型的使用对于后面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面第五单元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宏观的实验验证,学生容易理解,因为实验现象直观明显,但是从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化学变化中质量会守恒学生就感觉困难了。而通过球棍模型的使用,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后面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一定要配平的原因理解的也更加透彻了。

4.“微粒观”绝非一堂课就能永久建立,须在后面课堂中不断巩固深化。

微粒观是一个化学基本观念,它需要长期的不断地对大脑进行正确的刺激才能建立起来,这节课虽然给学生们初步建立了正确的微粒观,但是很显然,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微粒观要想永久建立,须在后面课堂中不断巩固深化。

文档

2013年丰台区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评选

教学设计《分子与原子》第二课时作者:黎敏单位:北京市丰台二中指导教师:孙震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个性发展;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子与原子》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从化学微观视角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