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12 《论语》十二章(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
●第一课时●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
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确: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九章着重谈学习,后三章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出示正确读音。
三、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学生自由讲解前四章。
2齐读。教师小结讲解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如字音、语速、语调、停顿等。
3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待交流讨论。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之间质疑,教师加以点拨。
例如:第一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说。时:按时。习:温习,复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怨恨,恼怒。”
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只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5学生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明确:(1)孔子说:“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旁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又不超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时,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四、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1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明确:谦虚:学而时习之。
思考、复习: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四章。
2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实际略谈体会就行。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至九章;继续研读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
一、检查作业
【篇二:《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③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合作探究概括每一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②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思想修养。
③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加强思想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类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感知
1.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编纂的意思。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听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读。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①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读,通顺流畅。
(三)研读赏析
1.学习第一章
①齐读第一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接。 .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
说:通假字,通“悦”,愉快。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知: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句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第三句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2.学习第二章
【篇三:《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六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孔子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是一个志在报国、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1.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
2.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像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3.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像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像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4.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5.鲁国以前有条,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做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6.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
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孔子的历史贡献
1.编修书籍
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1.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民间当时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2.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
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
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论语其书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一份)
1.学而第一
2.为政第二
3.八佾第三
4.里仁第四
5.公冶长第五
6.雍也第六
7.述而第七
8.泰伯第八
9.子罕第九
10.乡党第十
11.先进第十一
12.颜渊第十二
13.子路第十三
14.宪问第十四
15.卫灵公第十五
16.季氏第十六
17.阳货第十七
18.微子第十八
19.子张第十九
20.尧曰第二十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作简要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特点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体式
格言体 答问体 对话体 议事体
论语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1.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2.于丹《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3.万名网民大调查
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您上学的时候对《论语》感兴趣吗?
很喜欢,现在还经常看 44.21% 5620人
一般,反正都是必修课 43.08% 5477人
很枯燥,当时就不喜欢 7.04% 5人
不记得是否学过 5.67% 721人
第二课时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