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 学校: 上课教师: 年龄: 性别:
授课课题: 授课时间: 观察人:
项目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和简要描述 | 活动记录 |
教学呈现 | 讲解效度 | 教师“讲”与学生“练”的各自用时多少? | 讲的时间: |
练的时间: | |||
教师如何讲解? | 指导与点拨: | ||
分析和概括: | |||
教师讲解中学生的表现怎样? | 专注于听的人数: | ||
有些分神的人数: | |||
辅助手段 | 引入了哪些课文的相关性和延展性知识? | ||
板书设计怎样? | |||
应用了哪些教学媒体(包括电脑、投影、小黑板、纸板、挂图、录音机等)?用时多长? | |||
教师的示范作用怎样(包含朗读、表情、手势等的应用,以及衣着、动作等)? | 不当之处记录: | ||
师生对话 | 问题提出 | 谁提出问题和提出哪些问题?(列条,表明题号。以下记录对应分析) | |
问题研讨 | 相应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多长? | ||
相应问题研讨中学生参与情况如何? | 积极参加讨论的人数: | ||
处于讨论边缘的人数: | |||
问题最终由谁做出解答? | 教师做出解答: | ||
学生做出解读: | |||
教学指导 | 教学组织 | 教师布置了哪些学习任务?(列条。以下对应分析) | |
各项学习任务分别用什么方式完成(自读,练习,讨论,或者教师点拨)? | |||
教师在相应学习任务完成中怎样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点拨方法,进行讲解,个别辅导)? | |||
教学反馈 | 教师怎样针对应答内容作评价? | ||
教师怎样应用激励评价? |
该观察表,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作为观察重点,确定了三个测评维度:教学呈现、师生对话和教学指导。较多关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把教师师表、提问、讲解、应用媒体、选择手段、引入知识、教学反馈等纳入观察视野,并对应记录,用于教学分析。从而,有效察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发挥效益与存在问题。此外有关学生的行为关照,也可以检验教师的行为效果。
该观察表观测定位点较多,不能由一个教师完成,课前需要结成一个研究团队,至少3人。各自负责一个观测内容。为便于记录我们又将这个表做了拆分。如下:
分表一:观察教学呈现情况
教学呈现 | 讲解效度 | 教师“讲”与学生“练”的各自用时多少? | 讲的时间: |
练的时间: | |||
教师如何讲解? | 指导与点拨: | ||
分析和概括: | |||
教师讲解中学生的表现怎样? | 专注于听的人数: | ||
有些分神的人数: | |||
辅助手段 | 引入了哪些课文的相关性和延展性知识? | ||
板书设计怎样? | |||
应用了哪些教学媒体(包括电脑、投影、小黑板、纸板、挂图、录音机等)?用时多长? | |||
教师的示范作用怎样(包含朗读、表情、手势等的应用,以及衣着、动作等)? | 不当之处记录: |
师生对话 | 问题提出 | 问题研讨 | ||||
列条 | 1. | 学生思考 的时间 | 学生游离于 讨论的人数 | 学生主动要求 发言人数 | 谁做出解答 | |
2. | ||||||
3. |
教学指导 | 学习任务 | 任务完成 | ||||
列条 | 1. | 学生完成方式 (自读,练习,讨论,教师点拨) | 教师提供帮助 (点拨方法,进行讲解,个别辅导) | 教学反馈 (内容评价、激励评价) | 谁做出解答 | |
2. | ||||||
3. |
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分析表
项目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和简要描述 | 应用和呈现 效果的评判 | 简单说明 | ||
良好 | 一般 | 较差 | ||||
教学呈现 | 讲解效度 | 讲练的时间配比是否合适 | ||||
思维的清晰度和语言的逻辑性如何 | ||||||
语言表达,包括语速、音量、节奏等,处理是否得当,效果如何 | ||||||
思想的深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如何 | ||||||
辅助手段 | 相关性和延展性知识的应用是否合适 | |||||
板书的设计和使用效果怎样 | ||||||
教学媒体,包括电脑、投影、小黑板、纸板、挂图、录音机等的使用是否有效 | ||||||
教师的示范作用怎样,包含朗读、表情、手势等的应用,以及衣着、动作等是否得体 | ||||||
师生对话 | 问题提出 | 问题设计是否适合相应内容的学习 | ||||
问题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 ||||||
提问的频次和问答的密度安排是否合适 | ||||||
问题研讨 | 是否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以及是否得当 | |||||
学生是否普遍参与讨论 | ||||||
学生参与讨论是否活跃 | ||||||
问题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教学预期 | ||||||
教学指导 | 教学组织 | 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裕 | ||||
是否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 | ||||||
是否兼顾学优和学差生,体现面向全体的思想 | ||||||
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顺畅 | ||||||
教学反馈 | 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指导 | |||||
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否及时、得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