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很多,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本学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教材,掌握好渗透尺度
教科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源泉。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驾驭于教材,特别是语文学科知识杂.思想内容丰富,做为我们语文教师就仔细阅读教科书,从整体到局部地把握教科书的知识点.教科书的思想内含。而每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含却又是不同的,有赞扬生活的,赞扬品格的,赞扬美丽大自然的等等。但这些思想都是通过作者的语言.人物的语言来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本.体味思想含义,研究这些语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不能明确提出向谁学习什么精神和品质,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如何做,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含,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当中,两个方面不能偏“一”。也就是把思想品德教学蕴含在课堂教学当中或程序当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渗透。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渗而不透或渗而全露”要注意留给学生自己体味学习的空间。所以我们不但要渗透而且还要把握好渗透的尺度。
二.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白行为发生的原由
我们利用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使学生明白道德行为的理由和根据。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以不在适用,品德的贯入不但很难接受,而且又很难内化。我们应当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能真正的理解一种道德行为的目的。也就是对问题不但要感知,也要理解。而让学生明白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的原由又要与语言文字统一在一起,也就是不能单一的说理。
三、动之以情.促进内化。
动之以情的情是指积极的情感,这种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行为的进程,对它的转化起到激励作用。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重视学生的情。这种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含.作者的语言,加上教师的感化,综合起来传送给学生,使学生包容在一定的感情氛围中。使学生受到影响,即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而为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加上催化剂。
四、持之以恒.做好道德行为的护行
这里的“恒”即恒心,也就是意志,即要求教师的恒,也要求学生的恒,我们重点说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做为语文教师,我们对每一课都要认真细致的钻研其思想内含。对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一句话都都要仔细体味可能产生的德育效果。我们要长期的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想氛围和情感氛围。从而克服学生的错误行为。在内心形成长期的矛盾斗争。达到一定教育效果。
通过大家的努力,这个学期我们重点培养学生树立了平等与尊重的观念,激发了孩子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使他们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达到了以文导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