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6:21
文档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性质:⑴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
推荐度:
导读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性质:⑴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

⑴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

(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性、否定“上帝传世说”,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19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为什么近代形成机械的自然观?机械的自然观给科学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原因:1)科学一开始,科学家形成了一种把整体分割为部分研究的习惯。并分成不同类,不同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但忘记各学科、各类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2)对牛顿力学的盲目崇拜;3)重实验,轻思维;4)这个时期接近成熟的科学有物理学中的力学5) 科学家对凭空想象的一种厌恶,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经验主义。

危害:1) 使科学家和思维僵化;2) 使科学没有预见性;3) 危害科学的组织工作;4) 造成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4、机械的自然观为什么必然被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所代替?

机械自然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本质上是保守的,错误的.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当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它就起着阻碍作用了.它的缺陷就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在自然科学中它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

(1)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把自然界看成没有发展,没有质变和飞跃,所以它不可能深刻地提示自然界的规律;

(2)陷于“维力论”“外因论”“机械论”不去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阻碍科学工作者大胆地探索和勇敢地突破;

(3)机械自然观只是科学活动的实践中自发地形成的,这种自然观的严重缺陷却成了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

这样,随着科学的进步,机械自然观已经变得陈腐,它将被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课本P40 ()

6、现代自然科学理论怎么解决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引的不可逆方向和达尔文所指引的不可逆方向的矛盾?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世界的演化是复杂到简单,是不可逆的。而达尔文进化论则认为,世界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也是不可逆的,进化的根据和条件:是系统自发地从无序到有序进化,必定是开放系统,必定发生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有正反馈机制(催化,超循环机制),经由突变,涨落,放大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新的稳定。

现代自组织理论的解释:1) 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衡态附近,它的作用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不可逆过程所导致的演化向越来越无序的方向退化。2)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非平衡区,再加上其它条件,就有重要建设性作用。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事务是从简单到复杂,然后从无序到有序。所以,不可逆过程既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也可以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为代表的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证明,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非平衡系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这就为解决进化历史观与退化历史观的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7、简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实意义

关系:1)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不断地改造自然,周围的地理环境2)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辩证的自然观认为,人和自然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系统,要使这个系统健康地向前发展,人与自然这二者必须协调,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和环境利益.

8、什么是科学?

PPT

9、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证明和反驳假说,如广义相对论的验证过程

(2)提供新的事实材料

(3)提示新的理论,如贝克勒尔发现铀原子的反射性

10、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PPT

11、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PPT

12、谈谈科学理论的评价有哪些具体标准。

PPT

13、历史上曾出现了哪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理论发展观,它们有哪些内容?

PPT

2、具体思维和理论思维的关系。

理论思维是具体思维背后的信念支持系统,是固化的在具体思维深处起作用;具体思维是与操作同步的。理论思维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与具体思维同步产生,在具体思维背后,制约、指导、影响具体思维。

3、什么是理论思维模式,科研人员为什么要有正确的。

理论思维模式是科学认识活动与具体思维同步产生,在具体思维背后,制约、指导、影响具体思维,上升到世界观和方层次的思维方式。

具有相对行的理论思维模式,对科学研究有几大的制约和指导作用,同时不断地被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修正。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模式能够使科研人员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思想素质。

14、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收获

自然辩证法概论(2008.11.5)

(一)必做题(每题25分)

1、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你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某一方法的理解和认识,并举例说明。

(二)选做题(以下任选两题,每题25分)

3、为什么上的中国人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怎样看待科学的?你是怎样看待科学的?

5、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意义。

6、简述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科学划界理论,并对其科学划界理论进行比较。

7、什么是工程?技术与工程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工程有哪些显著特点?

8、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或科学)的社会规范?你认为应如何遵循这些规范?

1、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统一平衡。

现实意义:自然生态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互相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促使人们知道:只有保证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我选择的研究方法:科学实验。理解和认识: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一样,也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二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但实验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因而有着独特的认识功能。原因是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的使用,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丰富、更精确 ,且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更快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此外,它还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自然条件的控制力,揭示极端条件下物质运动的规律,提供更多的发现新事物、新现象的机会。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是探索试验和验证实验 ,常见的实验类型有比较实验、析因实验、模拟实验、判决实验等。

举例:电磁学中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物理学中赫兹证明电磁波存在实验;化学中测定元素、离子等定性分析实验。

3、第一,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低。

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2000-2003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2001年3月,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许多人认为日本疯了,从现在的速度看,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日本有人称,中国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撵不上日本。如果我们不在研发上多投入,就不会有高产出。

第二,教育以及科技的因素。

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基础科学。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人很聪明,也非常勤奋,考试能出好成绩,但是创造力不足。这是和我们整个教育有关。我们的培养出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此外我们尊崇权威,不敢挑战权威的文化传统也是让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挑战力。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教授的位子很难拿,一个教授基本就是他所在研究领域,比较有成就的人。我国教授成堆,整体水平不怎样,有的就是排资论辈上的。有些院士也是知识老化,根本是靠老本,而不是能真正担当科技带头人。我以前见到有文章深入分析比较中国院士的水平(以他们发表文章所在的杂志和文章数量为准),有的院士水平还不及美国的助理教授。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带出来的怎么能有获诺贝尔奖的竞争实力?

在国外开学术会议,很少见到从来的科学家。自然是研究经费所限。见到的华多都是从欧美来的。没有这样的国际交流,怎么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动向?怎能在同行圈子里展示自己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为外界所知和认可,即便有天大成就,又如何能被提名诺贝尔奖?就我所看到的,即便有个别来参加国际会议的,也没有自信的表现。也许是受英文能力所限,他们的表现和意见也大多没什么影响力。那些拿着国家钱出来考察的所谓科技团,更是不用提,噼里啪啦乱照一通,提不出什么关键问题,也听不懂人家介绍的是什么。考察团成了到国外旅行的旅游团。

第三,人的因素。

再看看国内的那些“科技人”。人心浮躁,很少有人安下心来搞科研的。海归们回了国的,很多热衷于政治,当个官什么的。即便是以前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国后被给予各种头衔,最后从政,根本不搞科研了。有些海归,在国内不切实际地乱吹,不吹拿不到经费啊。很多在国外还有点成就的,回了国即便没当官,也没什么作为了。再说学生,以中科院的博士生们为例,很多根本不想继续搞科研,想博士毕业,进大公司挣钱。有很大一部分是想出国,那些博士后们甚至有了副教授们头衔也都不例外。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外流了,回到国内的科学人才却没了声响,难怪国外华人能获奖。现在在美国的科研界,华人占很大的比例。有些物理,生物会议甚至看到1/4的参加者为海外华人。我可以肯定的说,还会有海外华人不断继续获得诺贝尔奖。至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奖可能要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有人认为,诺奖并非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唯一指标,而是要用更综合的指标去衡量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其实,对于诺贝尔奖任何故作轻松的不屑只能是无知和做作。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获奖很难说明已经具有世界顶尖水准。自大和盲目自吹是掩耳盗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改善造成不足的原因。

4、后现代主义: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如何看待科学:关于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科学观的理论基础的批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后现代哲学家主要批判了作为现代科学观基础的理性观念,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工作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就是很好的代表;其二,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科学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科学的客观性的批判上,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学者们完成的,他们通过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到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实验室,进而提出了“制造知识”的社会建构主张,关于上述两方面的主张,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比较详细和全面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第三,后现代科学观对传统科学观的进步理念的消解,而这一点恰恰是后现代科学观进行建设性重建的逻辑起点。

你怎样看待科学: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科学是由人类感知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抽象、总结形成家教个性论说,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宗教共性论说,再通过设置实验环境、证明宗教论说的真假、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个性结论,再形成有因果系统的科学共性结论,进而形成有因果系统的有实验共性结论的可重复验证的学问,这就是科学。科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可重复性;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

对于科学的认识:

(1)感性认识:源于实践。

(2)理性认识:源于实践中对于感性认识的升华。

(3)非感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实践中始终存在的思维的混沌认识。

(4)用实践的观点、立场、方法、方式,去认识世界和宇宙,使人类的思想结晶和技术手段逐渐的走向科学,并且,建立起科学的发展史。

(5)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浓缩。

5、写作和出版过程:《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自然辩证法在恩格斯生前从没有发表过,在他去世後1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恩格斯原准备写成一部巨著,为此仔细研究了大量文献,写了十几篇论文和170多个札记。从1873年开始写作,1878年以前,他要写作《反杜林论》,因此只是为本书收集材料。1878年以後,他开始正式写作,写了大部分论文和片段,并拟订全书计划草案,写了导言。1883年马克思去世,恩格斯全力于完成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校对工作,还承担起主要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责任,没有时间继续写作,虽然後来陆续还写到1886年,但再没有能继续写,直到15年他去世。

目前出版的是基于恩格斯遗留下的四束材料,除去其中显然和《自然辩证法》无关的几篇札记,共包括十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共有181部分。其中包括辩证法、数学、力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对科学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等的见解。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对过去自然科学发现的总结和对未来科学发展的预测。

学习自然辩证法意义:一、有利于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二、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三、有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详细资料见杨水旸书P7)

6、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观察事物越多,通过归纳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论证所证实,那么它就越具有普遍性,解释力和说服力就越强,所包含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越少。波普的“伪证主义”:又叫“猜测-反驳”模式,这一模式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提出假说,通过证伪,然后被推翻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增长就是不间断地。

两者比较:见杨水旸书P77

7、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技术和工程区别:见杨水旸书P171表11-2。

工程的特点:一、工程具有更强的社会计划性;二、工程具有更强的动态整合性;三、工程具有更强的集成创新性;四、工程具有更强的系统复杂性。

8、科学共同体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单位,是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一、普遍性;二、公有性;三、无私利性;四、有调理的怀疑主义。(详见杨水旸书P184-185)

如何遵循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是通过科学奖励制度实现的。贡献和承认构成科学奖励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做出独创性的贡献是获得承认的前提,承认则是对科学家的认可。科学奖励制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它一方面激励科学家做出独创性发现,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约束科学家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接受社会和科学同行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概论(2005)

(一)简答题

1、如何正确的进行科学观察?(书146)

2、如何理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书101)

3、举例说明理想实验及其作用。(书162-163)

4、简述社会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3章)

5、类比方法有何特点及其作用?(书165)

(二)判断分析题

6、在下文“我们”代表着哪种自然观?当时“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主要有哪些?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中。只有这样一个本质的差别: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是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

7、根据下文,惠更斯创立“光的波动说”运用了何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有何特点及其作用?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对比,证明它们都具有直线传播以及反射、折射等共同属性;而声的本质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种波动。由此惠更斯认为光的本性也是一种波动,从而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三)论述题

8、根据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试述自然科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9、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关理论和观点,阐述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10、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阐述你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和认识。

2009年1月12日 自然辩证法考题:

1、必做题

一、自然界物质系统有何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书45页-47页)

二、谈谈你对如何正确地选择科研课题的认识和体会。(书137-143)

2、选做题(任选2题)

三、根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科学与非科学是如何区分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是怎样的?谈谈你对波普尔这一理论的看法?(书125)四、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人们已做出了哪些探索和解释?你对这一难题的看法如何?

五、如何进行正确的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并谈谈你对科学观察实验中的意外性的看法。(书146-154)

六、根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正确态度。(书13,14章)

文档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性质:⑴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