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生化实验 指导教师: 汪财生、谭志文
实验项目: 脂肪酸的B氧化
专业班级 生物技术112 姓名 邱玉兰 学号 2011013451 实验日期 2013.5.6
结果计算与分析:
实验材料:猪肝(冰箱里冰过的)
肝脏的丙酮浓度(mmol/g)=(45.9-45.6)*0.01*1/6*5=0.025mmol/g
自己组的实验数据处理结果比其它组小。
分析其原因:本实验用肝糜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肝糜中氧化脂肪酸(丁酸)的酶。(1)酶本身是很脆弱的,肝放的时间长了酶的活性会降低,温度的变化也会降低酶的活性,酶的活性降低使氧化产生的丙酮的量降低;(2)用打碎机打碎的过程中,打碎机转速快会产热,温度高了破坏了酶的活性;(3)实验由于比较
匆忙保温反应的时间由1.5h缩短到1h,反应不彻底使丙酮的产生量偏小; |
注意事项与建议:(1)实验用的肝最好是用新鲜的,这样酶的活性比较强;(2)要用打碎机打碎这前最好剪的碎点,打碎过程中转速不要太快,可以中间停顿下;(3)时间充足反应时间最好到1.5h;(4)在配溶液时,单位为mol时要用容量瓶定容,%时只要大概差不多就可以; |
思考题解答: 1、本实验如何计算样品中丙酮的含量? 答:肝脏中的浓度(mmol/g)=(A-B)*c Na2s2o3*1/6*5 A:滴定对照所消耗的0.01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毫升数 B:滴定样品所消耗的0.01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毫升数 cNa2s3o3:为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 1/6:1mol标准硫代硫酸钠相当于丙酮的量 5:溶液稀释倍数 2、酮体为什么只能在肝外组织进行作用? 答: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酮体被氧化的关键是乙酰乙酸被激活为乙酰乙酸辅酶A,激活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在肝外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β-羟丁酸经β-羟丁酸脱氢酶作用,被氧化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与琥珀酰CoA在β-酮脂酰CoA转移酶(3-氧酰CoA转移酶),即琥珀酰CoA;乙酰乙酸辅酶A转移酶催化下,生成乙酰乙酰CoA,同时放出琥珀酸。另一途径是在有HSCoA和ATP存在时,由乙酰乙酸硫激酶催化,使乙酰乙酸形成乙酰乙酰辅酶A,后者再经硫解生成两分子乙酰CoA。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利用】 肝是生成酮体的器官,但缺乏氧化酮体的酶,故肝中酮体不能氧化;肝外组织缺乏HMG CoA裂解酶,不产生酮体,却可氧化利用酮体。 3、酮体测定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在不同类型的代谢性酸中毒中酮体亦不同。代谢性酸中毒通常起因于下列情况之一:①有机酸如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产生的增加与糖尿病或酒精或乳酸酮症酸中毒相关,例如在组织灌流紊乱中可见。尿中排泄阳离子和酮体增加。②HCO3-丢失,例如:十二指肠液丢失所引起的腹泻。随着血钠浓度减少,血氯浓度通常是增加的。③酸排泄的降低,如作为肾功能不全或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结果。 评价代谢性酸中毒的标准是:①阴离子隙的计算,正常值是8~16mmol/L,阴离子隙(mmol/L)=[Na+]-([Cl-]+[HCO3-])。②在血清中测定β-羟丁酸和可能存在的乙酰乙酸或半定量检测尿酮体。 (1)阴离子隙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这类代谢性酸中毒与高氯酸血症相关。可能的原因包括潜在的肾小管性酸中毒,碳酸酐酶抑制剂摄入和高钾血症酸中毒。 (2)阴离子隙增加的代谢性酸中毒:因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肾衰竭、水杨酸盐中毒和乙醇类物质中毒等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可使血氯正常或偶尔减少。 (3)阴离子隙增加和酮体存在的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和酒精是常见的原因。在重症监护室的病例中,每四个糖尿病性酸中毒中就有一个酒精性酮症酸中毒。 (4)酮症酸中毒:在酮症酸中毒中,血浆中阴离子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的积聚可导致阴离子隙的上升,其与碳酸氢离子浓度的减少是成比例的。肾脏的排泄直接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因为肾脏两种阴离子的重吸收仅达75%~85%。因此,在肾功能健全的情况下血酮和尿酮存在定量关系。已经证实,当血酮(β-羟丁酸+乙酰乙酸)达到0.8mmol/L(8mg/dl)时,尿常规会得到一个加号的阳性结果。血酮达到1.3mmol/L(13mg/dl)时,尿常规有三个加号的阳性结果。然而因为尿常规不能检测β-羟丁酸,大约有10%体内仅有β-羟丁酸积聚的病人检验可以产生阴性结果。 该综合征主要是Ⅱ型糖尿病代谢性失代偿所致脱水引起的非酮症阴离子隙正常的高糖血症状态。它与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不同。 |
教师批阅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