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6:58
文档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松阳一中叶友娥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班级等写在答题纸上。3、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百舸(gě)摇曳(yì)摭拾(zhé)翅膀甫(fǔ)健B、干瘪(biē)翘首(qiáo)啮噬(niè)汗流浃背(jiá)C、妥帖(tiē)不啻(dì)戕害(qiāng)恪
推荐度:
导读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松阳一中叶友娥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班级等写在答题纸上。3、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百舸(gě)摇曳(yì)摭拾(zhé)翅膀甫(fǔ)健B、干瘪(biē)翘首(qiáo)啮噬(niè)汗流浃背(jiá)C、妥帖(tiē)不啻(dì)戕害(qiāng)恪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松阳一中   叶友娥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班级等写在答题纸上。

3、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百舸(gě)   摇曳(yì)    摭拾(zhé)    翅膀甫(fǔ)健

B、干瘪(biē)  翘首(qiáo)  啮噬(niè)    汗流浃背(jiá)

C、妥帖(tiē)  不啻(dì)    戕害(qiāng)  恪尽职守(kè)

D、侘傺(chì)  烙印(lào)   悲怆(chuàng) 按捺不住(nà)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A、测试的功能,是辅导我们分辩出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因子,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选择和丧失时,会比较镇定从容,妥贴地排出轻重缓急。

B、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恳的泥土之上。

C、落日跳跃着、颤抖着降落,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澜灯灺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掂念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这个罪犯的父亲就是横行乡里的痞子,如今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他的父亲还坏。

B、国庆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大好机会,那段时间里,我县南京路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深夜,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目标;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是铩羽而归。

D、我们学生都应该懂得:发展自己的智力,必须与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紧密相连的。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在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B、若遇到风和日丽的午后,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这样去做。

D、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读者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5、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使前后文连贯,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性格。(4分)

清代某私熟有四个学生。一天,当地来了戏班,四个学生都想去看戏。先生见此情景便说:“我提一个问题,如果谁答得妙,我就允许谁去看戏。”我的问题是:“读书好还是看戏好?”

学生甲不多想便说:“                 △                 ”。

先生生气地说:“你就知道玩!”

学生乙回答说:“                 △                 ”。

先生笑着说:“此老生常谈也,谁都会说。”

学生丙采用了圆滑的说法:“                 △              ”。

先生不以为然的说:“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汝之为人。”

学生丁灵机一动说:“                 △                 ”。

先生十分满意:“好,好,此言得之矣。”

6、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4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7、有一位同学,学习上有偏科现象,重理轻文或者重文轻理。请你写一句话赠给他,启发他纠正偏科现象,这句话中要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30字内)(4分)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眼下,“山寨”是个热得发烫的词汇。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主要特征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从小作坊起步,通过模仿知名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也许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山寨产品”从手机起步,逐渐蔓延到其他经济领域,又几经演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一时间,“山寨鸟巢”、“山寨熊猫”、“山寨网站”、“山寨春晚”、“山寨明星”甚至“山寨红楼梦”纷纷出炉,大有席卷之势。

有专家认为,“山寨产品”并不是完全的盗版和剽窃,其中包含着大量创造和创意的成分,只要没有明显侵权和恶意毁谤,对于这种创造性应该给予一定的空间。山寨文化自有其流行规律,顺应规律进行疏导,比强行压制更有益于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山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原产品的一种戏仿,它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以一种戏仿方式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山寨文化”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这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持警惕和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山寨文化”中都包含着相当程度上的剽窃和因素。这些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是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更是现代文明、道德良知的一种集体退化。

“要问‘山寨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必须先问为什么‘山寨文化’能够生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陆贵山强调,“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态度。“山寨文化”的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潮流和态势。但“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山寨文化”中娱乐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一些涉嫌触犯法律的“山寨产品”,有被规范的必要,一些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来蓄意误导、欺骗顾客的产品,更应该迅速叫停。

有学者预测,“山寨文化”无外两种发展态势,一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这种“山寨文化”不过是披着一层华丽画皮的“垃圾文化”;另一种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的“山寨文化”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间智慧的文化之旅”。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

8、下列对“山寨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是一种新兴的备受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其精髓是多元融合、多元共生。

B、“山寨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在反讽主流文化现象的同时,往往能发出民间的声音,并照鉴主流文化的不足。

C、“山寨文化”包含着大量创新和创意的成分,自有其流行规律,只要合理疏导,对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具重要意义。

D、“山寨文化”之所以存在并蔓延,是因为它巧妙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社会心态。

9、下列不属于对山寨文化持警惕和保留态度原因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中娱乐成分多,文化因素少,消费心理多,文化创新少。

B、“山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对主流文化既有一种迷恋,同时又带有嘲讽。

C、“山寨文化”包含着剽窃和消极因素,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

D、“山寨文化”是一种以模仿为内涵的文化现象,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山寨”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更是一种集娱乐与非主流为一体的生活,主要特征为创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B、“山寨产品”打着仿造的大旗,以与仿造对象极端相似的风格与微弱差别的包装,误导、欺骗消费者。

C、对于具有剽窃现象的山寨文化,有人认为应当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坚决给以制止。

D、从“山寨文化”的发展态势看,要么是从娱乐到搞笑再到消亡,要么是走出仿造,走向创新,最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11、给上面在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10字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前方》(节选)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2、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4分)

                                                                             13、第二段中,作者指出人的悲剧性 命运体现在哪些方面?分条列出。(4分)

                                                                             

14、第二段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说说引用的作用?(4分)

                                                                             

15、第三段划线句中的“前方”“家”和“无边的旷野”分别指什么?(3分)

                                                                             

16、这是一个选择问句,结合文意,说出作者的倾向态度,并简要分析。(5分)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苏轼的《赤壁赋》节选,完成17—22题。(22分)

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答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北非曹际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纵一苇之所如(像)              B、固一世之雄也(固然)

C、挟(偕同)飞仙以遨游            D、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为其然也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游于是乎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20、下列对苏轼的《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用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选文第3段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21、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2分) 

译: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4分)

译:                                                                                          

22、文中关于箫声的文字极富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3-24题。(6分)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23、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24、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3分)

                                                                         

(三)古诗文名句默写。(选做3小题,6分)  

25、(1)指点江山,                 ,                 。

(《沁园春·长沙》)

(2)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君自故乡来,______________。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_____?

(王维《杂诗》)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散文《我的四季》中说“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经历了艰辛却遭遇失败,这样的经验让我们痛心并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这样的经历当然不只在寻找水源时才会碰上,你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答卷纸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共17分):

1、          2、          3、           4、          (每小题3分)

5、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使前后文连贯,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性格。(4分)

学生甲说:“                                  ”。

学生乙说:“                                  ”。

学生丙说:“                                  ”。

学生丁说:“                                  ”。

6、改写为:                                                              

                                                (4分)

7、                                                        (4分)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8、                  9、                   10、               

11、                         

12、                                                                                    

                                                       (4分)

13、                                                                   

                                                       (4分)

14、                                                                   

                                                       (4分)

15、                                                                  

                                                       (3分)

16、                                                                   

                                                                                                                            

                                                         (5分)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苏轼的《赤壁赋》节选,完成17—22题。(22分)

17、          18、          19、          20、         (每小题3分)

21、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2分)译:                                                           

②(4分)译:                                                           

                                                                             

22、(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3-24题。(6分)    

23、(3分)                                                                 

24、(3分)                                                                               

(三)、古诗文名句默写。(选做3小题,6分)  

25、(1)        ,             

(2)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及评分标准

1、D(A:yè  zhí     B:biě jiā      C:chì)

2、C(A:分辨、妥帖。B:汗流浃背、开垦。D:酒阑灯灺、良辰美景、惦念)

3、C(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褒义,情感色彩不合语境。B、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C、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D、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4、D

5、甲:看戏好!               乙:自然是读书好!

丙:书也须读,戏也须看!   丁: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4分)

6、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4分)

7、文科和理科是科学王国入境护照的封面和扉页。(4分)

8、C(“包含着大量创新和创意的成分”不当,这仅是某些专家的观点,不代表本文观点)

9、B(该项是从“山寨文化”积极的角度陈述的)

10、D(A项,“创造性”不当,应为“仿造性”。B项,文中说“一些涉嫌触犯法律的山寨产品”。C项,“有人认为应当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不当)

11、“山寨文化”何去何从。或:如何看待“山寨文化”。

12、(1)这里运用比喻,把人生比成苦旅,写出了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痛苦,或是身体之苦,或是精神之苦,任何人都不例外。(2)人生的实质是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13、(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2)在于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记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3)在于“人无法还家”;(4)还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14、(1)引用了大量写家园之思的古代诗歌,来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2)丰富了文章内容,加强了文章的文采和意蕴。

15、(1)“前方”是指人未经历的人生,是人追求的理想;“家”是指人的精神归宿;“无边的旷野”指人没有精神归宿。

16、虽然是问句,却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希望人能找到精神上的归宿。因为文中把人生比成苦旅,人不断的离家和归家,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人的精神寄托。

17、A(到,往)

18、B

19、C(名词作东动词用)

20、B

21、略。

22、作者进行想象,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从而形象生动地使箫声如在读者耳边。运用比喻,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其声之悲凉,又将其比作细丝极写其悠扬,然后又写箫声感染潜蛟和寡妇,极其夸张地写出箫声的感染力极强。

23、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3分)

24、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3分)

25、(1)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应知故乡事。寒梅着花未? 

26、略。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命题双向细目表

年  级

高一学  科

语文填表人叶友娥
 试卷类型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填表时间2009年11月5日

考试内容题型能力层次分值 题号

材料来源
知识

版块

具体考核知识点ABCDEF
语言文字运用

24

1、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

选择题A3分

1课内外结合、以课外为主
2、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

选择题A3分

3、词语的识记、理解、运用

选择题E3分

3
4、病句的辨析

选择题B3分

4
5、语言综合运用

简答题E4分

5
简答题E4分

6
简答题E4分

7
现代文阅读

32

6、社科文

概念判断选择题C3分

8课外
筛选信息选择题C3分

9
文意分析选择题D3分

10
归纳概括简答题D3分

11
7、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简答题C4分

12
简答题C4分

13
简答题D4分

14
简答题B3分

15
论述题5分

16
古代诗文阅读

34

8、文言文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选择题B3分

17课外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选择题B3分

18
词类活用的理解选择题B3分

19
文中信息的筛选选择题C3分

20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简答题C6分

21
文中手法的分析简答题C4分

9、古诗鉴赏

简答题D3分

23课外
简答题D3分

24
10、常见名句名篇的默写

填空题A6分

25课内
写作60

11、作文

作文题E60分

26
◆能力层级: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E—应用,F—探究

◆其中:一(24分,含1—5 共7题)    二(32分,含6—7 共9题)   三(34分,含8—11 共9题)

四(60分,含12 共1题)   共26题,150分

文档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3)

2012届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松阳一中叶友娥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班级等写在答题纸上。3、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百舸(gě)摇曳(yì)摭拾(zhé)翅膀甫(fǔ)健B、干瘪(biē)翘首(qiáo)啮噬(niè)汗流浃背(jiá)C、妥帖(tiē)不啻(dì)戕害(qiāng)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