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49:37
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
推荐度:
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1.教学内容:

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历史上出现的家庭形式,地域资源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影响家庭的发展;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实现的条件;妇女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因素,妇女的道路等等。

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

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二、列宁《国家与》、《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

(一)列宁《国家与》导读

1、《国家与》写作的背景

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争议极大。

2、《国家与》的主要内容

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

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经验的总结”

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

3、《国家与》的主要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它与人类历史一定阶段相联系,必然走向消亡。

2)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国家是不可能走向消亡的,是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暴力)打碎的,消亡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国家。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更重要的是这也被1848年和1871年所证实。

3)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专政,具体实现形式为“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是可以自行消亡的。

4)无产阶级国家消亡的条件是,主义经济基础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彻底实现

4、《国家与》观点的影响

对苏联政体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二)《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导读

核心内容:深刻论证了十月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即社会主义在苏维埃的历史命运,阐明了建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从而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和怎样建成社会主义这一紧迫的时代课题。

1、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国际形势由战争与时期进入了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以苏联与国际帝国主义之间的暂时“均势”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新格局。

国内背景:国内形势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并成功实现了由战时主义向新经济的转变;布尔什维克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在西方无产阶级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强大压力下,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又历经严重战争创伤的,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最终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列宁的身体状况:1922年12月份列宁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到哥尔克修养。

2、主要内容

1)信——写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

   信的主要内容:

(1)点评高层领导人性格和工作特点,建议对机构进行调整和人事变动。

(2)采取步骤扩大国家计划委员的职权,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 

(3)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 

2)口授的文章

文章具体内容:

(1)论证十月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2)苏维埃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道路

3、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1)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各国所走道路的特殊性问题

2)列宁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问题

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出发点的改变

对合作社性质和作用的看法的改变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改变

3)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问题

4)无产阶级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三、《党宣言》

(一)《党宣言》 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党宣言》产生的时代: 资产阶级时代的出现

2、《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3、《党宣言》是怎样诞生的 

正义者同盟为科学纲领诞生所作的探索历程 

党的纲领诞生的理论和世界观前提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党宣言》的诞生 

4、《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党宣言》产生前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2)《党宣言》的特殊地位 

  《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主义理论观点的著作。 

5、《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最早接触《党宣言》的先进分子,是孙中山。

《党宣言》 对中国的伟大影响:《党宣言》促成了中国党的成立,影响和教育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和党员。 

《党宣言》给新世纪带来震撼

1998年,世界各国纪念《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二)《党宣言》各章的内容 

    1、资产者和无产者 

    2、无产者和党人 

    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党和党人的特点? 

批判资产阶级攻击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主义的必由之路  

3、社会主义的和主义的文献 

反动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主义 

4、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 

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 

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

(三)《党宣言》与社会主义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

《党宣言》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主义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时期马克思关于主义的观点  

2、列宁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十月前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

    十月后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 

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和

关于“斯大林——苏联模式”  

4、、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毛泽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几点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关于消灭私有制 

关于实行计划经济 

关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四)《党宣言》与当今世界全球化 

1、全球化产生的全球性问题

2、全球化的性质 

3、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党宣言》的巨大生命力和学习的意义 

1、《党宣言》的巨大生命力 

《党宣言》正确的把握了资本主义时代

《党宣言》的作者超凡的预见性

《党宣言》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

《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 

2、学习《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走历史必由之路 

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 

坚定主义信仰 

(六)《党宣言》发表后世界的变化 

1、《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 

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世界经济的变化

世界政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

观念变化:哲学变化等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低潮

3、《党宣言》过时了吗?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从《党宣言》到“三个代表”。 

2、结合学习《党宣言》,如何理解新时期中国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提高。 

3、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 

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低潮? 

5、《党宣言》过时了吗?

四、《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节选

(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展望)

《社会主义从空想科学的发展》介绍

1、写作背景

2、四篇序言

3、本书内容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及其历史局限性

二、三大空想社会者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准备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三、“要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必须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16页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辩证法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和方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科学反映

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思考题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从今天的实践看,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是什么?结合个人的体会,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二)内容介绍

1、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哲学基础。共10个自然段,分四个问题。

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第1段)。

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第2段)。

3)说明写作本文写作文本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第3段)。

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4段)。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2、本部分马克思全面论述了异化劳动问题。共76个自然段,分三个问题。

1)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2)阐述异化劳动的表现。

其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其二,劳动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其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其四,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3)论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3、私有财产和主义

本部分马克思批判了粗陋主义,着重从正面阐述了对主义的理解。共43个自然段,分六个问题。

1)着重批判了粗陋的、平均主义的主义

2)阐述了主义的基本特征

3)主义的理论形式方面的问题

4)主义是向人的自身即社会人的复归

其一,对异化的扬弃——实现人性的

其二,主义是人类实现自由本质的最高境界,只有当历史发展到主义社会时才能实现这一理想。

其三,人们以一种全面的和感性的方式把自己的本质据为己有,从而实现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其四,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5)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6)马克思批评了宗教创世说,肯定了劳动创造历史,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3 《手稿》揭示了主义的那些基本特征?

4 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一)马恩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1、清算他们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

2、揭露当时德国各种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和阐发唯物主义,以指导工人运动。

3、评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

4、进一步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5、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1、唯物史观的前提

2、唯物史观的方

3、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贡献

1、“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

2、《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本质的揭露及其深远影响。

3、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发展。

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写作背景

(二)主要内容

1、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以实践为基础,把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不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实践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想象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3、以实践为基础,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

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八、《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当今国际的思想斗争和理论动态来评价这一著作。

(二)这一著作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

(三)第一章内容 马赫主义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

首章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阐明了认识论中两条路线的根本对立,批判了马赫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理。 

1、感觉和感觉的复合

这节的中心是批判了马赫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物是感觉的复合。阐明了感觉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观点,揭示了哲学上存在着两条路线的对立。

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

阿芬那留斯早期对认识论基本前提的论述及其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第19-26段)

2、“世界要素的发现”

这一节的中心,是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者“要素说”的唯我论的唯心主义实质。

3、原则同格和“素朴实在论”

这一节主要说明,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说”,不过是费希特和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翻版,它与正常人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即素朴实在论是根本对立的

列宁进一步指出,波格丹诺夫之所以否认客观真理,是他坚持马赫主义的必然结果。认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承认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惟一的源泉,一是承认客观存在(作为对象的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唯物主义承认这两个前提,主张客观真理,而马赫主义只承认第一个前提,搞乱了第二个前提,从而走向唯心主义,否认了客观真理。可见,从感觉出发,既可以走向唯心主义,也可以走向唯物主义。

(四)第二章内容    

在这一章中,列宁着重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来分析和批判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阐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五)第三章内容

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考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世界的本质、规律、时间和空间以及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的对立。本书节选其中第六节。自由是对物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2.教学进度:

以上教学内容分为8个单元。每篇著作讲授4学时,复习2学时,考试2学时。

3.实验、实习、作业:

   每个学习单元安排思考题。

三、教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谭培文 陈新夏 吕世荣  主编      人民出版社

四、参考书目及其它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及其研究文章   

  《列宁选集》(1—4卷)及其研究文章

  《文集》、《文集》及其研究文章等等

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取得的成绩而写作的,摩尔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生活习俗、称谓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本书由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和正文九章组成,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