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49:49
文档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推荐度:
导读《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思考题

1、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2、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9)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10)人的本心是什么?

3.思考、

1.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2、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4、阅读理解:

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

⒉本文中心论点——

3."不为苟得"的原因:

4."有所不辟"的原因:

5."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

6.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

7.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

8."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9.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

10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

1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理解。

1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

2.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丧失道义。

10.舍生取义

3.

1.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提出“舍生取义”的道理。

2.观点: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3.(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4

1. 舍生取义

2. 舍生取义

3. 所欲有甚于生者。

4. 所恶有甚于死者。

5. 义与不义。

6. 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7. 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8. 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9.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 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11.

12.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

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分)

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3分)

A. 古业成,皆自忧患始。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

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

23. A D(共3分,每项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2.课文第一段举了哪些例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     

6.按要求填空: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苦其心志   ,生活上要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要  行拂乱其所为    。(用原文回答)

7.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

 行拂乱其所为;苦其心志;动心忍性 。

8.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例:商纣王

9.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从正面阐明经过挫折、困苦,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的句子(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四字词语)

12.文章第三段紧扣“ 动心忍性  ”四字,展开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    论国  。作者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人们的哪两个方面说明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内心和外表

14.本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在文中找出现在仍然经常使用的一条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8.本文先论证   生于忧患  ,后论证  死于安乐   ,论证  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内容。

19.本文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2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

2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磨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或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

24.在作者看来,人才是怎样造就出来的?

   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

25.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个人成才要经受哪些挫折?

   常犯错误;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成才、国家治理两方面论证。

2.课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这历史上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点?

  (1)运用事实论证,证明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事实依据。(2)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事。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正面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就复国大业。

  屈原遭流放,始《离骚》问世。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不朽的《红楼梦》

反面事例:明末农民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3.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吗?

答:我赞同这一观点。它不仅为过去,也为现在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4.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1)逆境造就人才,一个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难的考验,激发斗志,增长才干,奋发有为;(2)一个人不能贪图享受,不能不思进取,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居安思危,与时俱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否则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无立足之地。

5.你能列举孟子的名言吗?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档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

《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