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0:03
文档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乡村道路施工图设计任务书1.适用范围(3)2.环境保护(3)3.交通量预测年限(3)第二章设计指导原则(3)第三章总体设计要求(3)1.设计规划(3)2.按实际情况(4)3.设计车辆(4)4.计算行车速度(4)5.公路用地(4)6.乡村道路建筑限界(4)7.抗震设防(5)第四章各专业设计要求(5)4.1路线设计要求(5)4.2路基路面设计要求(5)一般规定(7)标准(7)4.3桥涵设计要求(9)一般规定(9)标准(9)4.4隧道设计要求(9)一般规定(9)标准(9)4.4交通设施设计要求(10
推荐度:
导读乡村道路施工图设计任务书1.适用范围(3)2.环境保护(3)3.交通量预测年限(3)第二章设计指导原则(3)第三章总体设计要求(3)1.设计规划(3)2.按实际情况(4)3.设计车辆(4)4.计算行车速度(4)5.公路用地(4)6.乡村道路建筑限界(4)7.抗震设防(5)第四章各专业设计要求(5)4.1路线设计要求(5)4.2路基路面设计要求(5)一般规定(7)标准(7)4.3桥涵设计要求(9)一般规定(9)标准(9)4.4隧道设计要求(9)一般规定(9)标准(9)4.4交通设施设计要求(10
乡村道路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1.适用范围 (3)

2.环境保护 (3)

3.交通量预测年限 (3)

第二章设计指导原则 (3)

第三章总体设计要求 (3)

1.设计规划 (3)

2.按实际情况 (4)

3.设计车辆 (4)

4.计算行车速度 (4)

5.公路用地 (4)

6.乡村道路建筑限界 (4)

7.抗震设防 (5)

第四章各专业设计要求 (5)

4.1路线设计要求 (5)

4.2路基路面设计要求 (5)

一般规定 (7)

标准 (7)

4.3桥涵设计要求 (9)

一般规定 (9)

标准 (9)

4.4隧道设计要求 (9)

一般规定 (9)

标准 (9)

4.4交通设施设计要求 (10)

一般规定 (10)

标准 (10)

第五章成本控制 (10)

5.1原则 (10)

5.2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 (10)

5.3设计概算的内容 (11)

5.4单位工程综合概算 (11)

5.5单项工程概算 (11)

5.6建设项目总概算 (11)第一章设计总则

1.适用范围

为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导,保证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本标准。分别是:l、设计总则;2、设计指导原则;3、总体设计要求;4、路基路面设计要求;5、桥涵设计要求;6、隧道设计要求;7、交通设施设计要求;8、成本控制。本任务书适用于全省各地新建和改建的乡村道路。乡村道路包括县道和乡道。县道是指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乡道是指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之间及通达行政村(牧委会)的公路。

2.环境保护

乡村道路分布面广,总规模大,和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乡村道路建设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与当地扶贫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等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交通量预测年限

双车道外延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500辆以下,单车道外延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300辆以下。

外延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按10年预测。

第二章设计指导原则

乡村道路应根据乡村道路发展规划,合理采用技术指标和技术,建设经济实用的道路,建设原则如下:

1.乡村道路建设应坚持“规划先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结合村镇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

2.确保使用寿命、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抗灾能力,因地制宜地选用建设标准,提升路网技术水平。

3.因受经济、地形、地质和其他自然条件实施困难的路段(以下简称受限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并报审通过,但是,当条件具备时应尽快改建,以达到等级公路标准。

4.尽量利用老路资源和降低工程造价。在利用老路时可以因地制宜适当放宽平、纵指标,新辟路线尽量达到规范的要求。

5.治理公路病害,完善防排水系统和加强安全防护。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乡村道路远景设计年限一般为10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第三章总体设计要求

1.设计规划

按照统筹规划、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倡将乡村道路建设与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行政村的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加强农村路段标准化建设。村镇路段路面推荐采用水稳性好、寿命长的路面型式,宽度不宜小于一般路段路面宽度,并可根据当地经济能力和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适当加宽,路肩采用适当形式硬化处理。

2.按实际情况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置综合排水设施,排水边沟尺寸和断面型式应满足功能要求。推荐采用干砌片(卵)石、浆砌片(卵)石、钢筋混凝土预制槽(块)等型式。通过较大集镇路段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采用暗排型式。路面和房屋住宅提倡以适当方式统一分离,鼓励采用绿篱、栽花、植草等形式进行绿化、美化。主要道口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进行硬化,并合理设置过道涵(管),确保排水通畅。通客运班车的村镇路段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保证行车安全。

3.设计车辆

乡村道路交通量较小,行驶车辆多为拖拉机、农用车等体积、载重相对较小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和行人等。各种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如表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单位:m)表1

车辆类型总长总宽总高前悬轴距后悬

小客车6 1.820.8 3.8 1.4

载重汽车12 2.54 1.5 6.54

注:自行车的外廓尺寸采用宽0.75m,高2.00m。

4.计算行车速度

各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应按表2的规定采用。

表2乡村道路等级县道乡道

计算行车速度30202015

各级乡村道路计算行车速度在平原微丘地区县道及乡道的计算行车速度分别采用表2所列30km/h和20km/h,;山岭重丘地区的县道和乡道公路的计算行车速度可分别采用20km/h和15km/h。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设计的各路段长度不宜过短,可在5—3km范围内灵活掌握。

5.公路用地

乡村道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的为路堤或护坡道脚)以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高填深挖路段,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或因防风固沙需要种植多林带时,应根据计算或实际情况确定用地范围。

乡村道路用地范围还应包括必要的服务、安全、交管、停车设施以及绿化、苗圃、养护管理等工程的用地范围。

6.乡村道路建筑限界

乡村道路建筑限界横向为行车道宽度加两侧路肩宽度,顶面为公路净高(考虑发展,并留有余地,各级乡村道路一律采用4.5m)。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

7.抗震设防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以上地区乡村道路的大、中型构造物应进行抗震设计。

第四章各专业设计要求

4.1路线设计要求

(1)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根据工程造价、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合理运用技术指标,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要素,保证线形连续、均衡,行车安全。

(2)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充分利用旧路,安全利用原有桥隧,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方便农(牧)民出行,服务城镇化;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3)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

4.2路基路面设计要求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其使用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气候、地质、水文)和筑路材料情况,并结合施工方案进行设计,保证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设计应结合路面排水,做好综合排水设计,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通过特殊地质、水文条件地带的路基,应做好调查研究,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特别设计。

(1)路基高度

路基高度的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要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致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

路基设计标高,应为路基边缘高度: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则为设置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高度。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设计洪水频率要求1/10。

(2)路基压实

路基压实是保证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关键。采用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时,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3的要求。采用其他路面时,路基压实度可适当降低。

路基压实度不足的填方路段,应采取简易路面过渡,待路基自然沉降稳定后再铺筑新路面。

路基压实度

表3

填挖类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路基压实度(%)

零填及挖方0~0.30≥94

填方0~0.80≥94 0.80~1.50≥93 >1.50≥90

注: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

填方路基填料选择

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

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3)路基边坡

填方路基边坡

路基填方边坡坡率应根据填料种类、边坡高度和基底工程地质条件等确定。

路堤基底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4.0.5.1的规定值。

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宜陡于1:1.75。

边坡高度超过20m的路堤,边坡形式宜采用阶梯形,边坡坡率应由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

路堤边坡坡率

表4

填料类别

边坡坡率

上部高度(H≤8m)上部高度(H≤12m)

细粒土1:1.51:1.75

粗粒土1:1.51:1.75

巨粒土1:1.31:1.5

注:①填料类别划分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规定。

挖方路基边坡

土质挖方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

土质挖方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大于表6的规定值。

土质挖方边坡坡率

表6

土的类别边坡坡率

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1:1

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

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和密实1:0.75中密1:1.1

注:①土的类别划分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②土的密实程度划分:

较松一铁锹很容易铲入土中,试坑坑壁很容易坍塌。

中密一天然坡面不易陡立,试坑坑壁有掉块现象,部分需用镐开挖。

密实一试坑坑壁稳定,开挖困难,土块用手使力才能破碎,从坑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面形状。

胶结一细粒士密实度很高,粗颗粒之间呈弱胶结,试坑用镐开挖很困难,天然坡面可以陡立。

③黄土、红粘土、高液限土、膨胀土等特殊土质挖方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有关规定要求确定。

岩质挖方边坡坡率应根据岩性、地质构造、岩石的风化破碎程度、边坡高度、地下水及地面水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在一般情况下,岩质挖方边坡坡率可参照确定。

岩质挖方边坡坡率表7

岩石种类风化程度边坡坡率

H<20m20m≤H<30m

各类岩浆岩、硬质灰岩、砾岩、砂岩、片麻岩、石英岩微风化弱风化1:0.1~1:0.31:0.2~l:0.5强风化全风化1:0.5~1:1.01:0.5~1:1.25

各类页岩、泥岩、千枚岩、片岩等软质岩石微风化弱风化1:0.25~1:0.751:0.5~1:1.0强风化全风化1:0.5~1:1.251:0.75~1:1.5

注:①岩石风化程度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4)附表1.10规定。

当挖方边坡较高时,可根据不同的土、石性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台阶式边坡,在边坡高度每隔6—10m设边坡平台,平台的宽度为1—3m,必要时设置平台截水沟。

土质挖方边坡高度大于20m、岩质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m时,其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有关章节规定确定。

(4)路基防护

应根据当地气候、地形、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等情况,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和保证路基稳定。

边坡防护工程应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质边坡上,应优先采用植物防护措施。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软质岩石、松散碎(砾)石土的挖方边坡以及受水流侵蚀、植物不易生长的填方边坡可采用护面墙、砌石等工程防护措施。

沿河路基,在受水浸淹和冲刷的路段,可采用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等直接防护措施。

(5)路基排水

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边坡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桥涵配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及其边坡的稳定。

路基地表排水可采用边沟、截水沟、跌水与急流槽、拦水带、蒸发池等设施。各类地表排水沟沟顶应高出设计水位0.2m以上。

边沟横断面一般采用梯形,石方路段的边沟宜采用矩形横断面。少雨浅挖地段的土质边沟可采用三角形横断面,其内侧边坡宜采用1:2—l:3,外侧边坡与挖方边坡坡率相同。边沟的深度及底宽不应小于0.4m。

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

边沟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进行防护,可采用浆砌片石、浆砌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等防护。

当路基范围内出露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较高,影响路基、路面强度或边坡稳定时,应设置暗沟(管)、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采用地下排水设施的类型、位置及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决定。

一般规定

(1)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2)因受自然、经济和其他条件不能一次到位的路面工程,应按照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先通后畅,使前期工程在后期能充分利用。

(3)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应作好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个别设计。标准

路基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一般路段路肩边缘应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0.5m以上,确保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沿河及受水侵淹的路段路基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其中,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率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4.3桥涵设计要求

一般规定

(1)桥梁应兼顾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利于养护等因素,根据所在公路的功能要求、性质和预期发展的需要,按照“安全、实用、经济、适当照顾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2)新建桥涵推荐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实用的桥(涵)型。一般宜修建简支梁桥,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可修建拱桥,季节性的宽浅河流上可修建漫水桥,跨径较小、水文地质情况适宜的桥梁推荐采用轻型桥台。原有桥梁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交通组成、原桥使用状况等因素确定利用方案。

(3)桥涵应考虑农田排灌的需要,靠近村镇、铁路及水利设施的桥梁要适当考虑综合利用,必要时应修建导流构造物或防护构造物。

标准

村镇行人密集区桥梁应设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0.75m。

大桥及50m以上(包括50m)中桥应设置防撞墙(或护栏),其余中、小桥应设置安全带(或低栏杆)。

原有桥梁应本着经济、安全的原则合理利用。

1大中桥应进行专业技术鉴定,达不到荷载等级的可采取加固、部分利用、限载或拆除新建等方案;小桥应对其行车的安全性进行论证,确定是否利用。

2旧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跨径,并以新旧桥共同受力为宜,提倡桥梁加宽与加固同步进行,并达到荷载等级要求。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技术和其他因素不能加宽、加固的桥梁应设置窄桥或限载标志。

涵洞设置应满足路基排水的要求,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涵洞类型宜采用圆管涵等经济实用的涵洞型式。

4.4隧道设计要求

一般规定

(1)根据公路功能和发展的需求,遵照安全、经济、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综合考虑路线所处路段的地形、地质、施工、养护等因素,路基开挖深度在25m以上时,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是否修建隧道。

(2)农村公路不宜修建中长隧道,一般应修建双车道隧道。在解决行政村通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小于400辆以下且施工难度大等特殊情况下可修建单车道隧道。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原有单车道隧道,可通过设置信号灯或其他有效的交通安全设施后继续利用。

标准

新建双车道隧道宽度不应小于7.50m,新建单车道隧道宽度不应小于4.00m。一般可不设人行道,应设置避车洞和相应的警告、禁令标志。

应重视隧道排水与防水设计。有条件的隧道可以采用全断面防排水措施,一般隧道应对基岩裂缝水和渗水采取洞内疏导和洞外截水等综合措施,保证行车安全及隧道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

短隧道可不设置通风、照明、通讯、警报、消防等设施设备。

单车道隧道应采用直隧道,长度不宜超过250m。宽度小于所在公路的路基宽度或路基宽度小于6.5m时,洞外两端应设置错车道,宽度应不小于6.5m,其有效长度应不小于30m,两端接线应有不短于50m的过渡段。

隧道原则上应根据围岩情况进行衬砌。地质构造变动小,无断裂(层),层状岩呈单斜构造,节理不发育等硬质IV、V类围岩,经过技术论证,局部可不进行衬砌。

原有隧道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在确定是否利用或改建时应对其进行技术鉴定(包括安全性论证)及专项设计。采取加固、增设防排水措施、改善洞口段条件、设置标志等综合处治措施,确保主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4.4交通设施设计要求

一般规定

(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遵循“确保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根据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交通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作到醒目、牢固。

(2)受限路段交通安全设施应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完成。乡村道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达到D级或以上等级。农村公路应配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标准

(1)在高路堤、桥头引道、陡坡、急弯、临水库、沿江、傍山险路、悬崖凌空等危险路段,应在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护柱、石砌护墩、石垛等安全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设钢质护栏;桥头引道、漫水桥、过水路面等路段应设置警示标志;漫水桥、过水路面上应设置标杆。

(2)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标志、警告、减速等标志;在平面交叉路口,应设置道口标志等必需标志。

(3)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在适当位置设置减速装置。

(4)受限路段应在起终点处设置减速、限载、限高等警告标志。

在急弯、陡坡、大型构造物、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

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提倡农村公路结合防护工程进行绿化,改善视觉环境,增强行车安全,满足行车视距要求。

第五章成本控制

5.1原则

为提高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编制质量,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投资,设计概算编制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的建设方针和经济的原则。设计概算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工作,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办事,坚决执行勤俭节约的方针,严格执行规定的设计标准。

(2)要完整、准确地反映设计内容的原则。编制设计概算时,要认真了解设计意图,根据设计文件、图纸准确计算工程量,避免重算和漏算。设计修改后,要及时修正概算。

(3)要坚持结合拟建工程的实际,反映工程所在地当时价格水平的原则。为提高设计概算的准确性,要求实事求是地对工程所在地的建设条件,可能影响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正确使用定额、指标、费率和价格等各项编制依据,按照现行工程造价的构成,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价格信息及价格调整指数,考虑建设期的价格变化因素,使概算尽可能地反映设计内容、施工条件和实际价格。

5.2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

(1)国家发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

(2)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

(3)有关部门颁布的现行概算定额、概算指标、费用定额等和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编制办法。

(4)有关部门发布的人工、设备材料价格、运杂费率和造价指数等。

(5)有关合同、协议等。

(6)类似工程的概算文件和技术经济指标与其他有关资料。

5.3设计概算的内容

设计概算可分单位工程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和建设项目总概算三级。设计概算的编制,是从单位工程概算这一级编制开始,经过逐级汇总而成。

5.4单位工程综合概算

单位工程综合概算是确定各单位工程建设费用的文件,是编制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依据,是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组成部分。单位工程概算按其工程性质分为建筑工程概算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两大类。

(1)建筑工程概算包括土建工程概算,给排水、采暖工程概算,通风、空调工程概算,电气照明工程概算,弱电工程概算,特殊构筑物工程概算和工业管道工程概算等;

(2)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包括机械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电气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等,以及工具、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概算等。

5.5单项工程概算

单项工程概算是确定一个单项工程所需建设费用的文件,它是由单项工程中的各单位工程概算汇总编制而成的,是建设项目总概算的组成部分。

5.6建设项目总概算

建设项目总概算是确定整个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所需全部费用的文件,它是由各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概算和建设期贷款利息概算和经营性项目铺底流动资金概算等汇总编制而成的。

文档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任务书

乡村道路施工图设计任务书1.适用范围(3)2.环境保护(3)3.交通量预测年限(3)第二章设计指导原则(3)第三章总体设计要求(3)1.设计规划(3)2.按实际情况(4)3.设计车辆(4)4.计算行车速度(4)5.公路用地(4)6.乡村道路建筑限界(4)7.抗震设防(5)第四章各专业设计要求(5)4.1路线设计要求(5)4.2路基路面设计要求(5)一般规定(7)标准(7)4.3桥涵设计要求(9)一般规定(9)标准(9)4.4隧道设计要求(9)一般规定(9)标准(9)4.4交通设施设计要求(10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