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9.古诗三首 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9:27
文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9.古诗三首 教案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第4单元第9课共3课时课题9.古诗三首设计者课程标准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总共有四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收录的诗有《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二个篇是大公无私的《青山处处埋忠忠骨》的痛苦抉择。再有是表现意志坚定的《军神》,最后还有自守清贫,笑谈趣事的《清贫》。这几篇文章无一不体现家国情怀的,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也希望学生能够有坚强的意志,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以家国利益为先。教材分析《从
推荐度:
导读(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第4单元第9课共3课时课题9.古诗三首设计者课程标准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总共有四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收录的诗有《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二个篇是大公无私的《青山处处埋忠忠骨》的痛苦抉择。再有是表现意志坚定的《军神》,最后还有自守清贫,笑谈趣事的《清贫》。这几篇文章无一不体现家国情怀的,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也希望学生能够有坚强的意志,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以家国利益为先。教材分析《从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4单元    第   9   课     共  3   课时

课题9.古诗三首

设计者
课程标准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总共有四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收录的诗有《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二个篇是大公无私的《青山处处埋忠忠骨》的痛苦抉择。再有是表现意志坚定的《军神》,最后还有自守清贫,笑谈趣事的《清贫》。这几篇文章无一不体现家国情怀的,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也希望学生能够有坚强的意志,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以家国利益为先。

教材分析《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的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属于小学高级阶段,他们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理解,而且对家国情怀的题材并不陌生,所以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根据学生对以前课文的学习,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体会到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六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大意。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启发教学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步:初读课文,正读音;

第二步:再读课文,学字词;

第三步:三读课文,思问题;

第四步:熟读课文,明内容;

第五步:动手动脑,查资料;

第六步:我的疑问:          ?

二、板书课题《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故事朗诵给大家听。

2.教师评语相机出示故事如《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等。

3.教师小结:我们刚刚加入的故事多以自然风光,农村和农民等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区民生活的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为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为塞外,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从军边塞获取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所闻写下来,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中行,《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

4.简介作者:王昌龄,字少伯,河南晋阳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议。

(3)特别提示重难点生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加强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读熟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2)说一说:

思考: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

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3)看一看: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学生思考,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

的又一种景象。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遇望”是什么意思?(远

远地望去.)

3.学习诗句:黄沙白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书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这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士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到“穿金甲”中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沙漠风沙的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4.教师小结: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描写在满眼黄沙的浩瀚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怀,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第二课时

一、导读

1.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简介陆游: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哪个字告诉了你?

生:凉  感受到清凉

师: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师: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的时候可以带着一种豪壮的美感。我们可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师:诗歌不仅有音律美,更重要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诗人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提示  往东入海。

生:指的是黄河。

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师: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

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

生:我可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师:说得很好,我眼前仿佛浮现了黄河挟风带雨卷起万里沙的磅礴气势,一起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直入云天)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华山?

师: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白居易——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来,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行诗。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祖国山河壮丽)板书:壮丽河山

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师: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师: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怎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师: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

师: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生:从“泪”字体会到的。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尽)泪流完了,哭出的是血、是痛,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才是啊!可是诗人的心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心痛如斯啊?

生:这些美好的河山被敌人占领了。

师:你是从诗歌哪里知道的?(胡尘)

师:“胡尘”指的什么?(结合王昌龄的《出塞》“不教胡马度阴山”)胡就是金兵,“胡尘”指的是灰尘吗?(不是)是什么呢?

生:是金人马蹄溅起的灰尘。

师:仅仅是马尘吗?金人只是在那里赛马么?到底是指什么?

生:指金人残暴的统治,对中原百姓残酷的、、、、、、

师: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些什么?(生想象金兵横行的画面。)

师:倒在马蹄之下的都是?(生:遗民)有哪些人呢?

生: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师:他们在金兵的铁蹄下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那滴滴泪是什么泪?

生:是血泪,是痛苦的泪、(愤怒、期盼……)!!!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

板书:凄凉   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望”的是什么?

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铁蹄溅起的尘土,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是期望吗?是苦苦地乞望,仅仅是遗民在乞望吗?(生: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

师:他们苦苦地乞望着,盼啊!盼!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

师: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这65年之久,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

师:一年过去了,读。

师:5年过去了。 ——(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10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他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我们一起再看到这一首诗《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以《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汴梁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但是这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他们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游人指的是南宋的统治者们,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根本把中原大地的百姓忘得一干二净了。你们可知(引读:遗民泪尽......)

你们的行为让遗民们内心是何等的(悲凉)啊?

师引读: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你们到底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那让人悲凉的南宋权贵们,你们到底要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此时此刻,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八十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失望啊!再读(后两句)

师: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穆含恨风波亭,韩世忠终老洞庭湖。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

生:没有。

师: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读(《示儿》内容)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师: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小结:

本诗热情的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第三课时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教师小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

十、当堂检测

十一、回顾学习目标。

文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9.古诗三首 教案

(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第4单元第9课共3课时课题9.古诗三首设计者课程标准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总共有四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收录的诗有《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二个篇是大公无私的《青山处处埋忠忠骨》的痛苦抉择。再有是表现意志坚定的《军神》,最后还有自守清贫,笑谈趣事的《清贫》。这几篇文章无一不体现家国情怀的,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也希望学生能够有坚强的意志,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以家国利益为先。教材分析《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