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案例38做花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9:36
文档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案例38做花灯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案例38:做花灯元宵节要到了,老师、幼儿和家长一起做花灯,进行赏灯活动。由于传统的花灯制作工艺复杂,孩子们都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你们想用这些材料做什么灯呢?”“我喜欢机器人,就做机器人灯,可以用盒子。”“我还可以用盒子做消防车灯。”“这主意不错,老师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灯……”话没说完,“蝴蝶灯”、“虹猫灯”、“功夫熊猫灯”……我想就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做出孩子们喜欢的灯,这次灯会一定不寻常。果然不出所料,元宵花灯做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灯,让大家眼
推荐度:
导读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案例38:做花灯元宵节要到了,老师、幼儿和家长一起做花灯,进行赏灯活动。由于传统的花灯制作工艺复杂,孩子们都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你们想用这些材料做什么灯呢?”“我喜欢机器人,就做机器人灯,可以用盒子。”“我还可以用盒子做消防车灯。”“这主意不错,老师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灯……”话没说完,“蝴蝶灯”、“虹猫灯”、“功夫熊猫灯”……我想就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做出孩子们喜欢的灯,这次灯会一定不寻常。果然不出所料,元宵花灯做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灯,让大家眼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

案例38:做花灯

元宵节要到了,老师、幼儿和家长一起做花灯,进行赏灯活动。由于传统的花灯制作工艺复杂,孩子们都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你们想用这些材料做什么灯呢?”“我喜欢机器人,就做机器人灯,可以用盒子。”“我还可以用盒子做消防车灯。”“这主意不错,老师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灯……”话没说完,“蝴蝶灯”、“虹猫灯”、“功夫熊猫灯” ……我想就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做出孩子们喜欢的灯,这次灯会一定不寻常。果然不出所料,元宵花灯做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灯,让大家眼花缭乱,我们将灯挂在教室里,大家一起念“赏灯”的童谣,还把自己制作的灯编进童谣,进行仿编,孩子们的创造又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

案例评析: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之一。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活动中欣赏多种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并利用自然物在形状、结构、色彩等方面的特征,通过教师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唤醒幼儿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展开多种多样的想象,不断地使幼儿的“内在图式”丰富多彩,从而增强了幼儿的选择力,为创造想象提供了基础和原料,进而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案例39:四个小朋友的画

2岁的嘟嘟对手里的画笔非常感兴趣,他不停地摆弄画笔,就是不愿意用画笔在纸上画出线条。为此,老师着急不已。3岁的蒙蒙指着自己的杰作说:“老师,你看我画的小狗!”“这也叫小狗呀!”老师打断了蒙蒙的话语。

4岁的浩浩画了一盆美丽的鲜花,红红的颜色很是漂亮。可是他的鲜花比下面的花盆不知道大了多少倍。6岁的贝贝画了一座美丽的房子,可是烟囱是倾斜于地面的,与倾斜的房顶倒是垂直的。

案例评析:老师对嘟嘟及蒙蒙的绘画表现的反应正确吗?浩浩和贝贝是不会画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质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作为老师,既不能强行指令幼儿“画什么”也不能“越俎代庖”教幼儿怎样画,而应当充分了解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掌握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发展的特点,才能以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幼儿,使之获得健康的发展。

案例40:画鱼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老师让孩子画鱼。有的画鲨鱼,有的画热带鱼,有的画想象中的鱼,画得都很漂亮。只有一个孩子拿起笔在纸上画了几条斑斑驳驳的线条,看不出是什么东西?老师走到孩子身边,轻轻地问他:“能告诉我这是什么鱼吗?”“鱼骨头”,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小猫把鱼吃掉了!”孩子接着说。“哦,那小猫呢?”老师顺着孩子的思维往下问。“嗯,小猫吃完鱼,跑掉了!”孩子想了想,给出了答案。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孩子,还着重表扬了这个孩子的“鱼骨头”,鼓励了孩子不同寻常的想法。后来,这个孩子非常喜欢参加美术活动,而且带给了大家很多“惊喜”。

案例评析:以上案例体现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兴趣性原则。每一个幼儿对美术的感受与表现是有个性差异的,因此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观察者的角色,以欣赏的眼光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和他们的作品,能正确对待孩子看似奇怪的却充满童趣的言行,应尽可能找出他们的成功之处,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正面的鼓励、表扬等能给幼儿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兴趣,这种兴趣本身又会增添幼儿的自信心。

案例41:小动物的运动鞋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运用左右对称的方法选择图案和色块进行装饰。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物幼儿园开运动会,小动物们都买了白色的运动鞋,可是午睡起床时,谁也分辨不清哪双鞋子是自己的。教师通过指导幼儿分辨小松鼠鞋上左右对称的图案,并为小白兔选一双鞋子,使幼儿对左右对称装饰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又提出帮其他动物朋友在鞋子上作记号的建议,引导幼儿进行创作。

案例评析:情景法是幼儿美术教育中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它是以教师创设的情景为主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情景,在情景中让幼儿表现自己对主题的认识与感受。这种方法契合了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性特点,使幼儿沉浸在情景中,视之为“做游戏”,从而表达自己的感受。案例中教师创设了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景,整个活动过程将有关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情景中,让孩子们在情景中以角色身份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案例42:中班美术活动设计《扇子》

活动目标:

1.根据各自的意愿和方法制作不同的扇面。

2.体验摇动扇子时的凉快感觉。

活动准备:

1.每人自带扇子一把。

2.用各种废旧彩纸、报纸等裁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图形(大致为16开大小)。

3.用来制作扇柄的小棒人手一份,绳子、双面胶、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1.各种各样的扇子。请幼儿相互观察、介绍自己带来的扇子。

2.做把扇子。教师介绍材料,你想做一把什么样的扇子?教师提供小棒,每个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尝试用折叠或撕贴的方法来制作扇子,并适当进行装饰。

3.体验摇动扇子的感觉。制作完扇子后,幼儿间互相扇一扇,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幼儿互相欣赏,说说扇子的制作方法,教师为幼儿的作品签上姓名。

案例评析:幼儿园美术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结构包括:制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准备、选择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美术活动的过程,活动结束后,进行活动反思。

案例43:小班歌唱活动《懒惰虫》的二种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

教师甲的设计方案和取得的教学效果:

1、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点兵点将’的游戏。”

教师边朗诵儿歌,边用手指严格地按照儿歌的节奏自左至右依次指点幼儿,一拍“点数”一名幼儿:

× × × × ▏× × × × ▏× × × × ▏× 0 0 0 ▏  

点 兵 点 将, 点 到 谁 谁   就 是 孙 悟   空。       

当念至儿歌的最后一个字“空”时,指点动作同时停在某个幼儿面前,教师便提问:“谁是孙悟空啊?”全体幼儿都会指着该幼儿说:“×××是孙悟空!” 此时被点到的幼儿很自豪,因为他是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啊!

2、教师:“这次我要换个方法来玩这个游戏了,看我是怎么玩的!”

教师一边清唱“懒惰虫”的歌曲,一边按节奏逐个指点幼儿,当唱至最后一个“痛”时,老师便提问:“谁是懒惰虫啊?”所有的幼儿都会指着最后被点到的幼儿用嘲笑的口吻说:“×××是懒惰虫!”某些调皮的幼儿此时便开始起哄:“ou!ou!ou!×××是懒惰虫!×××是懒惰虫!!”那个被说成是“懒惰虫”的孩子或者低头露出难过的表情,或者大声,甚至动用武力!一时间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忙于“整顿纪律”。可以想象,以后教师再要组织幼儿唱“懒惰虫”的歌曲时,很多幼儿都会低着头,不敢看老师,惟恐被老师点到,因为谁都不愿意做好逸恶劳的懒惰虫!

教师乙的设计方案和取得的教学效果:

1、教师:“谁知道懒惰虫是什么东西?”

    教师此处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幼儿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讲述他们对“懒惰虫”的理解。

2、教师:“你们愿不愿意做懒惰虫?”“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点兵点将’的游戏,看看我们班上是不是真的没有懒惰虫!”

教师边清唱歌曲《懒惰虫》边用手指点儿童:1—6拍,每两拍指点一次;7—8拍做一种滑稽的样子并快速扭动身体表示假装浑身疼痛。第一拍上先从幼儿开始,在倒数第二拍上正好指着自己。教师提问:“老师是不是懒惰虫啊?”无论幼儿怎样回答,教师都应该立即面对幼儿做出一种夸张的体态,以申明不赞同的态度,并用语言夸张地假装生气,假装着急地进行:“我不是懒惰虫!我才不是懒惰虫呢,我就不是懒惰虫!!”然后,鼓励幼儿模仿教师的语言和体态表达方式。此时,幼儿大多会被教师那幽默夸张的动作和音色音调独特的声所“逗乐”。

3、教师:“现在我来和你们一起玩这个游戏。像刚才一样,我一边唱歌一边用手指你们。等我唱完了,手指着谁,我就会问问他,看看他是不是懒惰虫。”

教师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幼儿玩游戏。当歌声和点数的动作最后停在某位儿童面前时,教师便提问:“你是不是懒惰虫啊?”无论该儿童如何回答,教师都应该想法鼓励和帮助他做出一种夸张的体态,并发出独特的声,夸张地假装生气、假装着急。随后教师还应根据该儿童的具体反应组织全体幼儿对其做出有的放矢的强化:或模仿其语言或体态表达的方式;或鼓掌为其叫好等。

游戏反复进行4—5次。教师可用目光和表情鼓励幼儿自动参与唱歌和做指点动作。可以想象,这么好玩的活动每个幼儿都会乐此不疲的。

4、教师请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玩游戏。“问问你身边的小朋友是不是懒惰虫。”

教师提供给每位幼儿用否定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来表达自身感情的机会。  

案例评析:游戏性是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而且也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因为游戏性的音乐活动最接近学前儿童的天性,最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将游戏和玩耍的成分自然渗透在整个音乐教育情境之中,从而使幼儿能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且不知疲倦地投身于音乐学习之中。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技术的问题。

从上述两个不同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甲的教学行为始终传递给幼儿一个信息:“我非要在班上找到‘懒惰虫’不可!”,这显然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并极有可能因此而造成人际矛盾,且幼儿还会因为该活动“不好玩”而不感兴趣,进而失去歌唱活动应有的快乐体验。而教师乙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充斥着快乐的成分,时时处处让幼儿感到“好玩”,因而幼儿自然会出于对游戏情境的迷恋,不厌其烦地唱歌,而且唱得投入、唱得愉快,不知不觉便学会了这首歌曲,其游戏过程本身就成为了学习过程。而且教师将这首歌曲选作教材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让幼儿觉得它“很好玩”,而是让幼儿在感受诙谐幽默所带来的快乐情感的同时,自然地领悟到在快乐中所隐含的对“懒惰”行为的否定态度。

由此看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游戏性本身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创造性。

案例44:中班歌唱活动《买菜》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在熟悉儿歌《买菜》的基础上学唱歌曲,艺术地表现自己的生活体验。

2、能用不同的唱法来表现曲中旋律重复的部分。

3、用欢快的情绪表现歌曲,体验互相交往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爷爷奶奶》的律动曲。

2、已会朗诵儿歌《买菜》,并能结合儿歌进行表演,有较好的两两结伴经验。

3、参观过农贸市场。

4、幼儿的座位排列成双马蹄形。

活动过程

   1、复习律动《爷爷奶奶》

师:老爷爷!(男幼儿答:“哎!”)老奶奶!(女幼儿答:“哎!”你们慢慢走!(幼儿集体答:“噢。”)在音乐伴奏下“爷爷”、“奶奶”们边走边互相结伴。乐曲第二段时,“爷爷”、“奶奶”互相说悄悄话,最后双双在座位上坐下。

2、复习表演唱《办家家》

(1)师:爷爷奶奶到娃娃家来做客了,大家一起来办家家吧!

(2)与邻座幼儿两两结伴,以小家庭生活为内容进行表演唱。

3、学唱歌曲《买菜》

(1)朗诵儿歌《买菜》并进行儿歌表演。

师:菜吃完了,快和奶奶一块儿去买菜吧!请大家把《买菜》的儿歌念一遍,念完后用动作来表演自己是怎样去买菜的。

(2)熟悉歌曲旋律。

师:《买菜》不仅是一首儿歌,还是一首很好听的歌曲,请大家听一听歌曲。

(3)跟着音乐念儿歌并进行儿歌表演。

师:第一遍音乐时,请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轻轻地念儿歌。第二遍音乐时,请大家跟着音乐把儿歌表演一遍。

(4)边听音乐边默唱。

师:我们来试着慢慢地唱这首歌,先在心里默默地唱。

(5)完整地唱歌曲两遍。

(6)学习第9-16小节的不同唱法。

师:我们怎样来唱“鸡蛋”、“青菜”、“母鸡”和“鱼儿”,才能使听歌的人就像亲眼看到了呢?(轻声地唱“鸡蛋”,较响地唱“青菜”,跳跃地唱“母鸡”,优美地唱“鱼儿”。)

(7)引导幼儿唱好歌曲的第21-29小节,并重点练习。

师:我和奶奶在菜场看到这么多菜装也装不下,真让人着急,应该怎样唱?但心里真高兴,又怎样唱?最后一段歌词要反复唱两遍。第一遍要多表现一些焦急的心情,第二遍应表现出焦急中的喜悦,而且应以喜悦的心情为主。大家一起来唱一唱。

(8)完整地学唱一遍歌曲。

4、复习音乐游戏《接娃娃》。

师:天不早了,爷爷、奶奶要去接娃娃回家了。先请两位爷爷和两位奶奶去接孩子。

(2)上述游戏以“滚雪球”的形式进行,全体幼儿相继被接去,活动结束。分析评价

整套教育目标主语统一,行为发生的主体均为幼儿,目标制定符合系统化原则。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段式”结构的音乐活动。在诙谐的乐曲声中,幼儿扮演爷爷奶奶复习模仿动作。这一有“唤醒功能”的活动,使幼儿轻松地进入游戏情境,也使幼儿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

通过结伴表演唱,使幼儿对已熟悉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新的理解和新的体验。这一环节,实际上是歌唱活动《办家家》的第三层次,由于有了新的要求(结伴表演唱),因而避免了原来意义上的“以反复促熟练”的“炒冷饭”的做法,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使每次练习都保持一种新鲜感。

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部分由此开始。首先,进一步熟练、丰富、深化旧有经验,为下面新的学习活动能真正建立在旧有经验、技能、能力上打好基础。这顺应了儿童学习的迁移规律和心理结构的建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虽然是同一内容的反复,但形式不同,静中有动,使幼儿的心理得到了较好的调节。

唱第一遍时将速度略微放慢,目的是给幼儿一个思考的余地,减轻幼儿注意分配方面的困难,也有利于幼儿获得迁移学习的能力。

在讨论演唱方法和练唱的过程中,幼儿的歌唱技能得到了提高,充分发挥了“发展性功能”的作用。

新授歌曲《买菜》是本次活动的基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儿歌表演、默唱活动以及处理唱法表情等活动,不断调节幼儿的情绪和注意状态,使幼儿始终维持适度的兴奋水平,发挥了维持唤醒的功能。

此则以家庭生活为主线设计的音乐活动至此便进入了结束部分,幼儿通过享受性参与音乐游戏,恢复到愉快、松弛、舒适的低唤醒状态。这一活动发挥了“适应性”结构功能,对保护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无疑是有益的。

案例45:大班集体舞蹈《顽皮的小绅士》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集体舞“顽皮的小绅士”,能学用右脚起步,有节奏地跟着音乐走踢踏步。

2、知道手套在动作转换及交换同伴时对方位的提示作用,知道儿歌能帮助记忆动作结构。

3、体验小绅士散步时愉悦的心情,并能表现神气活现的样子。

活动准备:

1、绅士帽(1顶),绅士图片(1幅),磁带。

2、场地: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3、每人右手戴白手套。

活动过程:

    1、出示绅士图片,幼儿表现绅士姿态。教师指图:“这是一个小绅士。瞧他走起路来多神气,谁会用动作学学小绅士的样子?”

学行礼。“小绅士还很有礼貌,见到朋友会行个礼,怎样行礼呢?谁来做做看?”“看我又是怎样行礼的?(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搭左肩)”

2、教师戴绅士帽,念儿歌导入音乐情节。

教师:“我也是个小绅士,我是什么样的小绅士?”念儿歌:我是顽皮的小绅士,散步到广场去跳舞。路边的小狗我逗一逗,差一点我……怎么了?(差一点我被狗咬一口)听音乐!

3、幼儿欣赏音乐ABA三段。

提问:差一点我……怎么了?(差一点我被狗咬一口)

4、学习踢、踏步

(1)教师示范动作,并用而帮助幼儿记忆学习舞步。(小绅士神气地去散步,他是怎么样走的呢?踢、踏、踢、踏,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2)念儿歌引导幼儿练习踢、踏步。

引导幼儿双手放在腿上,提问:先是哪条腿,戴手套的手放在哪条腿上,哪条腿先走)。

(3)围双圆,听口哨声练习舞步。

①教师吹口哨,幼儿练习舞蹈步伐。

②教师放A段音乐,幼儿练习舞步。

(4)学习交换规则。

①引导幼儿用手套为标记找下一同伴。

“小绅士”来到广场,要换下一个朋友跳舞,请女孩子用戴手套的手先指指你现在的朋友,再顺着手的方向指到旁边找到下一个朋友,再和下一个朋友握握手。

②教师示范交换规则,强调:转一圈——面对面——行礼。

③教师哼唱B段旋律,幼儿练习依次交换同伴。

④放完整音乐,幼儿舞蹈。强调:音乐有四句,要换四次朋友。

5、启发幼儿逗狗的神情及动作。

(1)小绅士散步时,看见了谁?(小狗)。怎样逗小狗?(相互逗一逗!)

(2)再放完整音乐,并引导幼儿随音乐表现逗狗神情。

6、完整放音乐跳集体舞。

7、总结:手套的作用。

今天,跳舞时,手套帮了我们什么忙?(交换舞伴等)

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模仿小绅士挺胸抬头,很神气的姿态。这在舞蹈的学习中很必要,可强化幼儿注意舞蹈时的姿态。

教师一方面让幼儿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以示范强化行礼动作的标准性、整齐划一性,这在集体舞教学中尤为重要。

这里用儿歌导入音乐情节既简练,又易于幼儿记忆,同时加入悬念;“差一点我……怎么了”可吸引幼儿仔细倾听音乐,并想象音乐情节。

这里用手套作标记,提示幼儿统一步伐,为下面围圆跳广场舞时步伐统一提前铺垫,但教师此时要注意观察幼儿踢的节奏,并放慢念儿歌的速度,观察幼儿踢腿方向是否统一。

教师吹口哨引导幼儿练习舞步,即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又使幼儿能初步感觉音乐旋律,尝试较合拍地作舞步。

这里教师又发挥了手套的标记作用。并让幼儿先指现在的朋友(即对面的朋友),使幼儿感知到现在的方位,同时从现在的方位再转向下一同伴,使幼儿感觉到自己将有方向的变化。

这里强调得好!完整欣赏音乐并舞蹈时,音乐相对比教师哼唱得快,预先提醒可引起幼儿重视,帮助幼儿能较合拍准确地交换每一次的下一位同伴。

这里在音乐的尾奏增加逗狗等情节,既增加了舞蹈的游戏性,又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使整个舞蹈也增强了诙谐、活泼的意味,更使小绅士这一顽皮的形象生动可爱,满足了幼儿的欣赏口味。而最后教师提醒的一句“快蹲下”,融入了日常生活经验,使幼儿在欣赏、享受艺术作品的同时,获得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意识。

这一总结很好,帮助幼儿理清了手套在舞蹈时对方位的提示作用,为幼儿日后掌握学习策略进行经验积累。

文档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案例38做花灯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案例案例38:做花灯元宵节要到了,老师、幼儿和家长一起做花灯,进行赏灯活动。由于传统的花灯制作工艺复杂,孩子们都从家里带来了各种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你们想用这些材料做什么灯呢?”“我喜欢机器人,就做机器人灯,可以用盒子。”“我还可以用盒子做消防车灯。”“这主意不错,老师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灯……”话没说完,“蝴蝶灯”、“虹猫灯”、“功夫熊猫灯”……我想就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做出孩子们喜欢的灯,这次灯会一定不寻常。果然不出所料,元宵花灯做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灯,让大家眼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