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8:20
文档

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

收稿日期:2005-04-16作者简介:张薇(1981-),女,江西南昌人,汕头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与行学.文章编号:1005-0523(2005)03-0084-04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张薇(汕头大学法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即使在今天,其积极因素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撷取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家理论,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政治改
推荐度:
导读收稿日期:2005-04-16作者简介:张薇(1981-),女,江西南昌人,汕头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与行学.文章编号:1005-0523(2005)03-0084-04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张薇(汕头大学法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即使在今天,其积极因素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撷取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家理论,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政治改
收稿日期:2005-04-16

作者简介:张 薇(1981-),女,江西南昌人,汕头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与行学.

文章编号:1005-0523(2005)03-0084-04

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

张 薇

(汕头大学法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即使在今天,其积极因素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撷取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家理论,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切入点和方向选择.

关 键 词: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改革中图分类号:T M392.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政治的内涵,既包括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又包括对国家的治理,如

“道恰政治,泽润生

民”[1],“掌其政治禁令”[2]

,“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因而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传统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政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完善到反思的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以儒为主,融合道、法等众家的政治思想体系.

1 孔儒思想———中国传统治道之源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治道思想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而说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首推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治国之道主要集中体现在其著作《论语》中,后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西方学者也认为,“很少有一个人能像孔子

(551—479BC )一样如此长久地塑造着自己国家的文明.直到

晚期帝国时代,《论语》还是所有想加入文官队伍或进入的人的必读书,他的教导和圣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伦理和知识体系的基础……直至今日的中国仍然受到崇

拜.”[4]因此,要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孔子的《论语》应是

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

1)仁德:德治主义中的人道管理观念

《论语》中包含了大量以“德政”为主的政治思想,其中用以表示道德的“仁”、“德”等字反复出现.“仁”在孔子那里被确立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在讲述伦理道德时,经常涉及

治国之道,并竭力提倡“为政以德”(《

为政》),在孔子治国思想体系中,“仁”作为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伦理标准,要实现其,关键是把它当成行为准则,用道德来引导民众,“……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可见,孔子把“仁”

作为了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这充分体现了其德治思想.

那么,何者为“仁”呢?孔子的简要回答是“爱人”,亦即

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郭沫若先生认为,仁是相当高度的人道主义;张岱年先生也持同样观点,认为这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仁者爱人”作为孔子对自我与人伦关系的基本设计,主张用宽容精神去对待自我以外的他人,这奠定了传统中国人道主义社会伦理关系的基调,也成为了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渊源与基础.

孔子的仁德思想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抓住了与民众关系这一根本的政治关系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处理这一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虽不可与现代人道主义等量齐观,但至少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当中可贵德人道观念.“爱人”的伦理在孔子治国之道中就表现为“富民”、“惠民”、“养民”、“教民”等具体实践活动.孟子后来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政”思想,闪耀了古代“重民”思想的光辉.

虽然孔子把仁看作治国的根本目标和最高原则,并将道

第22卷第3期2005年06月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V ol.22 N o.3Jun.,2005

2)礼制:等级秩序中的制度化机制

“礼”和“仁”在孔子那里密不可分.“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表明二者实际上是互相关联的概念.“礼”在《论语》中所表达的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秩序和维护这种秩序的制度与规则.孔子在和齐景公讨论政治时道出了“礼”的具体内涵: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尽管孔子的礼制思想不免带有为统治者服务的阶级色彩,但其中同样包含了制度化机制的因素.无论是人治抑或是法治,都离不开一定的制度保障,只不过是制度的规则和目的不同而已.在孔子所谓君、臣、父、子之间人伦关系准则的约定下,古代中国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管理的秩序,即一种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费孝通先生称这种秩序和模式为“礼治秩序”、“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当中,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浑然一体,群己界线模糊不清,社会中个人的利益通过不断向外扩张去实现,国家的政治活动又通过人们向内的逐层克约去完成.国家与社会同构,二者在同一路径上逆向运行,必然产生彼此消长的矛盾.这种零和关系使得的政治管理必须以牺牲社会和个人为代价,而个人的牺牲又被涂上了一层“仁德”的神圣灵光.于是,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的逻辑.在中国历史上,“礼”曾经长期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和标准,尽管春秋战国时期有过“礼法之争”,但随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以及“法为儒用”,礼制始终是中国古代治国的根本.

孔子对于礼的强调,充分体现了制度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而言,制度离不开法的内涵.尽管礼治不同于法治,但是礼治并不等于没有法的作用.相反,礼治巧妙地利用了法,将法置于礼的统治之下,礼和法都作为行为规范,共同服务于统治秩序.只是礼与法的结合导致的是一种伦理化的法律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和教化的力量,而且离不开道德示范的作用.

撇开孔子礼治思想中的人治因素,其以“礼”为代表的制度化机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中国传统治道能够绵延几千年,是与这种制度化机制须臾不可分割的.大凡礼乐崩溃之时,也多为政治统治混乱之际.“礼”不仅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并确立了政治管理自身的层级原理和制度规则,便于当时条件下政令的顺利推行,也成为传统留给现代的遗产.

3)正名:传统权威中的合法性原理

单靠“礼”是不能完全实现德治之理想的.孔子对于“正名”的强调,则是用价值命令去弥补礼的制度命令之不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子路》)可见,正名对于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用当今的观点来看,“名”实际上指的是关于政治统治权威的合法性问题,也就是要解决权力如何得到社会普遍服从的问题.按照韦伯的观点,政治统治或管理中的服从,“都要受到行动者自己对于合法性秩序的信念支配”.孔子强调的是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即主要以神圣化的观念和习俗为基础的合法性,这与其德政礼治思想是一致的.

解释“礼乐”制度的正当性应该说就是“名”的具体功能.孔子不仅注重制度上的君臣父子关系,而且也非常强调这种关系的名分及其所代表的价值体系.政治管理权威完整的合法性机制应当是权利正当性与义务正当性两种机制相结合.孔子当然不能自觉认识到这一现代政治管理原理,但他在提出“正名”的同时,又提出了有关正身的观点,这无疑是起到了让管理者(统治者)以自身所尽之义务来换取被人服从之权利的实际效果.

具有正身之意的“正”字在《论语》中使用得相当普遍,是对统治主体义务的道德约束,其目的在于“正人”和“服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孔子这些论断被视作中国古代政治领导理论的重要原理.不过,孔子有关正身的思考远不止于此,他还触及了更深层次的权威合法性问题.一方面,他提倡以仁德服人;另一方面,他主张以信义服民;再者,孔子还提出了要选拔身正之人加入文官队伍,通过以正压邪实现民服之目的.这三方面说明,正身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和老百姓去做同样的事情.比事必躬亲更重要的在于,统治者通过正当性和信任关系赢得尊敬,让被管理者做到心悦诚服,使国家权威获得相应的合法性.

4)中庸:行动中的限度原则

统治者除了保证其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关注的还有其权威的有效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归结为一个原则就是“中庸”,即用行动的有限性去保证其有效性,进而加强权威的合法性.“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尧曰》)可以说是孔子用“中”对权威行动做的最直接论述.“中庸”的观念认为凡事都有一个标准,也就是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和达不到这个限度是一样的.中庸的目的是要实现“尊礼达仁”,这不单单是个人修养方面的要求.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诸个领域,都离不开此项原则.中庸是界定政治管理职能限度的准绳.在政治管理领域坚持中庸原则,就必须承认权威行动的有限性.

要坚持中庸之道,首先,要贯彻“宽”的原则,“宽则得众,信任焉.”(《尧曰》)治国之道在于因势利导、顺乎民心、合乎人性、循乎公道,也就是要防止偏倚和走极端.其次,中庸之道要求“无为而治”,孔子在此借鉴道家的治国之道旨在恪守礼的原则,并试图表明:管理者无须事必躬亲,越俎代庖.再次,中庸原则要求做到“富”且“周”.无为乃无不为.无为是要做到“和”、做到“由之”.和则兴,由之则有为.这才是孔子无为的真正目的.孔子在政治管理职能方面的中庸思想,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提出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公平原则,用

58

第3期             张 薇: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              以实现对富的控制.最后,中庸原则要求政治管理必须做到“节用”,这更是传统中国治道中限度原理之所在.“节用”就是以礼为度,保证廉洁.治理国家要节约费用,使役百姓要选择时间,都表明一种度.与节用相连,孔子的“节”还包括薄税敛,主张温和的政治管理.民富与国强并举,这正是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限度原则.

其他非主流思想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借鉴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体系中的统治地位.但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尤其由于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给治国之道的充分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随着百家争鸣,除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并存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及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这些学派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政治思想,但他们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这些思想的精髓后来逐渐为儒家所吸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以上各家的主要政治思想,在此并无篇幅一一陈列,因此只做一简单叙述,目的在于以此引出下文关于中国政治文明的有关内容.

从上述对孔儒思想之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法家思想首先是不为其排斥的.尽管历史上曾出现礼法之争,但应当看到,在这场争论背后实际上体现出的是两学派政治思想的目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儒法两家都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其分别只在于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达到这种理想的方法而已.再者,儒家并非排斥法治思想,其所强调的只是德治应先于法治,统治者首先应以教化服民,对于无法以德化之者才需实行刑罚.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关于礼制的阐述实际上就体现了法治的因素,而其后不论是孟子“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5]的论述,抑或荀子思想中夹杂的法家思想,都不可避免的昭示着儒家对于法家看法之趋于折衷.

中国法律之儒家化或儒家以礼入法的趋势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融合趋势,其次就是儒家对于道、墨等众家的融合吸收了.诸如上述提到的儒家中庸原则中吸收的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及墨家的“节用”等思想,无不体现出这种融合.

2 中国政治文明的底蕴

儒家对法、道、墨等家的融合,不仅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奠定了中华政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对于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政治改革的出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一个世纪的“”,国人对中华政治文明多持否定立场.认为是“封建”腐朽的.只会抽象承认“中华文明伟大”,却具体指责中国政治制度野蛮,这其实是说不通的.通过以上的简单阐述,我认为,这个传统底蕴的表现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传统政治文明“以德治国”,极其独特,效果惊人.一是之治与乡绅领导的自治相结合,给人民以相当的自由.二是首创文官制度,以公开平等的考试加考核来选贤任能.这种带有“虚君共和”色彩的文官遴选惠及整个世界,较之今日的普选制度也并不逊色.三是世俗政治,以德治国,发展出对不同民族、部落、和宗教的宽容和包容,成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四是绝对的小,治理着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民.

第二,中国历史上早有法治的传统.

3 基于中国传统政治底蕴的中国当代政治改革

  1)背景分析及政治改革的方向性选择

十五大提出进行政治改革以及当前的反腐倡廉运动针对的都是政风问题.当前的政风问题大致可归为三类: (1)吏治不清;(2)行政权责不明;(3)司法和执法涣散.这三大问题的根子显然是现行政治.在进行了20年的经济改革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计划经济的影响已基本消失,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毕.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让位给新经济与现存政体的矛盾.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关键不在于未深化经济改革,而在于缺少严格的执法和公正的司法.而执法和司法,则取决于改革官制、或曰“吏治”.

政治改革的导向有两种选择:一是民主化,二是法治化.二者总有先后,世界上从未有哪个国家能够二者同时兼得.民主与法治是可以兼容的,但民主化和法制化两个过程却从未共生,因为二者的操作方向不同,无法兼容.在中国,民主化并不能解决吏治、行政(执法)和司法三大问题,反而有可能使问题更加恶化.中国政治改革的出路应在于法治化.

什么是法治?法治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基本法至上原则,要依法立法.符合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就是基本法.我国已经明确,党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事.怎样才能保证这个原则得到遵守呢?法治的第二要素是分权制衡,特别是司法.基本法至上原则只能以分权制衡的方法予以保证.分权制衡的关键是司法,也包括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务员系统的中立和.当与百姓之间发生争端时,由中立的第三方来评判,由机械的公务员系统来执行裁决.的职能主要是制衡当权者.法律自己是不能治国的,世界上原本没有“法律治国”.法又是人制订和执行的,如果某些人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后怎么可能“依法治国”呢?法之所以能“治”,在于分权.分权制衡,法律的权威才能“至上”.然而,谁能保证司法和公务员队伍是中立的呢?法治的第三要素是,司法者由中立的职业精英组成,由公开的考试与考核来产生.在中国怎样实现法治?答案是“咨询型法治”.

2)现行政体的四种模式及咨询型法治

以民主和法治两大要素为标准,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现行政体划分为四种主要模式:(1)缺法治少民主———这是许

68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年多发展中国家的制度;(2)有民主缺法治———这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制度;(3)有法治有民主———这是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4)有法治少民主———世界上只有和新加坡采用.从总体上看,表现最糟的是“有民主无法治”的制度.大国如,小国如阿尔巴尼亚、卢旺达,都普遍出现了社会失序、民主制滑向崩溃的现象.“缺法治少民主”的国家表现普遍好于有民主缺法治的国家,因为在缺少法治传统和基础的社会,民主化会把原有的一点点法律观念和对权威的尊重都破坏掉,使社会失序,民主制无法支撑.表现最好的制度是“有法治有民主”的社会和新兴的“有法治少民主”的社会,两者的表现难分伯仲.有趣的是,“有法治少民主”仅出现在以华人为主体的和新加坡,这两个华人社会都采用“咨询型法治”,而且都发现民主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构成明显的威胁.区别于民选领袖依法治国的西方民主制,咨询型法治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体现出更高程度的社会秩序与自由意志的统一.(1)以“法”来治理的社会取代由“人”来治理的社会,从而拒绝了民选领袖的统治,不允许利益集团的代表通过争夺政权来实现集团的愿望.法治的制度安排使行政和立法活动技术化和中立化,由职业的、非政治化的公务员来主导.同时,比任何现存民主制度都更严密的制衡机制,迫使执法者机械地依法行政,不容许“创造性的执法”,更不容许公务员以权谋私.(2)依法设立以议会为核心的广泛的社会咨询系统.这个系统与自由的新闻出版业一道,迫使各部门和各层级的公务员对公众意愿保持高度敏感.同时,公务员内部精密的考评制度也要求公务员对公众意愿迅速做出恰当的反应.

3)咨询型法治的六大支柱

(1)中立的文官.(2)自主的司法系统.(3)的反贪机构.(4)透明的审计机构,防止滥用手中的财权.(5)以全国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广泛的社会咨询系统.(6)受法律充分保护但也受法律严格的新闻出版自由.

在上述六大支柱之上,将有一位由社会各界推举的德高望重的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协调五大支柱之间的关系,并有权提出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建议.但国家元首应该无权干涉公务员系统的人事和日常行政决策,无权干涉司法决定,而且不参与或社会咨询委员会的活动,是社会团结的象征.

4)咨询型法治与中国国情

为什么当代中国在政治改革的道路上选择的是法治?这和前面的论述密切相关,中国历来有以德治国的传统,同时也蕴含了法治的因素,而在当代,纯粹的道德原则已无法治理国家,法治的概念就在这时引入进来并能够发挥其重大作用.

(一)中国的传统社会以自由和自足的小农为基础,由家而国,乃成国家.演变成今日市场上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由的中小企业,虽活力非凡,但利益依旧分散,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利益集团.极为分散的社会既是社会团结的障碍,又可以是高度统一意志的条件.法律因此可以成为社会普遍正义的化身,无需倾向于某个强大社会集团.

(二)中国人民并不热衷于把社会利益差距政治化、集团化、公开化、扩大化,从而以获得大多数选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使政权照顾本集团的利益.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这种强权式的正义并不具有普遍和必然的合理性,“君子不党”倒是公认的美德.

(三)中国人民并不强烈感到缺少自由,但深感缺少公正条件下的自由.当市场竞争取代自给自足成为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方式,抽象道德说教已远不足以维持秩序,因为通过贿赂或裙带关系能快速赢得竞争,效益远远超过成本.严格执行法律就是提高犯法的成本,使不道德的竞争“不合算”,使自由竞争有个公平的环境.

(四)咨询型法治是中国2000多年政治文明发展的自然结果,是深植于中国社会具体条件的比较的先进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官制和乡绅支持制,但拒绝了皇帝和皇帝对文官系统的支配权,更拒绝以抽象道德原则作为行政和秩序的支柱.这个制度吸收了西方政治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法治文明,但拒绝了西方强权式的民主政治规则.

4 结 论

如同所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也需经历三个阶段:(1)在公众中建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并确定民族国家的政治疆界;(2)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市场,以有机的经济纽带来巩固机械的政治纽带,将国家认同强化为国家忠诚;(3)建立以现代法治为基础的稳定政治,使公众持久地享受公平和正义的环境,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民族竞争中的坚强堡垒.在和的旗帜下,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完了现代化的前两个阶段.然而,现代化的成功是以第三个阶段的完成为标志的.因此,政治的改革是当代中国应给予更多关注的事情,而在这场改革中如何进行方向性的选择,我想,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成果以及中华政治文明的底蕴着手分析,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和新的增长点,这就是我选择这个论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瞿同祖.法学论著集[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

1998.

[2]程维荣.道家与中国法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0.

[3]曹德本,等.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曹德本.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的几个问题

[J].政治学2003,(5):50.(下转第110页)

78

第3期             张 薇: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              参考文献:

[1][3][6]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谈起[N].人民日报.,2003年02月17

Discussion on Some Theoretical Q ues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

XU Pei2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P olitical Economy is one of the m ost im portant com ponents of Marxism.We s ometimes come across s ome ques2 tion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which are awaiting for answers and interpretations.We should not only insis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but als o face the reality and persuade people with truth.This article discusses s ome question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such as the cre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value, eliminating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ing Non2public Economy,eliminating capitalism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s well. Through this kind of discussion,I wish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P olitical Economy could be prom oted further m ore and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P olitical Economy could be strengthened as well.

K ey w ords:theoretical economics;theoretical questions;research;discussion

(上接第87页)

[5]时和兴.中国传统治道之源———对〈论语〉中政治管理思

想的现代诠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4):104

[6]潘维.法治与未来中国政体[J].战略与管理1999;(5):30

Discussing the Oriented Choice of the R ev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from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s of China

ZHANG Wei

(School of LAW,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515063,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was s o centuried2old that the political thoughts am ong it had im pressed far2 flung s ocial history phase in Chinese history.And today,its energetic elements have still im portant function to be used for reference.In my disquisition,I try to depurate several representative theoretic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s,and seek ask for the entrance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rev olu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contem porary era.

K ey w ords:Chinese tradition;political thoughts;the rev 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011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年

文档

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

收稿日期:2005-04-16作者简介:张薇(1981-),女,江西南昌人,汕头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与行学.文章编号:1005-0523(2005)03-0084-04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谈我国的政治改革张薇(汕头大学法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社会历史阶段,即使在今天,其积极因素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撷取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家理论,并从中寻求当代中国政治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