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具 | 耕作技术 | 农作物种类 | 水利灌溉 | |
原始社会 | 石刀、石斧、石犁 | 刀耕火种 | 粟、水稻 | |
商、西周 | 耒耜和石锄、石犁;青铜农具(不占主导地位) | 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 | 粟、稻、黍、稷、麦、桑、麻(经济作物) | |
春秋战国 | 铁农具、牛耕 | 垄作法 | 芍陂、郑国渠、都江堰;桔槔、辘轳 | |
西汉 | 犁壁、耦犁(二牛抬杠)、直辕犁、耧车 | 代田法、一年一熟 | 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 | |
魏晋南北朝 |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 翻车 | ||
隋唐 | 曲辕犁 |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 筒车 | |
宋朝 | 占城稻 | 高转筒车 | ||
明清 | 马铃薯、玉米、甘薯 | 风力水车 |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西汉时的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A、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时的芍陂、郑国渠、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B、灌溉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辘轳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 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
夏、商、西周 |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
春秋—清 |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春秋时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鲁国的“初税亩”(不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授与爵位,允许土地买卖。 |
小农经济的概念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小农经济形成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经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