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苦难坚守——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8:39
文档

苦难坚守——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

一、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形成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时,决定在根据地设立苏区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办事处和军区,由项英任分局和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办事处主任,继续统一领导根据地及其邻近各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并在根据地留下红24师和十几个团及其他地方共1.6万余人,另有伤病员二三万人,继续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牵制“围剿”根据地的军,掩护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等待红军主力回头。红军
推荐度:
导读一、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形成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时,决定在根据地设立苏区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办事处和军区,由项英任分局和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办事处主任,继续统一领导根据地及其邻近各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并在根据地留下红24师和十几个团及其他地方共1.6万余人,另有伤病员二三万人,继续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牵制“围剿”根据地的军,掩护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等待红军主力回头。红军
一、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形成

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时,决定在根据地设立苏区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办事处和军区,由项英任分局和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办事处主任,继续统一领导根据地及其邻近各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并在根据地留下红24师和十几个团及其他地方共1.6万余人,另有伤病员二三万人,继续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牵制“围剿”根据地的军,掩护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等待红军主力回头。

红军主力长征后,军除周浑元、薛岳两纵队尾追红军主力外,其余各继续向根据地腹地进攻。至11月下旬,根据地内的全部县城和交通要道均被军控制。

面对优势的军进攻,苏区分局主要领导人项英,未能正确分析形势,没有接受陈毅关于尽早分散,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意见,仍然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组织同强敌打阵地战,进行消极防御。结果,使红24师等被军分割包围,受到严重损失。

遵义会议后,新的于1935年2月5日和13日两次电示分局,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要以“小游击队的形式,

有计划的分散活动”,缩小或取消庞大的机关,把“得力干部分配到地方去”,恢复党的组织,加强群众武装。这些指示,对于根据地乃至其他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转变斗争方式和组织方式,起了关键指导作用。

根据的上述指示,苏区分局决定将红24师等分散到根据地及其邻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

但是,这时根据地已被军全部占领,红24师等部在分散突围中,又遭到很大损失,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党政军高级干部何叔衡、贺昌、阮啸仙、毛泽覃、万永诚、李赐凡、李天柱等先后在战斗中牺牲,瞿秋白、刘伯坚被俘,不久英勇就义。项英、陈毅等随少数突围后,分别转移到赣粤边、闽西和闽赣边地区,会同当地地方武装转入游击战争。从此,苏区分局同以及自己所领导的其他地区都失去了联系。

在红6军团、红25军先后长征后,留在湘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也根据的指示或自己斗争的实践经验,先后转入游击战争。

从此,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分散在赣粤边、闽赣边、闽西、闽粤边、皖浙赣边、浙南、闽北、闽东、闽中、湘鄂赣边、湘赣边、湘南、鄂豫皖边、鄂豫边和琼崖等15个地区,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二、南方八省各游击区的斗争概况赣粤边游击区

赣粤边游击区,以油山为中心,包括江西省赣县、南康、信丰、大余、

崇义、龙南、全南、定南和广东省的南雄等地区。红军长征以后,苏区分局和赣南于1934年11月决定成立了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由李乐天任特委和军分区司

令员兼政委,杨尚奎任特委副。随后由特委和军分区率领1个营到达该地区,会同当地游击队坚持游击活动。

1935年3月,项英、陈毅和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少共陈丕显等率领300余人,从根据地突围到达该地区,同李乐天、杨尚奎及其所部会合,共1000余人,在项英、陈毅等统一领导下,开始坚持游击战争。

同年4月,粤军第1军3个师和江西省的一部分保安团,共约4万人,对赣粤边游击区大举“清剿”。为对付军的进攻,项英、陈毅等在大余县的长岭召开了干部会议,对战斗进行了部署。

会后,各在指定地区,依靠当地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至同年夏秋之交,打破了军的“清剿”。与此同时,挺进到湘东南的红军游击队,在桂东、汝城、崇义三县边界地区开辟了新的游击区,并同在该区活动的湘赣边区取得了联

系。

10月,粤军一部在叛徒龚楚(原军区参谋长)的带领下,袭击了驻北山区游击区的赣粤边领导机关,并得知项英、陈毅等红军领导人在这一带活动,随即采取封山、烧山、抄山等野蛮手段,对红军游击区发动了第二次“清剿”。蔡会文、李乐天等领导人不幸牺牲,党的地方组织受到很大破坏,游击队由1000余人减少到不足300人,派去湘东南活动的同项英、陈毅也失去了联系。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后,粤军他调,赣粤边区的敌军只剩一些保安团。因此,项英、陈毅乘机将各

区活动的游击队适当集中,向当面之敌出击,先后攻克了大余、信丰、南雄等许多城镇,使赣粤边各游击区联成一片,游击队也发展到近600人。

同年9月,蒋介石解决两广事变之后,调其嫡系第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再次进行连续“清剿”。红军游击队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又迅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区,一面广泛开展争取白军士兵和保甲长的活动,一面寻机巧妙地打击敌人。经过3个多月的斗争,又一次打破了敌人的“清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军第46师又连续向红军游击区进行“清剿”,企图在3个月内彻底消灭红军游击队。由于项英、陈毅等领导人对此预先作了充分准备,在对敌人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同情,使敌人的“清剿”计划破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集中时还保存300余人。

闽赣边游击区

闽赣边游击区,包括江西省的瑞

金、会昌和福建省的长汀等县。这个地区曾是根据地的中心区。红军主力长征后不久,这里

即被军全部占领,当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35年1月,根据苏区分

◆分局、军区司令员

兼政治委员项英。

局的决定,该区成立了以赖昌祚为,刘连标、钟天喜、钟得胜等为委员的瑞金特委,领导瑞金、西江、瑞西3个营和各区、乡游击队共1000余人,继续坚持斗争。同年3月至5月,军以两个多师的兵力,连续对红军游击区进行“清剿”,各营和红军游击队在两个多月的苦战中,大部损失,特委负责人赖昌祚等先后在战斗中牺牲,余部30余人改称瑞金游击队,由少共特委钟得胜率领,转移到大柏地一带山区坚持斗争。

与此同时,由胡荣佳、彭胜标率领的原属福建军区的汀瑞游击队,在长汀、瑞金地区坚持斗争,尚存30余人。此外,在瑞金、会昌地区,有刘国兴率领的一支20余人的游击队坚持斗争。

1937年上半年,上述3支游击队合编为汀瑞会游击队,钟得胜任队长,彭胜标任政委,共约100人。此后,游击队接连袭击了几个反动区公所,歼敌一部,并缴获了一部分武器。至11月,发展到300余人。

闽西游击区

闽西游击区,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包括龙岩、上杭、永定、平和、

漳平、连城、武平等县。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这个地区坚持斗争的有:红军第8团、第9团、明光营,以及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游击队。

1934年11月,军8个正规师会同当地民团等地主武装共约10万人,对闽西根据地大举“清剿”,至1935年春,根据地大部被国

民党军占领,红军先后转移到龙岩、永定地区。不久,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等率领红24师突围100余人亦到达永定,同张鼎丞及红军第8、第9团等会合,两部共约1500人。

1935年4月,为统一指挥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张鼎丞在永定县溪南里主持召开各负责人会议,确定了保存力量,锻炼,等待时机以开展新局面的斗争方针;并将闽西地区划分为4个作战分区,将改编为4个军分区。会后,各分区的红军游击队经过半年多的作战和工作,消灭了许多地主武装,摧毁了敌人许多据点,打破了敌人两次大“清剿”,并恢复了党的组织,建立了各县武装交通队,并收容原闽赣军区失散人员100余名。

1936年1月1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根据“关于开展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指示,积极开展抗日反蒋宣传工作,并改变了一些过激

的做法,从而取得了当地一部分地主以及区、乡、保长和民团的同情。并粉碎了军的多次“清剿”。至

同年七八月,红军游击队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各县抗日义勇军也发展到100余人,创造了闽西红军游击战争的极盛局面。

两广事变解决后,军政委员会根据“联蒋抗日”的新方

针,并于1937年7月,游击队同粤军当局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8月下旬,集中时,还保存约1300人。

闽粤边游击区

闽粤边游击区,包括福建省的漳浦、云霄、诏安、南靖、平和及广东省的饶平、潮安、澄海等县。该地区早在1930年冬就有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在活动。1932年4月以后,党在这里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第3团,开辟了南靖(平)和(漳)浦游击根据地。1934年8月,成立了闽粤边特委,黄会聪任,何鸣、何浚、张敏等9人为委员,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党政军工作。红军主

力长征后,调集4个多师的兵力会同当地地主民团“围剿”闽粤边区,至1935年5月,闽粤边区全部被军占领。此后,红军第3团即以一部兵力转移到漳浦、云霄边界的梁山地区,以一部兵力

协同闽西红军游击队在云霄、平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办事处

主任陈毅。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布告。

1936年初,闽粤边特委根据的指示,着手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在该区建立了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军和人民抗日义勇军等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和武装,并将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抗日军。9月,粤军1个师对红军游击区进行“清剿”。红军游击队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

法,打破了这次“清剿”。至年底,闽粤边各游击区连战一片,范围扩大到东至海岸,南迄广东潮安、澄海、饶平边界,北到漳州城郊,西临闽西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曾发展到1300余人。至1937年10月,集中时发展到300余人。

皖浙赣边游击区

皖浙赣边游击区,是由皖浙赣三省边境几个小游击区发展而成的。它包括江西省的东北部、安徽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西北部30余县。大时期,党在这个地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动。第二次国内战争开始后,党又在这里领导了多次武装,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和闽浙赣根据地。

1934年7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时,为调动和牵制军,减轻根据地的压力,决定派红7军团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皖赣边挺进。11月,先遣队到达闽浙赣根据地,同红10军会合编为红10军团。并奉军区的命令,向皖浙边和皖南挺进后,以关英为的闽浙赣和以唐在刚为司令员的闽浙赣军区,领导红30师及各游击队共1000余人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1935年1月,红10

军团失败,闽浙赣根据地被军

占领,在根据地内坚持斗争的亦

遭受严重损失,军区司令员唐在刚等

不幸牺牲,游击队被迫分散各处坚持

游击战斗。至1936年春,在

军的连续“清剿”下,这些都程

度不同地受到了损失,陆续转移到鄣

公山地区。

至1936年底,整个皖浙赣边的

游击发展到近3000人。1937年

春夏,集中优势兵力对红军皖

浙赣边游击区进行连续“清剿”,红

军游击区和均遭受严重损失。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集中时尚

存300余人。

浙南游击区

浙南游击区,包括浙西南、浙南

(含浙东南)、浙东几块游击根据地。

这个地区处于统治的腹心地

带,反势力比较强大,没有原来

根据地作基础,是红军挺进师和浙南

人民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新开辟的一

块红色游击根据地。

1935年2月,红10军团从怀玉

山突围出来的先头500余人,根

据苏区分局和军区的指示,

组成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

治委员。随后,经过整训,即由

闽浙赣根据地出发,于4月下旬进到

闽浙边界地区进行游击活动。

9月下旬,以7个师又4

个保安团的兵力向挺进师进攻。粟

裕、刘英决定采取内外线相配合的手

段,留一部分兵力在游击根据地内坚

持斗争,主力迅速跳出军的

包围圈,在外线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牵制和打击军。10月底,挺

进师在内线坚持斗争的遭受严

重损失,游击根据地也被军占

领。在外线开展斗争的挺进师主力则

取得较大的胜利。在此期间,挺进师

在寿宁县境同以叶飞为的

闽东特委会合,接着成立了以刘英为

,粟裕、叶飞等为委员的闽

浙边临时。同时成立了以粟裕为

司令员、刘英为政委的闽浙边军区,

以统一领导浙南、闽东两游击区的斗

争。不久,两地区仍各自地组织

领导游击战争。至年底,又发展

到1600余人,游击区进一步扩大。

在1937年上半年的反“清剿”

作战中,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挺进师

遭受严重损失,游击根据地遭到很大

破坏,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在集中时尚存500人。

闽北游击区

闽北游击区,包括崇安、浦城、

光泽、邵武、建阳、建瓯、将乐、顺

昌、松溪、政和及江西省的广丰、上

饶、贵溪、资溪等县。

◆陈毅《游击战争纪实》手稿。

红军主力长征后,军在“围剿”根据地同时,以10万余兵力,对闽北根据地大举进攻。至1935年1月,闽北根据地大部被军占领,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58团、闽北团、西南团等部,在以黄道为的闽北特委领导下,转移到武夷山区坚持斗争。同年2月下旬,上述合编为闽北师,黄立贵任师长,卢文清任政治委员,下辖3个团,共约2000人,随即在崇安、浦城和资溪、光泽、邵武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3月,军对闽北根据地大举“清剿”,师迅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斗。

1936年2月,闽北师主力进到闽浙边界的洞宫山地区,同在当地活动的闽东师会合,在新成立的闽赣统一领导下,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一度发展到了3000余人。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集中时还保存近800人,后来又发展到1100余人。

闽东游击区

闽东游击区,包括福安、福鼎、拓荣、霞浦、宁德、罗源、周宁、古田、屏南、寿宁、连江等县。1934年11月以前,闽东特委领导闽东师和各县营、游击队,共2000余人坚持斗争。同年底,国民

党调集8个正规师和地主武装一部

共约10万人,对闽东根据地大举进

攻。至1935年2月,闽东根据地被

军全部占领,特委遭到破坏,

损失很大。同年6月,闽东

各县县委在周宁县苎园坪举行

联席会议,决定重新组成以师政

委叶飞为的闽东特委。会议还根

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坚持游击战

争,恢复苏区,波浪式向外发展新地

区”的斗争方针。会后不久,特委即

将闽东地区的编为3个团,分别

在宁德、罗源、古田地区和福安、福

鼎、霞浦地区及福鼎、平阳地区广泛

开展游击活动。至同年冬,红军游击

队相继在上述地区恢复和建立了游

击根据地。1936年冬,闽东特委在

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积极进行抗日

救国宣传工作。至1937年底,

师又先后挫败了军的多次“清

剿”,在集中时,已发展到1300

余人。

湘鄂赣边游击区

湘鄂赣边游击区,包括湖南省的

平江、浏阳、醴陵、长沙、湘阴、岳

阳、临湘,湖北省的通城、崇阳、通

山、阳新、大冶、蒲圻、咸宁、嘉鱼、

鄂城,江西省的铜鼓、修水、万载、

宜春、萍乡、宜丰、武宁、靖安、德

安、奉新、高安、上高、永修、瑞昌

等地区。这个地区自大起就有较

好的基础,第二次国内战争

开始后,党先后在这里发动领导了湘

赣边秋收和平江等重要起

义,创建了红3军团和湘鄂赣根据

地。随后,这里又建立了红16师等

1934年六七月,红16师在配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

受严重损失,余部在以陈寿昌为

的湘鄂赣和以徐彦刚为司

令员的湘鄂赣军区领导下,于8月退

回到平江、浏阳、铜鼓边界地区坚持

斗争。不久,和军区为加强红16

师,巩固和扩大以黄金洞为中心的平

浏铜根据地,决定将活动在崇阳、通

山地区的地方武装共700余人充实

到红16师之中。扩充后的16师战

斗力大增,先后取得多次战斗胜利,

予敌以重创,队伍得到进一步锻炼充

实。

7月,60余团兵力,对

红军湘鄂赣游击区进行“围剿”。在

突围战斗中,红16师遭受严重损失,

师长徐彦刚不幸牺牲。余部共1700

余人,在兼军区政治委员傅

秋涛率领下,突破敌军重围,返回平

江地区坚持斗争。至1937年8月,

当同当局达成和平协议后,部

队在集中时还保存约900人。

湘赣边游击区

湘赣边游击区,包括江西、湖南

两省边境地区的茶陵、酃县、攸县、

醴陵、莲花、宁冈、永新、安福、萍

乡等县。第二次国内战争开始

后,率领湘赣边界秋收军

曾在这个地区创建了全国第一块农

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挺进赣南、

闽西后,党又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基础

上重建了湘赣根据地,并于1933年

6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

1934年8月,红6军团奉命实

行战略转移,留下5个团和各县

游击队共5000余人,由以陈洪时为

的湘赣和以彭辉明为◆1939年,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部分领导人在江苏溧水县水溪村合影。

司令员的湘赣军区领导,继续坚持斗争。当时,和军区为了掩护红6军团的行动,率领依托武功山,抗击军3个师又3个保安团的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在虎头岭战斗中,红军遭受很大损失,司令员彭辉明不幸牺牲,根据地全部被军占领,各团和游击队的联系也被军隔断,分散在边区各县隐蔽活动。和军区直接掌握的1个团,同优势军苦战数月,至1935年3月,剩下不足50人。不久,陈洪时叛变投敌,湘赣边区的斗争形势更加严重。

7月,原湘赣苏维埃谭余保联络了40多个游击队干部,在

莲花县棋盘山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湘赣临时和游击司令部,谭余保任兼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曾开福任司令员,重新开展游击战斗,并取得多次战斗胜利。至1937年10月,集中时还保存近1000人。

鄂豫皖边游击区

鄂豫皖边游击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包括鄂东北、豫东南、皖西近50个县的广大区域。第二次国内战争开始后,这里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党又在该区重建了红25军。

1934年11月,红25军长征后,留在该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有由皖西北道委和鄂东北道委分别领导的红218团、鄂团及各县游击队,共2000余人。同年12月,蒋介石调集第25路军、第11路军以及东北军共56个团,约17万人,对红军大举“清剿”,根据地大部丧失。

为了统一领导留下来的各继续坚持斗争,鄂豫皖常委、皖西北道委高敬亭,根据的指示,于1935年2月,以红218团、鄂团为基础,重新建立了红28军,高敬亭任军政治委

员〈未设军长),下辖第82师和手

团,第82师辖第244团和特务营,

全军共1300余人。红28军重建后,

即在大湖、宿松、霍山、潜山、英

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重新建立游击

根据地。不久,在第25路军

和第11路军等部的进攻下,遭受一

些损失,红82师师长罗成云不幸牺

牲。高敬亭遂率红28军主力依托大

别山辗转游击,队伍不断恢复壮大,

取得多次战斗胜利,游击区域进一步

扩大。

1936年春,蒋介石调集6个师,

会同第11路军、第25路军等部,对

鄂豫皖边游击区进行“清剿”。因此,

高敬亭决定将红28军以营为单位,

分散在鄂豫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至

1937年春,经过1年多的英勇奋战,

先后歼灭和击溃正规军10多

个营,并摧毁了敌人许多据点,消灭

了许多民团,迫使军不得不撤

回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据守。4月,

蒋介石调集8个师又1个旅、12个

保安团,对鄂豫皖边游击区大举“清

剿”,红28军等都在优势敌人的残酷

“清剿”中,遭受较大的损失。至同

年10月集中时,连同地方武装

和便衣队共保存2000余人。

鄂豫边游击区

鄂豫边游击区,位于湖北、河南

两省边境,包括襄阳、枣阳、确山、

◆鄂豫皖游击队活动的中心地区金刚台山。

信阳、唐河、泌阳、南阳、桐柏等

县。红25军长征后,以张新江为书

记的鄂豫边,为了配合鄂

豫皖边区的游击战争,于1936年1

月组建了一支7个人、3支的游击

队,开始进行游击活动,并先后在信

阳、确山等县消灭了几个反动联保主

任和恶霸地主,游击队发展到20余

人。至1937年春,游击区迅速扩大

到纵横各200余里,中心区纵横各

100余里,游击队发展到100余人,

并改称鄂豫边人民抗日军。1937年

4月以后,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以两个

师向红军游击区反复进行“清剿”,

人民抗日军在红28军的配合下,打

破了敌人的“清剿”,在斗争中

进一步得到发展,至抗日战争全面爆

发后,人民抗日军集中时,已达约

1000人。

上述12个游击区和湘南游击

区、闽中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1937

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共10300人,改

编为国民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琼

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海南人民自卫

团大队,共300余人。各红军游

击队虽然人数不多,装备很差,但大

多数是三年游击战争中保存下来的

精华,是经过长期艰苦卓绝斗争锻炼

和考验的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

,最终成为坚持大江南北对日作

战的重要力量。■

文档

苦难坚守——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

一、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形成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时,决定在根据地设立苏区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办事处和军区,由项英任分局和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办事处主任,继续统一领导根据地及其邻近各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并在根据地留下红24师和十几个团及其他地方共1.6万余人,另有伤病员二三万人,继续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牵制“围剿”根据地的军,掩护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等待红军主力回头。红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