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
课题 | *14古文二则(菊) | ||
教学目标
|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菊花的傲霜独放的品格。 | ||
教学重点 | 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 ||
教学难点 | 让学生了解菊花其他形状,了解菊花的品格。 | ||
相关链接 | 《咏菊》 (唐 黄巢) 《菊花》 (唐 元稹) | ||
第一课时 | |||
课件内容 | 教学过程 | ||
导入学习 | 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 | 一、导入学习。 1、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板书课题:*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 (1)板书:菊 (2)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3)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 |
初读课文 | 媒体出示课文: 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媒体出示:赭、惟、爪(多音字)的读音。 |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朗读。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同桌互相读。 (3)齐读。 | |
研读课文 | 媒体出示第一句: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媒体出示: 溢:流出、散发出。 媒体出示: 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媒体出示第二、第三句: 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媒体出示: 其:它的。或:有的。赭:红褐色。 媒体出示: 菊花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花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媒体出示图片 媒体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媒体出示: 耐:受得住,禁得起。既:已经。降:降临。零落:凋零。惟:只有。 媒体出示: 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重的霜已经降临,百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学习第一句。 (1)读一读句子。 (2)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溢”的意思。 (3)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4)齐读句子。 3、学习第二、三句。 (1)读一读句子。 (2)理解关键字“其、或、赭”的意思。 (3)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 (4)齐读句子。 4、学习第四句。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 (3)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什么呢?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吗?(因为它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4)小结:是啊,严霜降临,百花凋零,菊花却傲然盛开,真是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齐读句子。 | |
小结复习 | 媒体出示: 菊花盛开,它的香味( )。它的花瓣( )。它的颜色( )。 菊花本性( ),严冬,当霜冻降临时,( )。 |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菊花的? 板书: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2、师引读全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3、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四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4、师总结: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菊花的清香四溢、形状各异、色彩丰富、品格高尚,也道出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喜欢菊花的原因。 | |
拓展作业 | 媒体出示: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媒体出示: (1)背诵古文《菊》。 (2)积累描写菊花的诗句。 | 五、拓展作业。 1、自古以来,有许多诗人,文学家曾写过许多关于菊花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布置作业: | |
板书设计 | *14古文二则 菊 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 ||
相关链接 |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 ||
教后记 |
执教:
课题 | *14古文二则(莲) | ||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文《莲》,了解内容,知道莲的花、叶、茎、子的名称、生长及其用途。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莲》翻译成现代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莲花的品格。 | ||
教学重点 | 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 ||
教学难点 | 让学生了解莲花用途,了解莲花的品格。 | ||
相关链接 | 《小 池》 (宋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 ||
第二课时 | |||
课件内容 | 教学过程 | ||
导入学习 | 媒体出示莲花的图片。 | 一、导入学习。 1、师: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古文《菊》,感受到了菊那傲霜独放的高贵品格。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被人誉为“花中君子”的莲花。 板书:莲 | |
初读课文 | 媒体出示课文: 莲 莲花,亦曰荷花。种于暮春,开于盛夏。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对照注释或查阅字典,理解古文意思。 |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中又是如何介绍莲的呢? 2、师范读课文。 3、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习古文《菊》的方法,自己学习《莲》。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男女生读。 (3)齐读。 | |
研读课文 | 媒体出示: 亦:同“也”。 曰:说。 者:同“的”。 钱:铜钱。 皆:都,全部。 媒体出示: 莲花也叫荷花。在暮春时节播种,花朵在盛夏时节开放。荷花的叶子,大的如盘子,小的像铜钱。荷花的茎横生在淤泥里,它的名字叫藕,它的果实叫莲子。藕和莲子,都是可以吃的。 媒体出示句子: 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 媒体出示: 荷叶和铜钱的图片。 媒体出示句子: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媒体出示: 藕和莲子的图片。 | 三、研读课文。 1、师:对照注释,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2、指名分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3、结合图片,理解关键句。 (1)同学们看,荷叶大的像盘子一般,而小的又如铜钱。 图文理解句子。 朗读句子。 (2)这就是莲花的茎,也叫藕,还有它的果实莲子。藕和莲子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佳肴。实际上,莲花全身都是宝,花可供观赏,花、叶、茎、实还可以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图文出示,加深理解。 齐读句子。 | |
小结复习 |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莲花的? 板书:花 叶 茎 子 2、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几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3、师总结:古人喜欢荷花,不仅仅是因为荷花的美,荷花用途很广,更多的是因为荷花象征高洁,文人们以这种高洁向世人显示自己的洁身自好。 | ||
拓展作业 | 媒体出示: 小 池(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媒体出示: (1)背诵古文《莲》。 (2)积累描写荷花的诗句。 | 五、拓展作业。 1、师: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老师选择其中的两首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2、师:除了这两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 交流。 3、布置作业: | |
板书设计 | *14古文二则 莲 花 叶 茎 子 | ||
相关链接 | 小 池(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
教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