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4古文二则(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7:04
文档

14古文二则(菊)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电子教案执教:课题*14古文二则(菊)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3、背诵课文。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菊花的傲霜独放的品格。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菊花其他形状,了解菊花的品格。相关链接《咏菊》(唐黄巢)《菊花》(唐元稹)第一课时课件内容教学过程导入学习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一、导入学习。1、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
推荐度:
导读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电子教案执教:课题*14古文二则(菊)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3、背诵课文。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菊花的傲霜独放的品格。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菊花其他形状,了解菊花的品格。相关链接《咏菊》(唐黄巢)《菊花》(唐元稹)第一课时课件内容教学过程导入学习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一、导入学习。1、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电子教案

执教:                  

课题*14古文二则(菊)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

3、背诵课文。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菊花的傲霜独放的品格。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菊花其他形状,了解菊花的品格。
相关链接《咏菊》 (唐 黄巢)

《菊花》 (唐 元稹)

第一课时

课件内容教学过程
导入学习

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

一、导入学习。

1、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板书课题:*14、古文二则

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古文,《菊》。

(1)板书:菊

(2)秋天,花中的佼佼者当属菊花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

(3)谁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菊花呢?

3、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一看。

初读课文媒体出示课文: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媒体出示:赭、惟、爪(多音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师领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4、交流朗读。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同桌互相读。

(3)齐读。

研读课文

媒体出示第一句: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媒体出示:

溢:流出、散发出。

媒体出示:

菊花盛开,四处飘散着花的清香。

媒体出示第二、第三句:

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媒体出示:

其:它的。或:有的。赭:红褐色。

媒体出示:

菊花的花瓣像丝线,像蟹爪。花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红褐色,有的是红色的,种类非常多。

媒体出示图片

媒体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媒体出示:

耐:受得住,禁得起。既:已经。降:降临。零落:凋零。惟:只有。

媒体出示:

菊花生性能够耐得住严寒,厚重的霜已经降临,百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三、研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或借用字典,自己先试着理解一下这则古文的意思。

2、学习第一句。

(1)读一读句子。

(2)对照注释,理解关键字“溢”的意思。

(3)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4)齐读句子。

3、学习第二、三句。

(1)读一读句子。

(2)理解关键字“其、或、赭”的意思。

(3)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感受一下菊花的花瓣如丝线,如蟹爪,菊花的颜色各种各样。再说一说,菊花还有哪些形状呢?

(4)齐读句子。

4、学习第四句。

(1)读一读句子,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2)同桌互相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大家交流。

(3)人们之所以爱菊花,不仅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什么呢?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吗?(因为它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4)小结:是啊,严霜降临,百花凋零,菊花却傲然盛开,真是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齐读句子。

小结复习

媒体出示:

菊花盛开,它的香味(      )。它的花瓣(      )。它的颜色(      )。

菊花本性(      ),严冬,当霜冻降临时,(      )。

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菊花的?

板书: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2、师引读全文,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3、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四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4、师总结:短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菊花的清香四溢、形状各异、色彩丰富、品格高尚,也道出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喜欢菊花的原因。

拓展作业媒体出示: 

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媒体出示:

(1)背诵古文《菊》。

(2)积累描写菊花的诗句。

五、拓展作业。

1、自古以来,有许多诗人,文学家曾写过许多关于菊花的诗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4古文二则

香味

形状

颜色

性格

相关链接咏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教后记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电子教案

执教:                  

课题*14古文二则(莲)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莲》,了解内容,知道莲的花、叶、茎、子的名称、生长及其用途。

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莲》翻译成现代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莲花的品格。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莲花用途,了解莲花的品格。
相关链接《小 池》  (宋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第二课时
课件内容教学过程
导入学习

媒体出示莲花的图片。

一、导入学习。

1、师: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古文《菊》,感受到了菊那傲霜独放的高贵品格。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被人誉为“花中君子”的莲花。

板书:莲

初读课文媒体出示课文: 

莲花,亦曰荷花。种于暮春,开于盛夏。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对照注释或查阅字典,理解古文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中又是如何介绍莲的呢?

2、师范读课文。

3、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习古文《菊》的方法,自己学习《莲》。

4、交流。

(1)指名分句读。先注意读准字音,再注意句子的停顿。

(2)男女生读。

(3)齐读。

研读课文

媒体出示:

亦:同“也”。  曰:说。  者:同“的”。  钱:铜钱。  皆:都,全部。

媒体出示:

莲花也叫荷花。在暮春时节播种,花朵在盛夏时节开放。荷花的叶子,大的如盘子,小的像铜钱。荷花的茎横生在淤泥里,它的名字叫藕,它的果实叫莲子。藕和莲子,都是可以吃的。

媒体出示句子:

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

媒体出示:

荷叶和铜钱的图片。

媒体出示句子: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其实曰莲子。藕与莲子,皆可食也。

媒体出示:

藕和莲子的图片。

三、研读课文。

1、师:对照注释,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呢?

2、指名分句说说这则古文的意思。

3、结合图片,理解关键句。

(1)同学们看,荷叶大的像盘子一般,而小的又如铜钱。

图文理解句子。

朗读句子。

(2)这就是莲花的茎,也叫藕,还有它的果实莲子。藕和莲子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佳肴。实际上,莲花全身都是宝,花可供观赏,花、叶、茎、实还可以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图文出示,加深理解。

齐读句子。

小结复习四、齐读全文,小结复习。

1、齐读这则古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莲花的?

板书:花  叶  茎  子

2、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几个方面来背一背这则古文呢?

学生背诵。

3、师总结:古人喜欢荷花,不仅仅是因为荷花的美,荷花用途很广,更多的是因为荷花象征高洁,文人们以这种高洁向世人显示自己的洁身自好。

拓展作业

媒体出示:

小 池(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媒体出示:

(1)背诵古文《莲》。

(2)积累描写荷花的诗句。

五、拓展作业。

1、师: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老师选择其中的两首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2、师:除了这两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

    交流。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4古文二则

花  叶  茎  子

相关链接小 池(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后记

文档

14古文二则(菊)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电子教案执教:课题*14古文二则(菊)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2、借助注释,能将古文《菊》翻译成现代文。3、背诵课文。通过对古文的学习,了解菊花的傲霜独放的品格。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菊花其他形状,了解菊花的品格。相关链接《咏菊》(唐黄巢)《菊花》(唐元稹)第一课时课件内容教学过程导入学习媒体出示菊花的图片。一、导入学习。1、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古文。文章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