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理学每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7:46
文档

生理学每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
推荐度:
导读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4种,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理是K+外流。

3.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

4.将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是三联管。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是耦联因子。

第三章    血液

1.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中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为最重要的缓冲对。

2.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形成,其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从而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溶血是指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

4.临床和生理实验中用到的各种溶液中,如溶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溶液,等于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溶液。等渗溶液在临床应用广泛,如0.9%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

5.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正常值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Hb(血红蛋白),合成Hb(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为铁和蛋白质,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当机体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时红细胞增值减慢,红细胞体积偏大,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以及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6.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包括: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7.血液凝固的本质是纤维蛋白的形成。血液凝固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的形成;③纤维蛋白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由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从激活FⅫ开始。外源性凝血途径有血管外FⅢ参加,由血液之外的FⅢ启动。

8.在临床上,促进血液凝固的方法有:提供粗糙的异物表面、适当提高温度、促进凝血因子合成(如:补充适量维生素K);抑制血液凝固的方法有:应用肝素、枸橼酸钠抗凝。

9.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其实验原理是:红细胞膜上抗原和其相对应的抗体相遇,使红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红细胞团,即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就是用已知血型的血清与待鉴定的红细胞相混,根据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红细胞膜表面抗原,从而判断血型。

10.为保障输血安全必须遵守输血原则,输血的原则是避免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导致体内发生溶血。

具体措施是: 

(1)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应坚持输同型血。

(2)输血前应做交叉配血试验。

(2)配血结果判断:主、次侧均不凝集时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见于同型相输。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见于异型血液输注。异型输血只能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使用,一次输血量应少量、缓慢,且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若主测出现凝集,则为配血不合,严禁输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正常心脏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所以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

3.由于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可能发生强直收缩。

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在收缩期完成射血,在舒张期完成充盈。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的房室瓣与主动脉瓣均处于关闭状态,血液无进出;等容收缩期,心室容积最大。

5.第一心音发生在心室收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第二心音发生在心室舒张期,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

6.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包括:

(1)搏出量:心率不变时,搏出量增加,则心输出量增加。搏出量受下列因素影响:

①前负荷: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增大,心室肌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

②后负荷:后负荷即大动脉血压。其他条件不变时,动脉血压升高,后负荷增加,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减少。

③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时,搏出量增加,反之亦然。

(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与心率呈正变关系。当心率过快时,由于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导致充盈量不足,搏出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7.动脉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规律性的波动。心室收缩期内,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期内,动脉血压降低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

8.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

(1)搏出量:当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时,搏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明显。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2)心率:其他因素不变,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时,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因此,心率的改变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其他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增大时动脉血压升高,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因此,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当弹性减弱时缓冲能力下降,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正常机体的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相适应,使血管保持一定的充盈度,维持血压。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积增加,均可导致血压下降。

9.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包括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迂回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又称营养通路,直捷通路保障血液迅速回到心脏,动-静脉短路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10.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力量是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11.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可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和静脉回心血量。

12.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第五章 呼吸

1.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

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由呼吸叽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称为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3.在安静状态下,正常人的呼吸运动平稳而均匀,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这种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

平静呼吸时肺通气过程表现为:平静吸气时,隔肌和肋间外肌收缩,二者共同作用使胸廓的容积增大,带动肺扩张,肺的容积随之扩大,从而使肺内压降低。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界气体经呼吸道吸入肺内,完成吸气活动。平静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二者共同作用使胸廓的容积缩小,肺容积随之缩小,肺内压升高。当肺内压大于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由肺呼出,完成呼气活动。

4.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因此又称为胸膜腔负压。胸膜腔负压的存在以胸膜腔的完整密闭为前提。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①使肺泡总是处于扩张状态,并使肺能够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张。②间接扩张胸腔内腔静脉、胸导管,从而降低中心静脉压,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所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6.做最深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它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7.血液中O2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运输。CO2主要以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

8.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位置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和脑脊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反射引起呼吸运动的变化。

9.延髓是人体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

第六章 消化和吸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

2.吸收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胃液的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黏液和碳酸氢盐。

4.胃液中的盐酸又称为胃酸,其主要作用包括: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3)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4)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盐酸进入小肠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5.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蠕动。

6.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

7.机体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胰液,其主要成分及生理作用为:

(1)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

(2)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

(3)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这两种酶进入小肠后,胰蛋白酶原被肠致活酶及胰蛋白酶激活;糜蛋白酶原被胰蛋白酶激活。两种酶协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

8.胆汁由肝细胞分泌,在胆囊中浓缩和储存,该消化液不含消化酶,参与消化的主要成分是胆盐,可促进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9.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小肠,小肠之所以成为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因为: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巨大;②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吸收;③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④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约为3~8小时,营养物质能被充分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1.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人体所需的50%~70%的能量来源于糖类,20%~30%的能量来自脂肪。

2.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清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保持在20-25℃、精神安宁。

3.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散热方式包括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临床上常用的冰帽、冰袋给高热患者进行降温的原理是传导散热,使用酒精擦浴进行降温是原理是蒸发散热。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1.机体经血液循环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

2.尿生成包括二个步骤,既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形成终尿。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所生成的原尿量。

5.当血糖浓度上升超过一定范围时,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未被重吸收的葡萄糖可随尿排出而形成糖尿,通常将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肾小管中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使得小管液的渗透浓度随之升高,阻碍水的重吸收,导致排出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糖尿病患者的多尿就是因为患者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使肾小管中的溶质浓度增加,导致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该现象即是渗透性利尿。

7.当人体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失水增多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减少。当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减少,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8.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保钠、排钾、保水。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内脏痛的主要特征包括:(1)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2)定位不准确;(3)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4)常常伴有牵涉痛。

2.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时引起体表部位的皮肤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因为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基本中枢和呼吸运动调节的基本中枢都分布在延髓,故延髓有“生命中枢”之称。

4.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的生理功能是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继续传出冲动;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生理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维持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幼儿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巨人症,分泌过少引起侏儒症;成人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引起肢端肥大症。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是碘和甲状腺球蛋白。

4.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新陈代谢的影响:①使基础代谢升高,产热量增加;②促进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升高;③促进蛋白质合成;④促进胆固醇的降解。(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对脑和骨的发育尤为重要。婴幼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使脑发育明显障碍,导致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称为“呆小症”。(3)其他作用:①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②可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③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增强食欲。

5.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1)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2)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发挥抗胰岛素作用,升高血糖;促进蛋白分解,抑制其合成;促进脂肪分解。(3)对组织器官的作用:①使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②是维持正常血压的必要激素;③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④可促进胎肺的成熟。

6.胰岛素的生理作用:(1)对糖代谢的作用:调节血糖浓度,降低血糖。 (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脂肪合成代谢,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代谢,降低血中脂肪酸浓度。(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同时抑制蛋白质分解。(4)其他:促进钾进入细胞,使血钾降低。

第十二章 生殖

1.卵巢具有生卵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2.雌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女性副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状态。主要表现在:⑴促进卵泡细胞生长发育,促进排卵;⑵促进子宫发育,使子宫内膜再生并发生增生期变化,促进子宫收缩,提高对催产素的敏感性;⑶促进输卵管的运动;⑷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合成糖原增加,增强阴道的抗菌能力;⑸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⑹促进体毛生长,使毛发分布呈现女性特征;⑺使音调标高。

3.孕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子宫的作用:①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和发育提供适宜环境;②降低平滑肌的兴奋性和增加对催产素的敏感性;③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减少变稠;(2)对乳腺作用:促进乳腺腺泡发育、成熟;(3)产热作用: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5℃左右;(4)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4.女性自青春期起,除妊娠期外,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脱,产生每月一次的阴道流血现象,称为月经。相邻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历时20~40天,平均28天,月经出血量约为50~100ml。第一次月经一般在12~14岁时出现,称为月经初潮。50岁左右月经周期停止称为绝经。

文档

生理学每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