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2
前言 ……………………………………………………………… 3
1 探析四杰诗歌创作理论思想 ………………………………… 3
1.1 论初唐四杰的骈文创作思想 …………………………………… 3
1.2 论四杰诗文创作革新思想 ……………………………………… 4
1.2.1 鲜明的诗歌革新主张 ………………………………………… 4
1.2.2 诗歌题材划分思想 …………………………………………… 4
1.2.3 诗风的创新思想 ……………………………………………… 6
2 四杰诗文创作思想理念形成的原因 ………………………… 6
2.1 内在原因 ……………………………………………………… 7
2.1.1 四杰对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强烈关注和执着追求 …………… 7
2.1.2 四杰的文学观和审美观 ……………………………………… 7
2.2 外在原因 ……………………………………………………… 9
2.2.1 特定的时代背景 …………………………………………… 9
2.2.2 四杰所处的社会阶级地位 …………………………………… 9
2.2.3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 10
结论 …………………………………………………………… 10
参考文献 ……………………………………………………… 12
后记 …………………………………………………………… 13
摘 要:“诗言志,歌咏言”,作为一种抒情达意的工具,诗备受国人的喜爱,一直居于文学的主流,中国也因之成为一个诗的国度。如果将几千年的中国诗歌史比作一首交响乐,那么,唐诗则是其中最为华丽的一章,而拉开唐诗大幕的是“初唐四杰”。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四杰的诗文创作思想进行探析,文章主要从四杰诗歌创作成就及骈文创作思想、革新理念、文学观、审美观和四杰的诗歌创作思想形成原因、意义及时代背景、地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以此明确四杰诗歌创作的特色以及四杰的诗歌创作思想理念。
关键词:文学观 ; 革新观 ; 审美观
Abstract:" Poetry expressing ideals, singing words ",as a kind of lyrical poetry as the tool, by people 's favorite, has been living in the mainstream of literature, China has thus become a land of poetry .If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 of poetry as a symphony .Then,Tang poetry is one of the most splendid chapter of Tang poetry,and opened the curtain is "chutangsijie".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o four poetry writing thought analysi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four poetry achievement and parallel prose creation thought,innovation idea,literature,aesthetics and four poetry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background of the times,the status of research,in order to cl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poetry creation and four poetry creation ideas.分享到
翻译结果重试
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
∙支持中英、中日在线互译
∙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
∙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
Key words: Literature view;Update concepts;Aesthetic
前言
初唐前期的诗歌创作很受南朝齐梁诗歌诗风创作的影响。贞观时期很多的宫廷诗人如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渐趋宫廷化、贵族化,很多都是奉和应制的作品,作品多琢磨技巧,雕饰辞藻。初唐后期诗歌在受到齐梁诗风创作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转机。尤其是“四杰”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新诗风,诗歌在内容思想题材、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上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他们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着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 探析四杰诗歌创作理论思想
四杰的诗文创作在内容上和题材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们提出诗文创作要做到言情达意,提倡诗文要凸显出“文质并重”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四杰的骈文作品创作上,骈文很大程度上显示出骨力劲拔、气势磅礴、神思跳跃、情致酣畅的特点。在诗新方面,他们主要批判形式主义诗风,提倡“雅奏、健骨”严厉打击“淫哇、雕琢”的思想。诗歌题材广泛而丰富,思想内容深刻而复杂,诗风也是变化多样、刚健清新,他们一方面对六朝骈文和诗歌加以继承,另一方面又对其加以疏导促进其创新和发展,创作中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健康的思想感情,诗文闪耀着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和乐观开朗的浪漫主义情调,这是在承继中变革和创新的结果。
1.1 论初唐四杰的骈文创作思想
初唐时期“初唐四杰”的骈文创作的特别突出,由于时代的,四杰的骈文作品也受到了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六朝以来的形式化和程式化的特征。但是四杰在对六朝骈文和诗歌加以继承的同时又对其加以疏导促进其创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四杰开创了骈文新的模式,骈文很大程度上显示出骨力劲拔、气势磅礴、神思跳跃、情致酣畅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骆宾王《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言词铿锵有力,语气严厉而犀利,直接吐露対武后的不满。
“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呜呼”二字直接抒发作者内心不满和悲愤的情感,希望天下人都起来反抗武后的统治。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班声动北风起剑气冲南斗平” “山岳崩颓叱咤风云” 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气势磅礴尽显豪壮之风。全文情文并茂、气韵生动、贯通一气,实为骈文中的精品。骆宾王的《讨武瞾檄》,手法夸张,感情高扬,大胆的写出了对武后的不满,将自己的各种感情融入在了骈文中,他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性。
其实,四杰的骈文作品很大程度都显示出一种庄重壮大,结尾严整,行文中贯穿一股强大骨力的气势,这种骨力突破了齐梁文风的单纯繁缛,从而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正如前人所叙述的在王杨卢骆心目中文章是道的载体、是心的载体,他们所重视的更是文章的内美、内质而不是表面的奢华雕章琢句。
1.2 论四杰诗文创作革新思想
四杰的诗文创作革新主张鲜明,提倡诗文“雅奏、健骨”,批判形式主义的创作诗风。四杰扩展丰富了诗歌题材,内容包括多个方面,通过不同题材的描写形成新的诗文风格和诗歌理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总之,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诗风上四杰的新思想无疑不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1.2.1 鲜明的诗歌革新主张
第一,“四杰”对于形式主义诗风的批判。他们提倡“雅奏、健骨” 打击批判“淫哇、雕琢”。
骆宾王对东晋玄言诗深恶痛绝,强烈要求“弘兹雅奏,抑彼淫哇,澄五际之源,救四始之弊,固可以用之邦国,后此人伦。”以声势浩大的“雅奏”来抑制、打击“淫哇”。杨炯在抨击上官仪等人的宫廷诗风时指出:“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第二,“四杰的创造理论,他们主张:“凡所著述,多以适意为宗,雅爱清灵,不以繁词为贵”。推崇“磊落词翰,铿锵风骨”,目的在于“立言以重其范”。
1.2.2 诗歌题材划分思想
此前姚敏杰根据思想内容的不同将“四杰”诗划分为怀友赠别诗、边塞诗、山水诗、咏史诗、都市生活诗、闺怨诗、其他题材诗(艳情诗、悼亡诗、反映生民疾苦诗)等 7 个类别。在他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整理。
1.2.2.1 山水诗
山水景物在“四杰”的笔下,或者抒发抑郁不平气愤,或者寄托时间易逝的感慨,有时又表现一种复杂矛盾的心境等。诗人不是让自己的心灵去适应自然,而是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寻找自我和肯定自我。所以,“四杰”的山水景物之作,更多地是感情的抒发、情绪的渲泄。借山水景物来书写人生的际遇、仕途的窘困,是“四杰”山水景物诗的共同特点。他们的诗文创作很多都是在生活经历中突显历史责任感以及将宇宙意识融入诗中。1.2.2.1.1 生活经历中突显历史责任感的思想
四杰处于唐朝初期,在经历了六朝以后,唐朝初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国家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此时的唐代文人们也在此基础上激发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尤其是对六朝后的历史责任感。一方面借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治才能,另一方面留下对历史沧桑的思索和感悟以警惕统治者和世人。
如王勃的《滕王阁诗》: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风景依旧而帝子何在,一条跨越了时空、浩浩东去的长江,给人们留下多少对历史沧桑的思索。
1.2.2.1.2 将宇宙意识思想融入诗中
葛晓音先生认为“四杰以来表现由宇宙无穷、盈虚有数的思索而引起的淡漠感伤,成为初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指出四杰是由于人生和事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所以就显得对与时间相关的事物越发敏感。而他认为宇宙意识的核心就是对时间的焦虑,时间的紧张状况是宇宙意识产生的根本原因。
然而我在葛晓音先生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强调虚幻意识和幻想意识。四杰虽出生于豪门之家,家族前辈也有多出于仕途的,但是后来家道中落,有名无实。四杰命运坎坷,他们多次参加科考但是都名落孙山,到最后始终不能在朝廷上一展自己的才华,一方面,在遭遇仕途窘困,遇人不淑后他们望想有一天能够被有才识的人提携。所以诗歌不乏掺杂了对仕途迷恋、希望提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面对希望被提携不能够实现时,四杰又将复杂的、矛盾的心灵去适应自然,赞美讴歌大自然的美好,寄寓幻想得到大自然宇宙的宠爱,将自己化身为宇宙中的一员,得到心灵的净化。宇宙意识的加入,使得初唐山水诗获得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从而走向更高的层次。
1.2.2.2 赠友怀别诗
怀友赠别表达的是一种朋友离别的伤感和不舍之情。四杰的诗歌很多都是感慨聚少离多,感慨前程渺茫,感慨仕途坎坷,感慨时不我待。其实,四杰写此类作品更多的是为了表达珍惜友情珍惜时间的思想,在初唐繁荣昌盛,社会稳定的环境中,四杰显得有些孤傲和孤独,因而友情也是他们寄托孤独之思、渴望真诚的一种流露。
1.2.2.3 边塞诗
“四杰”的边塞诗开了唐代边塞诗创作的先河。四杰的边塞诗大都和诗人对功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诗歌中宏大真实的战争场面,描写主人公细致的内心思想情感,有的抒发了希望和平、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建功伟业、英勇善战的思想情感。
1.2.2.4 咏史述怀诗
他们的咏史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对前朝兴衰的感慨和人生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这些诗多凝聚着诗人的人格理想,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由于“四杰”更多地把对圣哲先贤的崇仰之情浓缩为典故的形式,表现于各种题材的诗歌之中,所以他们对以咏史为题材的诗歌创作,在数量上便显得很少。隶事用典不仅加大了诗歌的思想容量,也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对于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2.2.5 都市生活诗
四杰借此类诗作抒发生活之感。“四杰”就这一题材的创作以卢照邻《长安古意》为最有名,其他还有王勃的《临高台》、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行路难》等。这些诗均以长篇歌行体写就,其表现生活场景的博大壮阔,及其抒发诗人情感的酣畅淋漓方面, “四杰”的都市生活诗突破了陈隋诗人以七言歌行体大肆铺陈声色的弊端,虽然也有声色描写,但诗歌本身回荡着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势,却是陈隋诗人之作无法比拟,并为后世诗人引为模范的。
1.2.2.6 闺怨诗
闺怨诗常以闺中少妇思念怨嗔在外的丈夫为题材,寄托诗人的情思。“四杰”的此类诗作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变化。王勃的《秋夜长》、《采莲曲》二诗,均写闺妇对征戍在外地的丈夫的怨思。
1.2.2.7 其他题材的诗
如悼亡诗、艳情诗等,悼亡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死者的惋惜和思恋之情,诗歌中带着个人悲剧性生命的意识。艳情诗歌主要描写的是美女佳人,诗人运用细致的笔调和对外貌情感生动的描绘,透出佳人无限的深情。
1.2.3 诗风的创新思想
四杰的诗歌创作的风格也是变化多样的,有的朴素清新,有的雄浑壮阔,有的铺张扬厉,有的声色华美,各有各的风格,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诗风开始转向刚健清新。
四杰诗也表现青年志士的英雄抱负为主导内容,闪耀着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和乐观开朗的浪漫主义情调,有着生龙活虎的力量和欣欣向荣的情绪,因而具有“刚健”、“雄壮”、“宏博”的特色,开创唐诗新境界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
四杰诗歌语言的主导倾向,发展了六朝绮丽清新、藻绘自然,形成了美丽和婉的语言风格,在这总体语言风格下,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语言又各具特色。五言趋向于偶对精切,疏朗工稳,刚健之气;七言则骈偶藻绘,秾艳动荡,流利畅达,和婉可歌。这是在承继中新变和创造。
2 四杰诗文创作思想理念形成的原因
我从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四杰诗文创作思想的形成。内在原因主要分析的是四杰的自身理想和人生追求,体现在诗文中的文学观、审美观以及创作风格等。外在原因主要分析的是四杰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级地位以及受到的这二者的影响。此外,外在原因还包括他们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尤其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结合以上几者的研究探析四杰诗文创作成就。
2.1 内在原因
内在原因主要分析的是四杰的自身理想和人生追求,体现在诗文中的文学观、审美观以及创作风格等,主要体现是作者诗文创作的主观方面。
2.1.1 四杰对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强烈关注和执着追求
处于初唐时期的四杰,其诗文创作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因为他们有着对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强烈关注和执着追求,主要表现在诗文的创作情感和创作理想上。
首先,就创作情感而言,四杰提出诗文要言情达意,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成就一篇好的诗文的基础,自己的情感要借助诗文表达出来,没有情感的诗文犹如一副没有生命活力的躯壳。四杰虽出生中下层阶级社会,但是有其极高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学才华,他们希望自己的创作得到社会尤其是上层阶级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接受,但是他们又不满于齐梁文风的形式固定、辞藻华丽、内容单一的局限,所以他们批判形式主义诗风,反对风靡初唐上层社会的“上官体”。在我看来他们一方面是为了探求和革新诗文创作以促进社会文化思潮得以长足发展,丰富诗文创作内涵。另一发面是希望借助诗文创作得到文人官士的肯定,以实现他们登上仕途之位,施展治世才华的宏愿的自我人生理想。
其次,在创作理想方面,四杰呼应匡时济世的精神,急于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了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幻想积极用世之心。这种入世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政治责任感是他们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他们将这种人生价值追求注入到诗歌创作中形成新的审美风格和新的创作理想。他们不受题材和内容的,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来扩展了诗文的题材和丰富了诗文的内容。同时,他们不受时代和空间范围的,将世界宇宙万物之思想之情感融入诗文中,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抛洒向世界宇宙万物,与之达到高度的融合。其诗文创作风格自由奔放、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勇于批判、正直高傲的创作态度成就诗文创作不朽的地位。
2.1.2 四杰的文学观和审美观
四杰提倡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主张诗文要具有华美的形式和充实可观的思想,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特别注重和重视文学抒情功能,强烈的抒情性是“四杰”诗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同时,初唐四杰在南朝诗歌的审美意识上,将诗歌的审美观念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中,形成自己的诗歌审美观念。四杰浓郁的浪漫传奇色彩的诗文在这个时代得到认同和推崇,成为一代人的楷模与范本,这正意味着初唐时代与社会对他们实现诗歌审美观念的肯定。
2.1.2.1 文学观
春秋时期的诗文形式美和思想内容充实的文学思想到了初唐得继承和发扬,“四杰”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四杰”作为下层文人的代表,他们充满了对功业的渴望和追求,诗文抒发了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之感。从“四杰”的一些赋序、书启中,我们能够通过诗人情感的自然抒发,领略他们各自为文的风格特征。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一直以来的特点是形式华美,缺乏内容的骈文作品只是“光有其文而无其质”,只是光有其框架而已,必然导致误入“文胜质”或“采乏风骨”的歧途。另外,骈文中充实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仅是作者各抒己见、各抒情怀的表达,也是社会不同思想、不同领域风格的碰撞,更是一种盛世之风的表现。
一方面,四杰对于齐梁一味讲究词藻、要求声律和堆积典实的风格特点给予了抨击。另一方面,他们有并未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在继承中创新,遵循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把“兴寄”、“风骨”等重要素质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内容和形式,“质”和“文”的关系朝着有利于文风改革的方向发展。而且,“四杰”特别是王勃、骆宾王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特别注重和重视文学抒情功能,强烈的抒情性是“四杰”诗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四杰诗文中“兴寄”、“风骨”等手法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服务的。
2.1.2.2 审美观
这个时代起,唐诗涉及的题材开始向多方面拓展,诗人们的眼光不再为宫廷的高墙所遮挡,反映的生活面较前大为开阔。初唐四杰既吸收融化南朝诗歌的审美意识,又不为其所局限,形成唐人自己的诗歌审美观念。
四杰是杰出的边塞诗歌的风流才子,其边塞诗歌独有的风格和独到的审美情趣是初唐边塞诗歌的代表。诗文中不仅是情文的再现,更是情与景的再现。作为四杰时代诗歌作品着力表现的中心人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诗歌的抒情主人公,这些诗坛上的侠义之士带有更多的神秘性质和传奇色彩。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既有诗人的教感与潇洒,又具有游侠的意气与刚劲,兼备这二种似相反实相成的品性于一身。此类具有诗人气质的游侠、亦或带有游侠风气的诗人形象,往往就是创作者自身的真实或理想写照。这些作品实际上写的便是诗人自己的幻想和幻想中的诗人自己。这批热血诗人的露顶狂呼,唤醒了初唐诗坛恐怕还不仅是诗坛一度处于沉睡状态的生命的活力。
从初唐四杰开始,诗歌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中,诗歌不再是少数宫廷贵族垄断的专利品,而成为较广大得多的诗歌创作群体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四杰浓郁的浪漫传奇色彩的诗文在这个时代得到认同和推崇,成为一代人的楷模与范本,这正意味着初唐时代与社会对他们实现诗歌审美观念的肯定。
2.2 外在原因
外在原因主要分析的是四杰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级地位以及受到的这二者的影响。此外,外在原因还包括他们所受到的文化影响尤其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这里主要体现的是作者的客观方面。
2.2.1 特定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的原因是,“四杰”活跃于高宗、武周朝时期,彻底改变了诗人队伍由宫廷文人一统天下的格局,下层知识分子纷纷走进诗人队伍。初唐统治者还总结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推行科举制度。到武后当权后通过科举或直接从没有背景的士人中拔选、录用制度的形成,大唐王朝的建立,不仅在物质文化上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在精神层面上对整个社会的鼓动具有更大的鼓舞力量,这对四杰一类的士人无疑也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个个渴望有所作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初唐这只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上很快取得了进展,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而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却不能迅速跟上初唐政治经济的发展,仍承袭浮艳绮靡的诗风。而当时,替唐太宗修改文稿的上官仪,也是秉承陈隋的遗风,他擅长的更是写“绮错婉媚”的宫体诗。他的“六对”、“八对” 的诗歌形式虽对后来律诗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绮错婉媚的诗体风格,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不良的影响、束缚和,造成了“诗以极衰”的局面。然而此时的四杰看到了这个弊端,希望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渴望借助有力的社会政治道路来实现他们的理想。但是社会并没有给他们提供一条坦途,这样更加强化了其行为的反常性,与整个社会保持一种距离感,对上流社会更具有一股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的诗歌观念、诗歌活动形式自然与流行的雕章琢句相左,他们要求诗文要抒发人生意气反对游戏之文。
“四杰”做出了符合他们时代发展要求的变革,他们在题材领域的继承和开拓,是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支撑的,为“盛唐之音”的到来,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广阔天地。初唐四杰作为下层文人的代表,他们对齐梁的浮靡文风持批判态度,表现了改进齐梁诗的新的思想倾向。
2.2.2 四杰所处的社会阶级地位
四杰的出身、经历、生活道路也不同于时代的其他文人,他们虽多出身士族,但随着整个社会门阀制度的衰落,到他们祖父、父亲一辈相继转入低沉。正因为他们这些特定的出身背景以及与社会的磨擦养成他们与世不融的性格。他们有着他们这一阶层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他们饱读诗书、才华出众,有着强烈的仕进愿望,渴望建功立业。
他们有所向往,有所愤慨和不平,因此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比较广阔,现实意义显然是加强了。特别是他们对于这一阶层文人无论是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还是生活上的苦闷都有切身的感受。突出体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它的表现力的深度上和感情上都较为接近人民。内容丰富而形式风格多样化,诗的题材范围相当宽广,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追求诗歌内容题材和情感表达的统一的思想。诗歌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杰的才华出众但是阶级地位卑下,这就使得他们的思想理念以及生活比较接近社会现实,因此诗歌里面常常会表现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抨击。
2.2.3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四杰阐发的是文学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功能的儒家文学的观点。以儒家经典和礼乐为准绳来要求文学充分发挥政治教化的作用,这一思想是王、杨尖锐批判了六朝以来文学的离经叛道与淫靡纤巧的根本原因。创作主体上,四杰要求文学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我理想而关注社会现实,使得文学反映现实的必然要求和创作主体的政治人生态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并且内化为诗人自觉的创作动机,变革文风就从“局外人”的倡导成为创作者的自觉追求。这不仅与创作主体的人身观、世界观以及政治观在文学思想上的反应,也是四杰对所处社会、社会地位和人身遭遇仕途不得志的一种表现和呐喊。
结论
每个时代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文学声音,诗文则是表达声音和情感的最好的载体。唐代是诗文这种文体高度繁荣发展的最辉煌时期,一方面离不开唐代文人自身的努力和创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前朝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这一方面做的不较好的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等。四人身处在初唐时期,社会刚刚稳定除了物质文化得到满足外大对数人还需要得到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需求,文人队伍空前壮大,从宫廷文人走向下层知识分子。四杰在时代的召唤下开始献身文坛,四杰怀着对历史教训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揭示初唐社会稳定繁荣背后的弊端、矛盾。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诗文创作思想中,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发展了四杰自己的诗文风格,为后面的诗文发展和繁荣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坚实的基础。
初唐四杰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四杰”自觉批判齐梁文风,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又以大量的杰作,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为盛唐之音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碧清.初唐四杰诗歌理论和创造成就新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03):15-19.
[2]赵莎莎.论初唐四杰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J].文史哲,2011,(12):202-202.
[3]莫山洪.论骆宾王文学思想及对其骈文创造的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05,(03):1-5.
[4]霍然.初唐四杰与唐人诗歌审美观念的回归[J].东岳论丛,1996,(04):1-4.
[5]刘勇.儒、道、释思想对王勃的影响[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81-83.
[6]董天策.初唐四杰文学思想新探[J].中国文学研究,1994,(01):36-41.
[7]董天策.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综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0,(03):27-33.
[8]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9]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四川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丛刊之六)[M].四川:巴蜀书社,1993.
[10]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倪木兴.王勃等初唐四杰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2]闻一多.唐诗杂论[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13]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M].浙江:东方出版社,1993.
[14]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15]王志清.吴功正新著唐代美学史评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0,(04):21-25.
[1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1.
[17]刘开扬.论初唐四杰及其诗[J].文史哲杂志,1957,(08):17-26.
[1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山东:山东大学,2009.
[19]马庆洲,李永跃,郭金雪.初唐四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马茂元.论骆宾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1]钱伟康,沈惠乐.四杰与初唐诗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李瑞军,闫续瑞.论初唐四杰对山水诗的发展[J].文史哲中国文学,2009,(20):113-114.
[23]高光复.论四杰辞赋与唐初文风[J].文史哲中国文学史,1990,(05):97-100.
后 记
诗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唐诗则是最辉煌灿烂的篇章,也为
后来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初唐文学的四杰在前朝诗歌理论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在唐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和贡献,成功的推动唐朝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在借鉴初唐四杰相关研究论述的基础上着重对初唐四杰的诗文思想理论进行研究综述。文章将从诗新思想理论、文学观、审美观等多个角度对四杰诗文思想理论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新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创新。在写作论文过程中,我得到了中文系黎李红老师的耐心热情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是为后记。
刘晓欢
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