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五章第四节,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近视和远视的矫正。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六、教具
自制作水透镜、光屏、F光源、塑料板实验座,凸透镜、凹透镜每组一套共6套,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课题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情景之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大家相互认识吗?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用帽子遮住一位同学的眼睛,让这个同学来辩认其他的同学,这位同学是认不出来的。所以我们想要看到外界的事物,最重要的器官是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眼睛与眼镜。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类的视觉(视频),并思考人眼是如何看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 | 看视频,思考问题 |
1.眼睛的结构
2.人眼成像的原理
模拟眼睛的调节功能
实验过程:
(1)将光屏(标有视网膜),水透镜(标有眼球)等器材按要求摆放在实验板上的相应位置;
(2)倒立放置F光源到”近点”位置,观察F在光屏上的像是否清晰?
(3)尝试通过调节注射器,使光屏上的像变得清楚
(4)松开注射器,待稳定以后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是否清晰;
(5)尝试将F光源移到”远点附近”位置观察,F成像是否清晰?
3.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 将眼睛的重要部分投到学生的平板上,由学生根据视频学习作答。
类比:人眼成像与照相机是类似的。 结论:倒立、缩小、实像 学生通过自制的水透镜来模拟眼睛成像,发现人眼成像的原理。 引导学生得出:人眼是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改变晶状体的厚薄,从而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4.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如果我们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眼睛会有什么感觉?眼睛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 多媒体展示flash ,直观的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5.自制水透镜来探索近视眼成像原理及矫正近视 (1)将F光源移到”近点“附近; (2)调节注射器,让晶状体最厚,观察像是否清晰? (3)将像调到”远点“附近;观察像是否清晰? (3)通过桌上的什么透镜让像变得清楚? | 学生回答。
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5.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多媒体展示flash ,直观的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薄,使光线在视网膜后发生会聚。 |
课程中让所有学生休息一下,播放眼保健操,让所有学生一起来做眼保健操,保护眼睛。并用ppt展示一段文字:
自1996年我国将6月6日确定为全国“爱眼日”以来, 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明显上升,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居世界之首。而大多数的近视眼是在少儿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关注眼睛健康,要从小做起,保持一个良好的用眼习惯。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汇总。
(七)反馈练习
让学生用平板反馈本节课的练习,对正确率进行统计,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题目进一步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