Ξ
吴向鹏
(宁波党校经济教研室,宁波315000)
[摘要]经济发展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地化之间所展现的现实张力为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
全新的视角。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优势,关键是要
依赖国内区域发展优势。应结合我国渐进改革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4)02-0024-05 一、区域创新网络运作机理分析
网络概念在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基本要素是由通讯线路联系的节点所构成,节点和通讯线路共同确定了一个特定网络的结构。按照Hakansson (1987)的观点,网络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要素: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资源。
网络的形成是由于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流动,形成了一些彼此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的各种相对稳定、促进创新、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区域创新网络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本相融合的产物。
产业集群并不意味着区域持续创新活动和竞争优势的长期保持。区域创新网络形成良性的创新循环状态,有赖于其内部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转。
(一)知识外溢机制
哈耶克(1945)注意到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知识的关系,可传递知识与“环境知识”对组织决策的不同作用。Michael Jensen 和William Meckling 沿
着哈耶克的分析思路从市场与企业之间转让权利实现途径的不同来论述企业组织结构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引进了与此相关的成本费用分析。日本企业管理学家Nonake 和K orno (1998,1999)首次将人们赖以工作的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难以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易于表达和传递的知识。企业的正常运营依赖
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顺利转
化。知识的外溢,即知识的外部性,是指知识一经产生就会很快扩散到其他地方,从而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现代经济增长已从过去简单依赖劳动力和资本转变到依赖知识增长的过程。知识、学习、网络关系、制度环境是创新区域的构成要素。创新依赖于知识创新、扩散和运用的过程。
1、知识的形成与积累。(1)微观竞争的压力与动力促进创新。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为了满足集群内有经验、“挑剔”顾客们的要求,企业要承受竞争压力,激励和压力并存。竞争不仅迫使企业不断进行学习,也迫使员工相互攀比,需要不断学习。此外,相关中介机构必须随企
业和员工的要求相应地不断前进,才能满足企业服
务和员工培训等方面要求。(2)区域环境促进创新
Ξ
[收稿日期]2003-05-16
[作者简介]吴向鹏(1974-),浙江永嘉人,宁波党校教务处副,复旦大学经济系区域经济学专业硕
士研究生。
2004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第21卷第2期
Apr 12004
JOURNAL OF CHON GQIN G TECHNOLO GY AND BUSIN ESS U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 121NO.2
2、知识传播与扩散。技术空间扩散模式中最基本的就是近邻扩散:由中心向四周扩散,随距离衰减。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类,其中占据整个知识绝大部分且决定创新能力的是后者。两类知识传播的途径相比,前者从思想、理论的成熟到正式传播需要较长时间,往往相对滞后,后者甚至可以在启蒙或构思阶段就可以通过网络关系,“面对面”地交流扩散与进一步提炼;同时一些重要类型的知识通常具有非正式、隐含的特性,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且难以编码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免费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新兴市场开拓状况以及技术演变和革新的信息等。在信息相对封闭的工业化时代,信息交流与技术扩散对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即使在当今开放的信息社会,集群内企业在信息和技术方面依然占有先机,可以更好地发现市场机会,或应付多变的市场需求。因而,集群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使集群更容易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获得技术垄断的竞争优势。此外,知识与技术在集群的传播与扩散,形成时空优越性,集群在突变性创新的基础上,获得一系列、裂变反应式的渐进性创新、使产品在质量、外形等方面差异化增强,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不仅获得源于技术上的超额垄断利润,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进一步扩大垄断优势。集群利用地理接近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技术标准在集群内容易被认同,采纳的企业越多,集群的外部效应就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交通运输设施的便利,企业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得资本、技术、产品。因此,从理论上讲,地理位置也许应该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然而技术创新活动和其他创新活动不同,创新与技术发展更依赖于新的经济知识及其所依存的竞争环境,这就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区位选择(刘乃全,2000)。罗默与克鲁格曼等人将重点放在了经济知识外部性所产生的递增收益作用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等方面。在近期的一些文献中,许多经济学家对以空间为中介的知识溢出效应作了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对于那些知识外溢起决定作用的产业而言,与知识资源的远近决定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决定产业的布局。知识外溢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地区化或区域化。因此,创新型产生趋于地理上的集中,出现产业聚集现象。
(二)信任机制
杨小凯(2000)指出,交易费用分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它不是由于决策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内生交易费用是个体自利的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后果。不管是内生交易费用还是外生交易费用,对分工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如何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对分工就更是意义重大。因为既然它是内生的,就有可能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进、习惯的形成而加以减少。在重复对策中,信誉机制能用来消除内生交易费用。对长期信誉机制的考虑,可以使非合作对策产生合作的结局,而其中对不守信誉的行为实行长期惩罚,是信誉形成的重要基础。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且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由于有限理性,因而交易的契约是不完全的,存在着不可预见和不可证实的状态依赖。由此,使得事前契约的激励设计不能实现最优,必须通过事后的治理来减少有限理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防止遭受机会主义的危害。企业间事后治理的有两种形式:一是三方实施的协议;二是自我实施的协议。三方实施的协议认为争端需要引入第三方来解决,自我实施机制强调自律和私下的制度安排。从总体上看,自我实施机制要优于三方实施的协议。自我实施机制内部又可以区分为正式的维护装置(formal safeguard)和非正式的维护装置(informal safeguard)两种(宋华,2000)。正式的维护装置是一种经济上的人质投资,它是通过结合交易者之间经济上的激励来控制机会主义,是经济上价值增值的最初动因。非正式的维护装置有赖于个人的信用或声誉,通过内涵一定的质量信息(如能力、资源等)来保障合作的延续。
信用是信誉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信誉是信任的集中化,是广泛的信任,就是说信任、信誉、信用构成一个递进的体系,信任是基础,信用是信任的高级形式和商业形式。信誉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正式制度安排的补充机制,是一种节省交易费用的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信誉源于理性预期,而预期选择又源于交易过程中的博弈,它进一步扩展为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秩序。首先,信誉是一种获取垄断利润的激励机制。声誉投资可带来声誉租金。其次,信誉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隐性激励机制。再次,信誉是影响分工的一种深化机制,信誉为分工的深化提供了人格化的市场保证。
作为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要求参与者进行专用性投资,而且往往是不可回收的沉淀成本。网络参与者的不可回收的专用性投资就构成参与网络的抵押品,由此构成参与网络的可置信承诺,这样参与者就形成自我实施的单边协议,形成不断地进行这种交易的自我约束激励。而且这种不可回收的专用性投资作为抵押品,也构成了进行持续性网络参与的显示信号。这样,既起到网络参与的甄别作用,也起到了诱使其他参与者参与网络的可置信承诺。每一个参与者都形成这种自我实施的单边协议,相互激励、相互诱致,产生网络效应。私人运用不可回收的专用性投资形成可置信承诺,由此形成一个可自我实施的机制。这种扩展的自我实施就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的制度支持就是有保障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参与者个体为了扩展利益机会,通过将不可回收的专用性资产作为抵押品而形成的可置信承诺建立起来的。
和一般中小企业相比,集群内的企业具有以下几个较高的信用依存度。(1)由于地理接近性,使企业主对专业化产业特征谙熟,减少逆向选择,从而减少了信息搜寻、信号显示、信息甄别、合约签订从而达成“合作”的信息费用与谈判费用。(2)集群内的产业环境使企业重视声誉,减少道德风险。由于集群内各类企业多为产权相对明晰的企业个体,和地方、行业协会、金融中介与教育研究机构紧密联系,声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3)集群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改变小数目条件。集群使企业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产业文化,从而有利于克服机会主义和增加信息交流。(4)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往往容易使得企业与及其他公共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能够获得其投资和帮助,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上降低成本。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
20世纪七、八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起伏跌宕,石油危机、财政赤字、滞胀像幽灵一样在西方世界徘徊。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以及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某些地区,经济出现了与大势相左的良好态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研究发现,这些地区大多是由中小企业集聚而成,这些中小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其相互合作的一面尤为引人注目。合作的形式不仅有正式的战略联盟、合同契约和投入产出联系,还包括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接触和面对面的谈话。恰恰是这种有效的合作网络,产生了一种内生力,使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和发展的这些工业区,不仅依靠早期积累起来技术和经济优势高速发展,而且由于这些新产业区内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创新网络和创新循环机制,整个区域系统的创新功能持续增强,区域竞争力不断得以提升。
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关注产业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对知识创新、生产效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进程中,普遍实施过国家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力图用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过程,改变自身在全球生产和贸易分工体系中的不利位置。中国历史悠久,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以刺绣闻名的苏州,以瓷器得名的景德镇等等,都是依赖工匠技能的手工业集聚区域。不过,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地方生产系统经受了外来技术、外来生活方式的冲击。以来,中国曾力图模仿建立一整套西方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这种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过程并没有解决技术创新系统与本地社会经济系统相融合的问题,而是僵化地承袭了西方现代化工业体系的生产组织模式和技术手段,无法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动。这种经济体系可以在封闭的经济环境里运行,但不能面对开放环境下的竞争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一股自下而上的工业化浪潮。
与许多计划经济国家不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轨采取的是一种渐进方式。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着眼于通过放权让利改进每个层次的、激励和效率的前提下,价格改革采取了“调整”与“放开”相结合,以及按照影响程度而分步放开的策略。这种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特征是,当与地方财政分权之后,一方面地方的财权事权更加明确了,预算约束相对硬化;另一方面地方的利益更加直接了,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动机愈加强烈。在价格或多或少仍然受控制的情况下,许多原材料价格被人为压低,制成品价格被人为抬高。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输出原材料为主的省份,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采取行政性手段原材料外销,导致诸如“羊毛大战”、
“蚕茧大战”等一系列与加工省份之间的原材料争端,妨碍了价格机制发挥作用,阻碍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式,损害了各地竞争优势的发挥,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蔡 等,2002)。究其根源,地方展开各种原材料“大战”的利益动机来自于租金的存在。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原材料输出地的省份,在获得利益动机和自主权,希望在继续保持低价格的条件下,自己发展原材料的加工业,以使本地国有企业获取高利润。从而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这种租金动机有赖于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价格继续受到控制从而被扭曲。第二个条件是普遍性的产品短缺,包括以那些被争夺的原材料为投入品的产品短缺的继续存在。由于短缺,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就强烈,生产者乃至生产地就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租金就容易产生和获得。在一定的改革阶段,上述两个条件或多或少继续存在。而且,价格控制带来的租金和产品短缺带来的租金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即当价格控制减弱之后,产品短缺持续一段时间,继续带来寻租机会。改革的目标取向是市场化,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两个条件必然会发生变化,寻租的机会、收益和成本从而动机也相应变化。首先,价格改革不断深入,对价格的控制和干预越来越少。其次,作为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工农产品产量增加、品种丰富的结果,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告别了短缺经济。此外,改革的深入根本性地改变了各个产业的所有制结构,非国有经济比重已经大大超过国有经济。随着这些作为寻租机会和寻租激励存在条件的改变,地方和企业可以从寻租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少,而市场发育程度提高后,寻租成本也趋于提高。相反,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行产业化,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可以为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大。按照这种经济改革的推进逻辑,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经济依据比较优势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选择和地区间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中国具有现代产业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反映在制造业上。蔡 等人(2002)利用分地区制造业劳动力集中指数的离差来直接检验渐进式改革对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状况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得出的结论是(1)地区间产业结构具有专业化趋势;(2)各地区针对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进行不同的配置,以适应比较优势。中国渐进式改革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逐渐减弱了地方进行地区封锁和区际贸易保护的动机,而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区域专业化分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既有东南沿海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工业区,也有浙江一带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持久产业群,还有北京中关村这样依托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企业集群。这些产业群在不同的背景下,走上不同的发展路径,以不尽相同的方式开始加入全球生产分工与协作网络。
三、公共的启示:营造区域新环境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区内的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共同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实质上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相融合的产物。由于受到新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等外部力量的影响,区域创新网络将主要出现三个方面的变化,即区域创新网络形态不断变化、区域社会文化网络变化、区域创新网络不断进行空间拓展和与全球网络连接(盖文启,2002)。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强化,有赖于区域内企业间信任度的增加,企业发展交易成本的降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协调,区域创新网络全球层面的拓展。在全球化和本地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更新和营造区域创新环境是很多国家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措施。区域创新环境主要侧重于从中观角度来论述和说明区域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阐明企业、国家或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用新的战略思维以增强其竞争力的道理,以及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应扮演的新角色和发挥的新作用。
要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可从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着手。硬环境是指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创新所需的软环境主要表现在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创新障碍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能够保证整个区域持续的创新活力。摆在地方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内生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通过区域营销发展产业集群,进而构筑区域创新网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2.
[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M].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2.
[4]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1.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6.
[6]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美]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8]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
[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主编.契约经济学(中文
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孙天琦.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与产业组织结
构的演进[J].经济评论.2001(4).
[11]夏根良.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J].经济体
制比较.1998(4)
[12]刘柯杰.知识外溢、产业集群与地区高科技产业选
择[J].生产力研究,2002(1).
[13]蔡 等.渐进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J].经济
研究.2002(9).
[14]刘乃全.外部性、递增收益与区域经济发展[J].外国经
济与管理,2000(10).
[15]周文.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理论的发展[J].经济科学.
1999(6).
[16]宋华.企业战略联盟中关系性租金的形成[J].中国经
济问题.2000(3).
[17]Paul.krugman.I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 eogra2
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1991,99(3).483 -499.
[18]Bengt Holmstrom and John Roberts.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 pectives[J], Fall1998,12(4).73--94.
[19]Charles F.Manski.Economic Analysis of S ocial Interac2
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 pectives[J],Summer 2000,14(3).115-136.
(责任编辑:高剑)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WU Xiang-peng
(Teaching Section of Economics,School of Ningbo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Ningbo315010,China)
Abstract:G 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calization provide a brand new angle for regional e2 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key to raising comprehensive power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to rely on domestic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 eyw ords:industry;cluster;region;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