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背景 |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搜索有关澳大利亚的信息资料。 (2)收集跟澳大利亚相关的事物。 (3)准备教科书、地图册等。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具与媒体:教科书、地图册、电脑。 (2)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片段、网络资源。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的影响。 4、澳大利亚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 [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能够从录象中获取信息,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具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 ||||
学生特征分析 | 1、本课是世界区域地理的一节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几个不同的国家,初步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综合法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教材设计的模块特色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探究学习的愿望,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 ||||
教材分析 | 《澳大利亚》是教材选编的“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一个国家,在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教材选取三大模块“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做在矿车上的国家”,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各部分内容又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探究澳大利亚独特地理现象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 ||||
教学方法 | 1、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结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综合分析等。 2、采用多媒体演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探讨归纳。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 课件展示:考拉、袋鼠的图片 问:哪个国家的代表性动物? | 学生说出图片动物的名称。
澳大利亚 | 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 引入新课 | ||
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 1、课件展示: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的位置和范围 2、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特有的几种动物图片以及播放视频
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 教师加以归纳补充)
| 看图(视频)、思考、回答。 | 了解澳大利亚位置、范围。 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及有特有生物的原因。
| ||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 1、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图 提问: 澳大利亚的地形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征?
2、课件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图 提问: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
3、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分布图与地形图、气候图进行对比。 提问: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个牧场主你会将自己的农牧场建在哪里? (教师归纳总结)
| 看图、分组讨论、回答。 | 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目光看问题。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义。
通过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掌握知识。
| ||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 1、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 2、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首都及主要城市图 3、图片展示: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及最大的城市悉尼 | 学生读图找出: 1、澳大利亚主要矿产及其分布。 2、澳大利亚的首都及主要城市。 3、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及原因。(假如你是第一位来到澳大利亚定居的人你会选择在哪居住?为什么?)
|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 ||
五、小结 |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 学生识记 | 加深理解记忆 | ||
六、练习设计 | 选择题(共7小题) | 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 |||
七、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