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 设计: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喉、咙、贯、设、套、错、掺、灾、教、训”等
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伊、串、谎、歌、诈、粪”等6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避免
上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篇寓言故事。板书:《伊索寓言》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课文共有三则寓言。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
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自学生字时,出示生字卡片,“喉、
咙、贯、设、套、错、掺、灾、教、训”,指名读。
2.师生共同解决困难,观察下面词语有什么特点?出示词语“狐狸、葡
萄、喉咙、惊慌、说谎”
生:两个字偏旁是一样的。
你还知道这样的词语有哪些?
生:设计、灾害。
3.指导书写。出示词语“伊、串、谎、歌、诈、粪”。
生:“伊、谎、诈”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都是在左边。
生:“串”竖要在中间。
生:“粪”下面“共”的第二横要长一些。
4.描红书写。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四、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
生:馋得直流水
生:想尽各种办法
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生各抒己见)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
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
是酸的,不好吃?
指名朗读狐狸说的话。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为力”是什么意思
吗?
生:用不上力量。
你怎么理解这段话?体会寓意。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
学听听。
7.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则寓言。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
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一)学习《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到底有没有狼?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
说?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
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不诚实,经常说说谎。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指名朗读。
朗读指导:读后来牧童的话,声调要高,读出牧童惊慌失措,盼望着
有人来帮他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二)学习《蝉和狐狸》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
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
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
谁这么聪明呢?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
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教师点拨:“察觉、摘下、扔下来”这几个动作说明蝉很聪明。“猛
地扑了过去”这个动作说明狐狸很凶狠。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三则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自欺欺人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吸取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