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能准确理解自己,悦纳自己,准确理解身心关系,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家庭和睦。能确立人生目标,注重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注意追求过程重于结果,不为一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生活中还要学会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学会宽容、感动,学会奉献、追求。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愉快,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沉闷,抑郁寡欢,有碍于个人心理健康,久之形成冷漠、孤僻的消极性格。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儿童、家长、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面对多样、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应本着尊重、理解、沟通的原则,对待儿童、家长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解除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困扰;与领导和同事相处,主动沟通、换位思考,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积极开拓社交渠道,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主动参与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促动心理健康发展。
2. 要学会消极因素,调节自我情绪
每个人都生活在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中,过大的心理压力必然伴随焦虑、沮丧、无奈、烦恼等消极的情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用理智驾驭情感,合理调适不良情绪,首先,要学会控制需要,确立合理的目标。情绪是需要能否满足的体验,积极的情绪来自于需要的满足。需要不恰当,目标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情绪。有的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定位,确立的目标太高,总是不能实现,导致情绪不良,焦虑紧张。其次,要掌握技巧。基本的技巧包括自我宣泄、自我暗示、自我放松等。
情绪采用的方法通常有:(1)转移。能够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跳舞、旅游,能够找知心朋友交谈,能够把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样能够分散注意力,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2)宣泄。能够找一个可信赖的人述说自己的苦闷,进而减轻心理压力;能够一个人痛哭一场,对着大海呐喊几声,放松自己的心情;能够通过跑步、拳击发泄自己的郁闷。(3)理性。同样的一件事,换个角度去看待、去评价,也许坏事能变成好事,也许你能发现以前被你自己忽略的潜力。
3. 准确对待挫折、失败,提升承受焦虑的水平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水平,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水平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增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动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能够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水平就会持续提升。
(1)无意识的心理反应,如酸葡萄心理、推卸心理、压抑心理,虽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不可常用,但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心理防备机制。
(2)升华,如失恋时把爱情化为友情;把妒忌的心情转化为“我要做得比你更好”的目标,这样,人会变得更高尚,社会也会越来越进步。
(3)补偿,比如在某一领域遭受失败时,试着在另一领域寻求成功,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
4、持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从我做起,持续学习,提升自我是对改革的最好适合,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积极方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每位教师增强学习,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要充分理解到,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教育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持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只有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即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否则,可能使自己最终被淘汰出局。
所以在学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重视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典范作用、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