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云湖小学 魏增巧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安排有计划定时间的进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并能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不说脏话,不打架。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看到垃圾能捡起并扔进垃圾筒内。
二、措施方法:
1.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并细化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细节;
2.组建检查管理队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负责督促检查,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督促检查;
3.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会、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熟知良好习惯的内容,从思想上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4.开展竞赛,榜样激励,发放养成教育奖励卡,评出好习惯养成明星,为全体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5.家校联手,提高校内教育成果的“巩固率”,把学生良好习惯从学校引向家庭、社会。
三、几种好习惯培养的具体落实:
本学期我校将重点对学生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好习惯: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1、预习习惯。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上新课之前,提出几个能引起学生注意的预习作业,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并由家长检查签名。这样坚持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预习就有了习惯性。在上课时,老师可先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预习中碰到的困难。这样做到有要求、有督促、有检查的预习,学生预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易养成。
2、倾听习惯。学会倾听,认真倾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同学回答,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学生只有明确听课目的,听讲效果才会提高。所以,可以每节课都告诉学生教学的内容,明确学习的要求。教师的语言生动、声调变化、鼓励性评价语、各种竞赛、小奖励都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文明礼仪习惯。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可以利用晨会、班会及思品课等时间通过背诵童谣、主题班会、收集文明语言等活动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礼让、懂得讲礼貌等。
4、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是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个人来讲,使你终生受益。本学期我校将从减少劳动工具做起,教室内不设垃圾筒,每个学生自备垃圾袋,每天放学时把垃圾袋扔到指定垃圾箱,逐步培养学生不乱扔纸屑,有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四、具体要求
1、预习习惯
认真完成各科的预习作业,能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中碰到的困难要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上课时提出后共同解决。
2、倾听习惯
上课认真倾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同学回答,有同学回答问题时应放下手中的作业,认真倾听,并思考与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老师讲课或同学回答时眼睛应看着对方。
3、文明礼仪习惯
言谈要文明,要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遇见老师、长辈、领导、宾客要表示问候,坚持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举止要文明。上课不搞小动作,认真学习,服从教师管理,不顶撞老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礼让,课间不追逐吵闹,不拥挤,文明活动;仪表要文明。衣着朴素大方、整洁、美观。
4、卫生习惯不乱扔、乱倒垃圾,自备垃圾袋,每天的垃圾倒入指定垃圾箱内,不乱吐、乱画,养成随手拾废物的习惯,不浪费水电和粮食;书包、课桌整理整齐,学习用品、书籍摆放整齐。
习惯,就是行为的自动化。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好习惯养成教育卡的发放,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周次 | 内容 |
三月 | 预习习惯 |
四月 | 倾听习惯 |
五月 | 文明礼仪习惯 |
六月 | 卫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