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强 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3000)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 汉语 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英语同义词、近义词丰富,但使用时往往有差别。在相同情况下,汉语同义词、近义词少些,使用也灵活些。比如表示“走”这个概念,英语就有walk、go、wander、stroll、saunter、trudge、 plod、stride、march、trot、strut、shuffle、wobble、amble 等等,而汉语中的“走”可作为中心词不变;英语中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现象相当普遍,如mother一词,作名词是:母亲、妈妈、养母、继母、义母、母爱、女主管、修女院长、航空母机、航空母舰、根源等。作形容词是:母的、本国的、祖国的等。作动词是:生、产、抚养、照管、掩护等。而在汉语中,词义较稳定;由于英语词的涵义比较广,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汉语词的涵义比较窄,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
4)表述上的差异
随着语言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不断渗透到语词选择和定型的各个环节,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社会心理差异、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因此,在语言的表述上同一涵义词语的选择往往不同或同一词语出现不同的意义等。比如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是对春的讴歌,其中的“西风”,在汉文化中却是指“春风”,这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关。可见,有时在英语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等语而造成词汇空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亲属称谓方面,英语以家庭为中心,具有模糊的特点,平辈人为一个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看起来显得男女平等,但却忽视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而汉语中的称谓就比较清楚、具体,不易混淆。试比较:
英文 中文
grandparents 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grandfather 爷爷、外公
grandmother 奶奶、外婆
uncle 伯伯、叔叔、舅舅等
aunt 姑妈、阿姨、姨妈等
nephew 侄子、外甥
niece 侄女、甥女
cousin 堂/表兄弟、堂/表姐妹
grandchild 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
grandson 孙子、外孙子
granddaughter 孙女、外孙女
颜色词也有差异,如英语的“green”与汉语的“绿”同指一种颜色,但green-eyed却有“ 嫉妒”、"红眼病"之意,而不用 red-eyed; “yellow”和“黄”也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 “悲伤”、 “发疯”等。
动物词的差异。如dog在英语中,喻指的形象一般较好: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在汉语里,狗可作为宠物,但指人时多含贬义:“走狗”、 “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等。对peacock,英国人强调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而中国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母"、"雌"、"雄"来区分。比如"公牛"、"母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除male、female、she、he可表雌雄外,往往各有其称呼,含总称、雄性名称、雌性名称、小动物名称。如:马horse stallion mare foal,牛cattle bull cow calf,鸡chicken cock rooster hen chick等等。动物类习语在形义关系上的异同之处:喻体相似,喻意相近: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喻体不同,喻意相似: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蛋;喻体、喻意在另一种语言中无对应习语: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从数词的运用看,英语数词成语及复合词在数量上少于汉语,同时汉语数词的构词能力较英语数词的构词能力强。如汉语任意两个相连的数词都可能组成一个成语:一差二错,三心二意,四分五裂,五黄六月,七情六欲,七嘴八舌,不离十,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等。英语中只有in ones and twos,at sixes and sevens等。另外,汉语“八”与“发”谐音,是国人心目中的吉利数。但“八”在英语中却无此含义。相反,英语seven与heaven从拼写到读音皆很接近,因此数字成语be in seventh heaven表示非常幸福、快乐。可见,英语民族对“7”的感情类似于中国人对“8”的感情。
4.句子结构的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再所难免。
1)形合与意合
英文重形,汉语重意。英语造句多用形合法(hypotaxis),即句子结构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汉语是一种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语言, 多用意合法(parataxis)。它以神驭形,结构松弛,倾向于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即句子结构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的连接。从句子结构来看,汉语是一种迭加式的(additive)语言,句子的各个部分看上去好像都是"并列"的,犹如枝干分明的竹林;而英语是一种合成式(synthetic)的语言,句子结构就像树木丛生、干枝纠缠的树林。另外,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汉语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造句主要借助连词、关系词等形式骨架,句子展开时可形成环扣式套接,注重显性接应(explicit /overt cohesion),形式规范,紧凑严密,以形显义,句式上呈“聚集型”,因而有人将英语句子比喻成大树,从句好比是树枝;汉语造句则主要凭借隐含的逻辑将句中各成分统一起来。语段流散铺排,句子展开时不形成环扣式套接,造句更注重隐性连贯(covert coherence),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词语间的组合以达意为标准,以意统形。为此,有人比喻汉语句子像竹竿,句中的动词好比竹节。
2)静态与动态
英语是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汉语是非屈折语(non inflectional language),相对而言,英语语言形态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说,词的形态(及形式)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了词类优势。动词形态变化繁复,这就使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形态的牵制,而名词就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名词的优势导致了介词的伴随优势。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比较,动词的动态感强、动势强,名词则较为凝滞,所以在汉语中动词极为活跃。英语句子名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动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常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句子结构的表述比较严谨,具有庄重感和严肃感,更能体现出哲理性和科学性。例如: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汉语句子由于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受到少,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汉语的动词注重动态描写,不仅可以作谓语,还可以自由地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成分。由于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汉语的特点是倾向于多用动词,尤其是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常常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推进。
英语与汉语相比,英语可以说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具体的语言。正是由于这一点,英语呈现出静态的特点而汉语呈现出动态的特点。
3)主语突显与话题突显
英语的主语突显结构是指主语和谓语这两个语法成分是句子的基本结构。英语句子主语一般不可缺少,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两者强调协调一致。因此,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严密规范;汉语的话题突显结构指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信息单位话题和评说的语言。赵元任在1968年指出:“在汉语里,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不如说是话题—说明的关系,施事与动作可以看作是话题和说明的特例。……因此,在汉语里用含义更为广泛的话题说明也许要适合得多。”由于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常常将话题,即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放在句子的开头,而将说明部分置于话题之后,对其进行说明或解释。如:运动项目我最喜欢排球。另外,英语句子中主语一般应出现(只在祈使句、人物对话或个人简历中有时可以省略);汉语句子的主语经常省略,因此汉语有大量的无主句。例如:Liber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4)物称表达法与人称表达法
英语句子常用物称表达法,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语气委婉间接,避免主观臆断;汉语句子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即用人或有生命的事物作主语。试比较: 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Dreary depression seized him those days. 那些天他感到十分沮丧。
5)主动与被动
英语句子中被动形式较多,特别是信息性或理论性的文体,据统计,科技英语中的被动式结构几乎占三分之一;汉语句子中多主动,被动形式用得少,有时不用被动形式也可以表达被动的含义。比较:Happy reunion was much felt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 at 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家人团聚,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其它差异还有:英语句头短尾长,汉语句头大尾小;英语多长句、从句,汉语多短句、分句;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等。
5. 篇章结构的差异
英语篇章的组织结构主要呈直线型(linear),即英语段落呈直线型展开,先有主题句(topic sentence),紧接自然衔接的例证句,然后收尾。或先出现例证句,以主题句收尾,成为典型的演绎与归纳型段落。直线型语篇结构显得直观。这种结构在句子之间使用连接词衔接, 还是体现了解析式思维。英语段落遵循从一般到具体, 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信息呈线性铺呈展开,形式结构严谨。整个段落形成一个层级系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只要把握英语篇章这一特征,就容易抓住要点;汉语篇章的组织结构主要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indirect)展开,即对段落主题而言,作者往往不直接论证,而是在主题外围采取“迂回战术”,以多种间接的角度来说明主题,强调铺、呈、转、合,习惯于先分述,或从侧面说明,最后迂回点出主题,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型形式对一种意思加以展开。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 只要语义相关, 篇章就会自然而然流动。句子之间是靠思维的连贯、语义的自然衔接、上下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仍然体现了整体式思维。在段落信息的安排上,往往采用归纳法,即:先具体描述,后概括说明,先陈述理由,后作结论;也就是所谓的“先分后总”、“先因后果”的组篇模式。因此,汉语的思维模式呈螺旋式。英汉在篇章结构上的不同反应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在语言风络上的表现就能反映出来。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B.Kaplan)研究归纳出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图解如下:
Diagram from Robert B.Kaplan,“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从上图可看出,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遵循螺旋型发展;阿拉伯语是平行型;拉丁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以及俄语是时而被打断的曲折型;而英语则是依直线型发展。虽然对Kaplan的这种假设尚有不同看法,但许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
6. 语用涵义的差异
话语可划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确定语用涵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应用。 因此,研究不同自然语言表达式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涵义是十分必要的。语用涵义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往往就会出现差异。有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理解某些特定的词语时,总是根据头脑中固有的参考系统,虽然使用同一词语,心理联想到的词语含义却不尽一致。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可能有所不同,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同。因而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涉及到沟通和移植异族文化,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如:“柳树”(willow)一词,在汉文化中,常用以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明媚,或借柳树抒发离别思念之情,故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和“惜我往亦,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优美诗(词)句。在西方文化中,古时侯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故“wear the willow”有“服丧;戴孝;痛失心爱的人;悼念爱人之死”之义,后来的引申涵义还有“被情人遗弃,失恋”等,因此英语中有“weeping willow”之说,而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再如“醋”(vinegar)字的使用,在汉文化中可喻指一种嫉妒心理。唐张所作笔记《朝野佥载》记有这么一段故事: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醋”只是一种普通的酸味调味品,很难把它与嫉妒联系起来,喻意一般指“尖酸刻薄的;不愉快的”。另外,汉语中的“松、竹、梅”能使汉族人联想到“岁寒三友”,具有“斗霜傲雪”,“高风亮节”的伴随意义。但英语中的对等词语pine,bamboo,plum却不能使讲英语的人引起类似的联想。还有我们熟悉的“江南”二字,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鱼米之乡,以及漂亮的女子。而英语的“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只能给人一种地理位置的感觉;综上分析,在对外交往中,必要时需采用释义等方法将类似词语的语用涵义在英语中再现出来,以避免出现交际障碍。
7.礼节上的差异
中国人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 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 崇拜个人奋斗。由此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差异。比如在受到赞扬时, 英美人会自信地说:“Thank you”, 而中国人一般会用否定词,谦虚作答:“不好”、“一般”、 “过奖”等;礼节性地打招呼时, 中国人见面往往会找话说,而英美人常对 “Have you eaten yet?”、“What are you busy with?” 等问题或感到莫名其妙, 或以为是期待回答的真正问题, 失去了打招呼或寒暄语的原本意图,且这样的问题有干涉别人隐私之嫌。
8.结语
应当指出的是,处于完全不同语系发源的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无庸置疑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便于了解相互的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交际习俗,我们很有必要比较、探索并掌握汉语语言与英语语言的差异。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在学习和交流、生活和实践中准确恰当的把握和运用汉英语言,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英汉语言的作用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述差异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色而已,并非是绝对的此有彼无,而是相对的此强彼弱或各有特色,谈不上孰优孰劣。英汉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过去、现在及未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我们提高英语水平和对外交往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国强、蒋华等.英汉汉英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赵元任.Language and Symbolic System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1968.
[3] 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