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Sep.2019
收稿日期:2019-05-15 作者简介:文华(1967-),女,教授,硕士㊂主要从事舞蹈艺术与教学研究㊂王昭然(1996-),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舞蹈艺术与教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嫩江流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135309404)
□文化与艺术研究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乐舞艺术
文 华,王昭然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和动荡在客观上形成了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的中原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汇集,才子佳人,佛教信徒参与其中,为乐舞艺术的交流与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㊂这种特殊形式的乐舞,既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又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善与美的理想光辉㊂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乐舞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9)09-0147-03
On the Buddhist Music and Dance Art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EN Hua ,WANG Zhao -ran
(Music and Dance Academy 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The war and turbulence in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bjectively formed the great migration and inte⁃
gration of nationalities.During this period,the music and dance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central plains gathered.The participa⁃tion of gifted scholars and beautiful ladies and Buddhist believers has created goo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xchange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usic and dance art.This special form of music and dance not only restored the social scene at that time,but also reflected the
ideal glory of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in pursuit of kindness and beauty.
Key words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Buddhism;music and dance art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传入后,不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与吸收,在融合中逐渐本土化,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㊂而我国的艺术也同样受到佛教的影响,经艺术家及民间艺人们的加工㊁创造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㊂魏晋南北朝时期打破了 罢黜百家㊁独尊儒术”的封建枸局,使乐舞艺术这种最易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得到了独特的发展㊂乐舞是一门听觉与视觉共存的艺术,在佛教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以颂扬佛理的佛教乐舞就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传播㊂
一㊁佛教乐舞发展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时期,长期维持着一种对持形式,在这样兵戈抢攘的格局下,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佛教乐舞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㊂
1.百姓的精神需求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连年不断的征战㊁黑暗
与的政治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往往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寻找慰藉㊂丛林寺院中的声声诵念,肃穆而庄重,为乱世中的百姓消除烦恼㊁净化心灵,促成了当时宗教活动的兴盛,同时也增强了佛教在人们心中稳固地位㊂佛教乐舞就也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㊂
2.加强统治的需要
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是佛教乐舞文化的始作俑者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动荡㊁民心不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削弱民众的反抗意识,借佛教宣扬自己的统治理论,以求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㊂这种在精神层面对普罗大众进行思想禁锢和精神抚慰的方式,在历代王朝中常有体现且行之有效㊂信奉佛教便成为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一种宗教信仰,佛教乐舞也随之发展和盛行㊂
3.别具匠心的艺术魅力
佛教乐舞超凡脱俗㊁飘逸阔达的风格让人魂牵梦萦㊂其舞人楚腰纤细㊁扬眉动目;舞姿轻盈优美㊁曼妙多姿;音乐清耳悦心㊁扣人心弦;服饰色彩绚丽㊁珠围翠绕㊂那娇小美丽㊁楚楚动人的舞伎㊁乐伎相互呼应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使得观者为之所引㊂据‘洛阳迦蓝记“记载: 昭仪尼寺㊂ 寺内有佛像和菩萨,塑工精美,京师所无也㊂四月七日㊂常出诣景明㊂景明三像恒出迎之㊂伎乐之盛与刘腾相比㊂”㊁ 妙伎杂乐㊂亚于刘腾,城东女士多来此地观看”,可见当时佛教乐舞的演出盛况㊂
二㊁佛教乐舞发展的载体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影响至深㊂佛教僧侣在宣扬佛理的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佛教乐舞艺术㊂
1.寺庙传播
寺庙是佛教传教的场所,北魏时期开始在中国兴起㊂据‘洛阳迦蓝记“记载: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可知这一时期佛寺林立㊁梵音袅袅㊂
这一时期的寺庙除了 口传神授”外,还常借乐舞来宣传佛教理论㊂ 行像”和 六斋舞”是当时的主要乐舞表演活动㊂ 行像”是指在每年的二月初八佛诞日那天,众僧抬着安置佛像的花车进行巡城并受众人瞻仰㊁膜拜的活动,其中伴有舞蹈㊁杂技㊁幻术等演出㊂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行像的风气逐渐推广,各朝各地皆见其流行趋势㊂‘洛阳伽蓝记“卷三中记载: 尚书祠部曹录影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节,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华㊂于时金华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㊂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㊂”足以可见当时仪式之盛大㊂ 六斋歌舞”指每月固定六日戒斋,并在此时作歌作舞㊂‘洛阳伽蓝记“中也有对六斋歌舞的记载: 六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官嘹亮,谐秒入神㊂”
除史料记载外,兴平遗存的一古佛座(现存霍去病基地),也真实的反映了寺庙中娱佛的乐舞场面,经史学家考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㊂佛座正中放置着一鲜花贡礼,左右两边各有一男女舞人,男舞人在左正双手高举作吸腿状,女舞人在右扬袖起舞;两旁还有乐师㊁乐队和僧人㊂
2.乐舞伎人传播
那些身怀绝技的乐舞伎人也为佛教乐舞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㊂这一时期剃度出家的僧人,大多是那些贵族巨商们所蓄养的歌舞伎人,这些伎人在寺庙从事以宣扬佛法为主的乐舞活动,成为了推动佛教乐舞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㊂北周时期的‘供养人伎乐图“(莫高窟第297窟),就是乐舞伎人们的生活写照㊂
3.壁画传播
如果说寺庙的乐舞活动和乐舞伎人的演绎是最直接的传播方式,那么以石窟艺术为媒介向世人传达的方式就是间接的㊂石窟艺术作为中国的佛教建筑,是一部不朽的艺术品,融汇了雕塑㊁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生活景象㊂
魏晋南北朝是开凿壁画的鼎盛时期,中国的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㊁云冈石窟(山西大同)㊁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和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凿或发展的㊂
石窟中的乐舞形象丰富多彩㊁婀娜多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尚,折射出这一时期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㊂同时也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乐舞艺术,推动了佛教乐舞的传播㊂
三㊁佛教乐舞发展的特征
佛教乐舞是中㊁印两国在历史与文化上长期交流的结果,更是佛教与艺术在新领域下结合的产物㊂它是在借鉴㊁吸收印度佛教乐舞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的传统乐舞思想和审美意识,并在相互碰撞与交融中形成的具有民族历史特点的乐舞㊂
(一)服务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贵族崇尚歌舞作乐,对佛教乐舞更是极为偏爱㊂如梁武帝萧衍为赞颂佛法创作了‘善哉“
‘大乐“‘仙道“等作品㊂而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乐舞伎人为了在乱世中谋生,部分被迫为僧走进了寺庙,进行佛教乐舞活动㊂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弥勒经变“中就描绘了一幅王室伎妃剃度图,真实的反映了乐舞伎人剃度为尼的场面㊂画的左侧有七位乐舞伎在帷帐中等待剃发,右上方两位僧人正为二伎剃发,右下方则是两位乐舞伎剃发后跪在地上膜拜的场景,直观的揭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㊂另一部分则在深宫或王室庭院中苦练以颂扬佛法为主的乐舞技艺,沦为了他们享乐的工具㊂而此时的佛教乐舞便成为了为皇帝贵亲们消遣的一种娱乐方式了
㊂
(二)祈愿性
佛教乐舞除了颂扬佛法教义外还有祝福㊁祈愿的功能㊂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国无宁日的混乱年代,众多百姓或苟活或惨死,对生活充满了绝望㊂然而佛教的流入让百姓有了支撑的信念,让统治者有了国泰平安的雄心,这无疑是当时的 主心骨”㊂乐舞作为一门能表达细致㊁复杂的情感和广泛㊁真实的生活的具有较强生命力的艺术,在当时被广泛运用到佛教中㊂佛教乐舞就成为上至皇帝求国强,下至百姓求平安的一种方式了,投射出世人对安静与和平的极度渴望㊂因此,佛教乐舞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祈愿性㊂
四㊁石窟艺术中的佛教乐舞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或发展的石窟内容丰富㊁形式多样㊁色彩鲜明㊁形象生动㊁场面宏伟,验证了这一时期历史与文化的辉煌㊂
石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
84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更是为其发扬光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㊂对于音乐而言,石窟中的舞蹈形象可能更具感染力和还原性,真实的反映着当时的佛教乐舞面貌和魅力㊂佛教乐舞虽源于印度,但乐舞中皆有中国乐舞的韵律和神色㊂
(一)
虚拟性乐舞
虚拟性乐舞是指利用虚拟人物 佛的形象来表现人类所想象的美好的佛国天界的乐舞㊂天宫伎乐作为石窟中最早出现的乐舞神,是最富异彩的,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服装饰品上都带有外来文化的痕迹㊂从事各种乐舞活动的众神,我们称之为天宫伎乐㊂这一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中举目可见,形式各异㊂克孜尔第76窟出土的‘天宫伎乐图“,众神头戴各式饰品,或上身裸露下身长裙或一席舞裙,面目清秀,形态婀娜, 从左到右依次是舞伎㊁舞伎㊁排箫伎㊁歌伎㊁弓形箜篌伎㊁合十伎㊁佛㊁合十伎㊁横笛伎㊁歌伎㊁弓形箜篌伎㊁撒花伎㊁舞伎㊂”西魏时期的‘力士倒力图“(莫高窟第249窟)中,一力士双手扶地,双手倒挂至空中,似今日舞蹈技术技巧中的 并腿前桥”动作㊂相比于菩萨㊁天王的表演,力士的表演更粗犷朴拙
㊂
提到天宫伎乐就不得不说石窟中常见的另一种形象 飞天伎乐㊂飞天伎乐是从天宫伎乐中分化出来的,是指那些手持器乐或道具而舞的乐伎㊂这些飞天伎乐手持莲花或各式乐器:弹拨类的箜篌㊁琵琶;吹管类的羌笛㊁排箫;打击类的鼙鼓㊁细腰鼓 样式多变㊁姿态各异㊂他们的服装多为上身裸露,下着长裙,赤脚,佩戴彩带㊂动作舒展奔放,伸臂扬掌具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气质㊂北魏时期的‘飞天舞图“(云冈石窟第7窟)中,一舞人身着帛衣,左手按掌,右手高举,双腿后翘,彩带飘逸,舞姿带有今日 倒踢紫金
冠”之意㊂飞天伎乐为肃穆庄严的佛国天界增添了色彩和欢乐
㊂
(二)真实性乐舞
石窟艺术中除了有表现天国乐舞的场面外,还刻画了展现人间美景和欢乐场面的画面,既是历史的真实呈现,又是石窟艺术的补充内容㊂北周时期的‘供养人伎乐图“(莫高窟第297窟),就是乐舞伎人们在生活中起舞作乐的场景㊂画面中的五位乐舞伎人被一棵小树分成有左右两部分,左侧有二伎正扭头出胯㊁翩翩起舞,右侧三伎弹奏各式乐器伴奏㊂当时社会上常有这种贵族为显示自己虔诚向佛而借供养伎人来表演的现象,这幅伎乐图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石窟艺术的辉煌埋下了厚重的一笔
㊂
总之,外来文化佛教的涌入和传播更是为魏晋时期的乐舞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和审美意识悄然兴起并在这种变化中进入了一个新时代㊂更为唐代佛教乐舞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㊂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 ].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兰凤.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的佛教信仰[J ].佛教文化,2008,(05):48-51.
[3]肖尧轩,孙.克孜尔石窟伎乐壁画中的乐队排列与乐器组合形式[J ].大学学报,2004,(03):70-74.
(责任编辑 李 维)
9
41
第9期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乐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