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 ||
课 题 |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
教学内容 | P16-20 | |
教学目标 | 基础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学习提问策略:阅读时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 |
发展目标: 养成敢于提问、用于提问的习惯。 | ||
学困生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主动提问地质疑习惯;能初步对提出的问题分类,了解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与针对全文提问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 |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主动提问地质疑习惯;能初步对提出的问题分类,了解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与针对全文提问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 ||
教学具准备 | PPT | |
教学过程 (为学优生设计的环节红色字体表示,为学困生设计的环节蓝色字体表示)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一、破题导入 1.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谁来读课题? “豆荚”的“荚”读第二声,再读一遍。 2.(出示作者和译者)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安徒生,译者是叶君健。一位是蜚声国际的儿童文学创作者,一位是译作等身的优秀文学翻译者,他们都值得我们铭记。让我们连起来再读。(题目-作者-译者)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童话故事。(板书:童话) 二、学习生字 1.同学们,这篇课文不用课前预习,现在请借助课后生字表,轻声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很长,但这个故事线索很清楚。现在不看书,你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1)教师引导回顾课文内容:一个豆荚变黄了,裂开了,五粒豌豆被小男孩(当子弹射了出去)。最后那一粒落在了哪里?(预设: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成了一个囚犯) 教师顺势出示词语:青苔 裂缝 囚犯 请学生朗读,相机正音:“苔”是第二声,“缝”是后鼻音。 (2)这粒豌豆生根发芽,被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发现了。母亲做了什么事? 学生边回忆边回答,教师顺势出示词语: 棍子 支起来 窗框 盘绕 请学生朗读词语,相机正音:“框”是后鼻音、第四声,“绕”读第四声。 (3)另四粒豌豆中,有三粒的结局是——被鸽子吃了,还有一粒——掉脏水里了。 (4)课文的结局是什么? (小女孩微笑) 教师出示:洋溢 朗读词语 ,这个词给你什么感受? “洋溢”都是三点水,它本来的意思是形容水很多,都溢出来了,在课文里指笑容很多,开心的感觉充分流露。 (5)齐读词语。 青苔 裂缝 囚犯 棍子 支起来 窗框 盘绕 洋溢 3.教师小结:我们抓住主要情节梳理了文章脉络,认识了生字。 三、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那么长的课文读一遍是不是都读懂了呢? (出示第二单元单元页)宋代的大儒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自己能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要求: (1)读一读,积极思考,将自已的问题写在即时贴上。 (2)贴贴,问题提在哪里,就将问题贴在课文相应内容的右边;如果是针对全文的问题,就贴在生字表的后面。 老师做示范将问题贴在书上的相应位置。学生默读,将问题写在即时贴上,并贴在教材上。 2.小结。 同学们再次默读了课文,并提出了问题,写在了即时贴上。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记录。老师发现同学们最少的提了1个问题,最多提了N个问题,积极动脑,学贵有疑。 四、交流问题,小组研究 1.那么多问题,让我们在小组里交流研究一下。 出示要求: (1)在组长的组织下,依次交流自己的提问。 (2)将提出的问题贴在“小组问题清单”中“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和“针对全文的提问”的相应位置,注意:相同的问题只保留一个。 (3)小组长梳理小组问题清单,简要统计,上台汇报。 请一人读要求,关注是否连贯流畅。 再请一人给出提醒:在原有的基础上,你觉得哪里还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呢?评价:重要的话要多读几遍。会读要求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的提问 | 针对全文的提问 | |
2.小组上台汇报。
(1)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倾听每小组的汇报。
(2)展示学生的问题,教师点评。
针对课文一部分的问题有几个? 针对全文的问题有几个?
问题是针对课文一部分的(字、词、句、段),还是针对全文的(主旨、大意、总问题、大问题)?
提的问题是否完整?表述是否清楚?
小组完成任务的态度是否认真?小组长汇报是否有序?
3.小组长都上台,同学们来看看,对这些小组问题清单,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4.总结:分类归纳,我们是怎么提问题的?都是在哪里提问题的呢?总结方法——提问路径。
预设:
对重点段落(词句)提问,如: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这些都是局部问题。
对主要人物提问,如:为什么一粒小小的豌豆能让小女孩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为什么小女孩会好起来?
对题目提问,如:为什么安徒生不写“一粒豌豆和小女孩”,却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对主要关系提问,如: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这是整体问题。
5.像这样,我们既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立足全文,抓住核心来提问是阅读长文的好方法。当我们抓住主要人物、主要关系、关键段落进行提问,我们能更好地抵达安徒生童话核心,破译文字背后的秘密。
五、成果分享,收获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经历了两次全文的初步认知,先是个人研究,自主提问,接着小组合作,归纳提问,并进行了小组问题清单的交流。对于提问,你有什么体验和收获?
2.同桌讨论,发言。预设:
(1)要敢于提问。大胆说出内心的想法,不要怕错。
(2)拿到文章,要积极提问、主动提问,这样才知道自己的疑问是不是别人也有。
(3)要学会智慧地提问。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述,这时候要选最合适的表达。
(4)提问是有方法的。可以针对字、词、句等细节问题提问,可以针对题目、关键词句提问,可以对童话的结局提问,还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写法提问。不同的提问路径,能看到文章不同的层面。
(5)提问也是可以分类的。可以针对文章一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
六、总结全文,引出问题
提问是门学问,要学会质疑。现在,大家看课后练习,编者给我们提了怎样的问题?
出示问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这是个针对全文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反复阅读课文才能找到答案。下节课我们就来深人阅读,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 读课题,听正音。 听介绍。 按要求轻声读课文。 顺着思路回顾课文内容。 读词语,个别朗读。 回答问题。 朗读词语。 说一说课文结局。 读词,感受词义。 齐读词语。 听师小结。 默读课文,思考提问。 按要求完成练习。 听小结。 小组交流。 自由分享。 倾听小组汇报。 听取总结。 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讨论发言。 看问题,思考。 | |
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完成《习字册》,抄写课文词语。 选做作业: 学优生作业: 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学困生作业: 再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明白文章主要内容。 | ||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童话 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 提问 勇于提问 针对全文 |
第2课时 | ||
课 题 |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 |
教学内容 | P16-20 | |
教学目标 | 基础目标: 1.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能有条理地说说豌豆苗的变化,理解小女孩心理及情感的变化原因,有感情地朗读相应词句。 2.通过一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地改变,初步感受安徒生悲天悯人、关爱弱小、热爱生命地创作情怀。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 |
发展目标: 通过一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地改变,初步感受安徒生悲天悯人、关爱弱小、热爱生命地创作情怀。 | ||
学困生目标: 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能有条理地说说豌豆苗的变化,理解小女孩心理及情感的变化原因,有感情地朗读相应词句。 | |
教学难点: 通过一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地改变,初步感受安徒生悲天悯人、关爱弱小、热爱生命地创作情怀。 | ||
教学具准备 | PPT | |
教学过程 (为学优生设计的环节红色字体表示,为学困生设计的环节蓝色字体表示)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一、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齐读。 青苔 盘绕 爆裂 亲吻 僵硬 囚犯 探出 任何 玻璃 捏着 耐心 洋溢 豆荚 窗框 裂缝 隙缝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清楚童话故事里主要出现了以下人物:五粒豌豆、小男孩、小女孩、妈妈。 其中,主要人物是——五粒豌豆中长在青苔裂缝里的第五粒豌豆和小女孩。文章主要讲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3.上节课大家自学课文,提出了许多问题,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出示: (1)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2)为什么五粒豌豆的命运不同,而作者只写了第五粒呢? 可以看到我们的问题集中在了这两点上。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二、自主研究,理解关联 1.指名朗读课文第13~24自然段。 2.出示要求: (1)找出豌豆的样子变化,用横线画出关键词句。 (2)找出小女孩的心情变化,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同句。 3.同桌交流答案,及时修改。 4.大家画了多少处?投影词句,核对。 (1)豌豆。 ①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 ②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是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③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 ④它的确在向上长开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⑤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 (2)小女孩。 ①小女孩安静地、耐心地整天在家里躺着,望着最低的那块窗玻璃。 ②“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③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 ④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 ⑤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⑥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5.再回到我们之前的提问:“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这个主要问题,全文用了最多的篇幅来写,你们一下子就抓住了全文的核心,你们真是安徒生的知音。 6.将刚才我们找到的词句对比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对比表格) 小豌豆怎样长大 | 小女孩怎样变好 | |
小豌豆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 小女孩身体非常虚弱 | |
小豌豆探出头来,长出了小叶子 | 小女孩心里高兴极了 | |
小豌豆盘绕着绳子向上长 | 小女孩说话时比以前愉快,她第一次能坐一整个钟头 | |
小豌豆开出一朵盛开的、紫色的小花 | 小女孩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
过程:请三四个小组上台汇报,教师相机评价:有需要补充的吗?你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吗?
预设:
(1)豌豆苗凭着自然生长的本性长叶开花,它顽强的生命力给了小姑娘战胜疾病的勇气。
(2)从裂缝中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3)再微小的生命都可以给别人带来美好和力量,一粒豌豆与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如此催人奋发,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
男女生合作朗读,体会豌豆苗的生长与小女孩变化之间的联系,感受安徒生遣词造句的优美,品悟文章背后的深意。
7.总结。
小女孩和豌豆之间的联系贯穿整篇课文,在提问中我们就找到了进人安徒生童话的路径。(板书:提问策略)
三、留下疑问,再读原文
1.老师在之前也让一些同学自读文章提问,和大家想的不同,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出示)为什么有远大理想的豌豆最后的下场都不好?
2.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播放提问同学的录音)为什么听天由命的豌豆最后开花了?为什么有远大理想的豌豆最后的下场反而是最不好的?为什么故事里掉到水沟里的豌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之所以提这两个问题是因为老师说过,人一定要有理想,其中四粒豌豆都有理想,而且都朝着理想努力了,可是最后的下场还是很不好。这是为什么呢?那粒想飞到太阳上去的豌豆的理想有些不切实际,最后它既没有实现理想,也没有开花,却掉进了臭水沟里,又胀又臭,但它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开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描写它呢?我不明白。
3.通过听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不是对这篇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呢?
4.还有同学提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课题叫作《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安徒生分明只详细写了一粒豆嘛!想知道五粒豆对安徒生而言有怎样不同的意义吗?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叶君健译的原文。可能答案就藏在删减的字里行间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阅读,去思考,去提问吧。
5.一粒豌豆能走多远的路程?安徒生的想象力使它走到一个孩子对于生的无限热望中去了,没有别的豌豆能走这么远。掉落到水沟里的“胖得要爆裂开来”的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聪明的你们,不妨继续讨论,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6.总结深化,延伸阅读,
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
安徒生去世有百多年了,百余年来他的作品被陆续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今,深受各国儿童的喜爱。为了纪念他,尊“小美人鱼”铜像,已经成为丹麦的象征。此外,世界上还专门设立了“国际安徒生奖”,它可是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个人也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有着对于心灵的细致关怀。在这篇童话里,一枝长在青苔裂缝里的微不足道的豌豆花在我们眼前绽放,美景如斯,这更是安徒生本人留给后人的对生命的重要启示:哪怕在隐蔽的裂缝中生根发芽,哪怕只是开出小一朵花来,这朵花亦是生命的盛宴,舒展自己的生命,亦唤起他人对于生命的热情。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运用学到的提问策略,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试着针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提问和针对全文提问,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与同学交流。 | 齐读词语。 回忆课文主要人物。 个别朗读第13~24自然段。 同桌交流,修改答案。 校对。 小组交流,组长汇报。 男女生合作朗读。 听总结。 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 听总结,深入理解课文意义。 理解是“生命的意义”。 完成相关作业。 | |
作业设计: 必做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听写课文词语。 选做作业: 学优生作业: 运用学到的提问策略,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试着针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提问和针对全文提问,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与同学交流。 学困生作业: 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 ||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童话 第五粒豆 小女孩 提问策略 一个小花园 轻轻地吻 关键词句 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 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生命的意义 | ||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特别长,对一些孩子来说能把课文度完整都有很大难度,更别说全文去理解、体会了。所以这篇课文我主要是带着孩子们把主线找出来,再顺着故事发展顺序来疏通课文,抓住重点带着孩子们理解,体会作者充满“爱”的笔触,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体的大小,而是:哪怕在隐蔽的裂缝中生根发芽,哪怕只是开出小一朵花来,这朵花亦是生命的盛宴,舒展自己的生命,亦唤起他人对于生命的热情,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另外,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阅读策略课这样的课型,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样类型的课文,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多少有一些不适应,方法还不够熟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会有一些重复的话出现,效率降低了不少,课堂任务有一些紧张,略有拖堂,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