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下列词语:
亭午: 夜分: 曦:
襄: 沿: 溯:
奔: 疾: 素湍:
回清: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晴初: 霜旦: 属引:
二、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 属引凄异( )
自非亭午夜分( )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沿溯阻绝( )
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
哀转久绝( )
三、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四.理解填空:
1.文中描写三峡全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语句侧重突出三峡两岸山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文中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山峰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2段从侧面写出三峡夏水湍急的语句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表明作者对“春冬之时”的三峡的总印象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问题探究
1.三峡的景色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
2.第二段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了江水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一语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4.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秋天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特点。
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但: 相与: 闲人:
空明: 户: 遂: 盖: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填空
1、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 ,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创设了一种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是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 (2)
(3) (4) (5)
5、“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六、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
4、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
6、本文分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下列词语: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二、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 从,在 ) 属引凄异( 连续 。 )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类似。 )
沿溯阻绝( 断绝。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绝 绝山献多生怪柏( 极高。 )
哀转久绝( 停止,消失。 )
三.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四.理解填空:
1、文中描写三峡全景的语句是:__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
这些语句侧重突出三峡两岸山峰的: _____连绵___,___高峻_______ 的特点。
2、文中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山峰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
3、 第2段从侧面写出三峡夏水湍急的语句有哪些?
_____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
4.第3段中表明作者对“春冬之时”的三峡的总印象的语句是:
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
五、问题探究。
1.三峡的景色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
三峡景色的特点是:雄伟奇险,清幽秀丽。
从山、水两方面来写,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第二段从哪几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了江水怎样的特征?
____从浩大、险恶、湍急等方面描写三峡的水势,突出了江水凶猛、湍急的特征。_________
3.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一语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中:
“____朝辞白帝彩云间__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___ ”的名句。
4.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原因是什么?
__原因是春冬时节雨水减少,三峡水流不再是浊浪滔天,水中泥沙含量减少。___
5.画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秋天___肃杀凄凉__的气氛特点。
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更加突出三峡秋天凄凉哀伤的气氛。
7.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③秋季:萧瑟凄凉。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 窗户 遂:于是,就 盖:原来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 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旷达的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旷达胸怀)
5、“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月光。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月光__。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季 3晓雾将歇 消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在是人间天堂。 自从康乐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3、“书”的意思是_书信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回复给谢中书的信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
7.本文分_3_层,写出各层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