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灌溉工程管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52:55
文档

灌溉工程管理

第五节灌溉工程管理  建国前,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莱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特别是一遇干旱即减产歉收,基本属于雨养农业。建国后,在治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挖、引、蓄、调、拦等措施,兴建起一批灌溉工程,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基本条件,改写了靠天吃饭的历史。2002年底,全市水利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达到62.5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9.6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3.11公顷,分别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0%、85.8%和62%。灌区工程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受益范围内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和种植结构调
推荐度:
导读第五节灌溉工程管理  建国前,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莱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特别是一遇干旱即减产歉收,基本属于雨养农业。建国后,在治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挖、引、蓄、调、拦等措施,兴建起一批灌溉工程,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基本条件,改写了靠天吃饭的历史。2002年底,全市水利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达到62.5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9.6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3.11公顷,分别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0%、85.8%和62%。灌区工程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受益范围内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和种植结构调
第五节 灌溉工程管理

   建国前,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莱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特别是一遇干旱即减产歉收,基本属于雨养农业。建国后,在治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挖、引、蓄、调、拦等措施,兴建起一批灌溉工程,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基本条件,改写了靠天吃饭的历史。2002年底,全市水利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达到62.5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9.6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3.11公顷,分别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0%、85.8%和62%。灌区工程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受益范围内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但是,在80年代前,由于灌区工程建设标准低和长时间受“重工程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等社会因素影响,致使灌区配套和维修经费不足,产生了灌区工程难管理、用水无计划、供水不量测、水费难收缴等问题,严重影响灌区效益发挥。1982年后,灌区采取计划供水,并逐步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明确责、权、利,管理效益逐渐改善。特别是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展,由单一为农业灌溉供水转向城镇生活、工业、农业供水兼顾,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更大的效益。

   管理  莱西的灌溉工程主要分为水库灌区、引河灌区、固定扬水站、井灌4部分。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分别由县(市)、乡镇、村组织管理机构。2002年,全市共有国营灌区6处,直接从水库引水的产芝水库东干渠灌区、西干渠灌区、高格庄水库灌区、北墅水库灌区,实行库灌合一的管理,由水库管理局(所)统一管理灌区工作;引河与从水库引水结合的江家庄灌区、辇止头灌区实行同样的管理。其余灌区均由乡镇、村管理。水库、引河灌区下设管理所(站),主要任务是管理维护渠系、配水及水费计收。70年代,为进一步搞好农田灌溉,发挥灌区效益,各灌区还相应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灌区管理事宜。80年代前,人民公社时期的机电井、平塘所有权归生产大队所有,由生产大队统一管理,有的下放到生产队,由集体安排机手,报酬以工分计。80年代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机电井、平塘管理形式有5种:一是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统管,统包结合。村下设机电服务组,与村委签订合同,服务组织内部实行单井承包;二是大包干责任制,村委把井、机、具维修好,作价保值承包给机手,按单井出水量、机械性能、土地情况确定浇地范围,规定收费标准,承包者向村委交纳一定数量的折旧费,其余归承包者;三是招标承包,一般由承包者自备提水机具,水费收入归承包者;四是实行以田养井管理责任制,在机电井、平塘附近划给机手一定数量土地,作为管理报酬,机手只负责机、具管理和开机浇地,用户自己负担油、电费用,井、机、具的维修折旧费用仍由村委承担;五是机电井、平塘建成后,村负责维修管理,群众随便用水。90年代后期实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后,机电井、平塘等小型水源工程实施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使所有权和管理使用权发生变化,管理主体由村集体转向农民个体。

   渠系管理  莱西的灌区工程大部分建于60、70年代,已运行多年。80年代以前,灌区维修、改造不及时,工程日趋老化、退化,致使灌溉效益衰减。由于渠道失修,跑、冒、漏、阻、弃水较严重,渠系水利用率达不到40%。1982年后,由灌区管理单位统一负责,按受益乡镇浇地面积,定量定段把渠系整修和清淤责任落实到乡镇,任务落实到村庄。各乡镇建立灌区管理组织,主要负责统一抽调义务工,在灌溉前检查维修渠道,灌溉中沿渠巡查,使渠系水利用率有所提高。90年代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逐步向灌区配套改造转移,特别是产芝灌区实施了五期配套工程,高格庄、北墅水库两灌区也进行了系统整修,使灌区效益得到恢复和提高。到2002年底,全市6处国营灌区中,干渠实有1、长181.7千米,完好144.57千米,其中防渗渠长49.5千米;支渠实有102条、长333.5千米,完好201.6千米,其中防渗渠长46.2千米。渠系建筑物共有2559座,完好2345座。

    灌溉管理  莱西的灌溉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花生、林果、蔬菜等。小麦一般需在越冬、返青、拔节、灌浆期灌水2~4次,净灌水定额750~900立方米每公顷,灌溉定额2250~3300立方米每公顷。夏玉米一般需在拔节、抽穗期灌水1~2次。小麦冬灌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进行,有利于提高地温、减少冻害,对促进小麦冬前生长、分蘖效果明显;春灌一般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地温5OC为宜,可促使麦苗返青拔节,对保证小麦穗数、增加粒数作用较大;灌浆水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浇大水,促使籽粒饱满,并为套播夏玉米造好底墒。19年后,在洼涝盐碱地建成一批水稻田,进入80年代以后,灌溉水源紧缺,水田改为旱田。60年代初,农田灌溉多为大水漫灌,每公顷灌溉水量高达7500立方米。70年代后,随着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灌溉条件有所改善。在用水上,本着“干渠续灌,支渠轮灌,接近送远,照顾边缘”的原则,配水到渠段、地片,灌溉秩序有较大好转。从80年代起,各灌区加强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管理,收效明显。1982年后,开始推行统一配水,实行“水量预分,按亩配水,按方计费,预购水票,凭票供水”的办法,每次灌溉前以乡镇为单位提报用水计划,经管理单位综合平衡后,制定水量预分方案,下达供水指标。灌溉期间由乡镇、村自行管理,管理单位监督检查,出现了用水省、周期短、秩序好的局面。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水资源紧张,国营灌区从以农业灌溉为主转向以工业和生活供水为主。2002年,全市6处国营灌区供水总量为1604万立方米,其中灌溉用水166万立方米,工业与生活用水1438万立方米。当年实际灌溉面积0.74千公顷,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2.1%。

文档

灌溉工程管理

第五节灌溉工程管理  建国前,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莱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低,特别是一遇干旱即减产歉收,基本属于雨养农业。建国后,在治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挖、引、蓄、调、拦等措施,兴建起一批灌溉工程,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基本条件,改写了靠天吃饭的历史。2002年底,全市水利工程总设计灌溉面积达到62.5公顷,有效灌溉面积59.6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3.11公顷,分别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0%、85.8%和62%。灌区工程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受益范围内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和种植结构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