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 动画专业 课程讲稿
讲授内容 | 备注 |
课题:头部结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动画艺用解剖课将要学习的理论及技术内容,以及各章节中所要掌握的目标。 2.了解动画艺用解剖课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3.了解动画艺用解剖的基本特征 4.认识动画艺用解剖在动画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课程的性质、目的与意义 2.各章节学习的主要理论内容以及技能的掌握 3.掌握人体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人体的基本术语,进一步明确人体结构的观察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为初入学就读动画专业的本科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绘画基础,刚完成动画素描、色彩课的学习,从未真正接触过动画专业其他专业课学习,对动画专业的了解仍处于朴素了解阶段,具有迫切想要了解动画专业,深入到动画专业中学习的愿望的学生。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明确艺用解剖课程的学习总纲 2. 过程与方法:理论学习,相关书籍资料的分析介绍,实践绘画,教师分别指导,和总体分析。 五、教学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 学具:课本 六、课堂类型:理论 七、 教学过程 (8课时) (一)组织教学 1. 教学准备:课堂秩序整理 2.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人体骨骼与人体肌肉的知识,这知识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帮助大家从整体了解人体的比例和肌肉骨骼的大致位置、名字,从今天起,我们要从人体四部分,分别来学习一下具体的结构。还记得人体四部分包含哪四部分吗? (二)新课讲授: 第二章 头部 2.1 头部比例 三庭五眼 三庭:发际线至眉线=眉线至鼻底线=鼻底线至下颌底线 五眼:从正面观察面部,两侧外耳孔至两眼外脚之长为两等分,两眼本身长为两等分,两眼间距离为一等分,共为五等分。 2.2 头骨结构 ▪ 头骨 头颅: 1.额骨(1块) ▪ 2.顶骨(2块) ▪ 3.枕骨(1块) ▪ 4.颞骨(2块) ▪ 5.蝶骨(2块) ▪ 颜面: ▪ 6.鼻骨(2块) ▪ 7.颧骨(2块) ▪ 8.上颌骨(2块) ▪ 9.下颌骨(1块) 额骨 额骨:近似长方形的不规则骨,构成人颜面上方的大面,额骨颞线使额骨正面与侧面呈现九十度角的显明转折,也是人颜面上半部正面与侧面两大面区分的界线。额骨上部有两个圆丘状突起称额结节。额结节女颅较为明显。 额骨的下边沿,分别为左右两个眶窝的眶上缘,眶上缘的内半段即眶内缘的上面有两快突起称眉弓,眉弓男骨较为明显,眉弓之间的三角形平面称眉间,眉弓愈突起,眉间愈明显。额结节与眉弓之间有明显的额沟,眶上缘的外端有明显的突起称颧突,整个眶上缘是前额的突面与眶窝的分界线。 顶骨: 顶骨也是不规则的长方形骨象复瓦一样构成头颅上面的圆顶。顶骨的突出点在靠后一点的顶结节,顶结节是头部上面与侧面以及侧面与后面的分界点。 颞骨: 头部两侧(耳的周围)有两蝶状的颞骨,颞骨上有一带形的骨支称颧突与颧骨的颞突共同构成颧弓。颧弓是面部侧面、颞面与颊面的分界线,乳突在颞骨的后下方为胸锁乳突肌的附着点。 颧骨: 在颜面中部左右两侧,为不规则的菱形骨,骨体中间有颧骨结节为颧肌的附着点,骨体的上下左右分为四支,上支构成眶外缘,内支构成眶下缘,外支与颞骨的颧突构成颧弓,下支很小,内外支呈九十度角转折构成面部与侧面的区分点。 下颌骨: 下颌骨在整个头骨中是唯一分离的骨骼,位于面部前下方,近似马蹄形,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枝,下颌体的牙床与上颌骨共同构成口部半圆形,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突起称为颏隆突,颏突起下面的两端称颏结节。男颅较为明显。下颌体与下颌枝的转折点称下颌角,下颌枝上端有前后两支,前支啄突后支为关节小头,颞骨关节需构成活的关节。 2.3 头骨的基本形体 头骨的起伏,形成形体上的变化,是表现造型特征的主要部位,尤其是隆起的骨点,更是造型的重要标志。 骨点和他们在结构体块中的作用: 1)额丘:位置:额骨正面、眉弓上方,靠近头顶的两个高点 结构意义:是额头的正面高点,从这两点向上逐渐向头顶过渡,男性这两点突出,女性额骨的重心可能高过这两点。 2)颞线:位置:眉弓外侧,颧骨上端,贯穿额部两侧。 结构意义:是额头与眼眶部正面、侧面的转折线。 3)眉弓:位置:眼眶上檐 结构意义:眉弓在额骨下方隆起,下面是深陷的眼眶,是额头和眼窝的交界结构,往往和眉毛重叠。 4)鼻骨高点:位置:两个鼻骨高点在鼻子中间偏上,下面是软骨组织。 结构意义:标志着鼻梁的高度、宽度,也能标志出鼻梁正面,侧面的转折点。 5)颧突:位置:颧骨的高点。 结构意义:是面部的正面、侧面以及侧面下部和上部的转折点,标志着面部正面的宽窄、颧骨的高矮。 6)下颏(ke)结节:正面下巴上的左右高点。 结构意义:是面部下巴上正面、侧面、底面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下巴的宽度。 7)下颌角:下颌骨后方下端角。 结构意义:标志着下颌骨的长短、宽窄和下巴的角度。 8)顶盖隆起:头顶中线上的高点。 结构意义:标志着头顶中线的位置和头颅的基本形。 9)顶侧隆起:在顶骨上,延颞线向后延伸。 结构意义:此隆起是头部侧面和顶侧面的转折线。 10)颞骨颧突:头部侧面的最高点。 2.4 头部的肌肉结构 头部的肌肉在造型上远没有头骨起的作用大,但对面部的表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了解他们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额肌:额骨正面、眉弓上方,向上提拉眼眶上皮肤与肌肉。 降眉间肌:眉心、鼻骨上部,向上拉动额头表皮肤向上。 皱眉肌:眼眶上檐,靠近眉心,向中心拉动眼眶皮肤向中心运动。 颞肌:颞骨两侧。 眼轮匝肌:眼缝周围,睁眼、闭眼和各种眼部运动。 鼻肌:鼻骨、鼻软骨上,皱鼻、提拉上唇。 颧肌:颧骨到嘴角,提拉上唇、嘴角。 上唇方肌:分内眦头、眼眶下头和颧骨头三股,呈放射状分布于鼻子左右的面部,起提拉上唇等作用。 口轮匝肌:口缝周围,张嘴,闭嘴和各种嘴的动作。 下唇方肌: 下方,到颏骨结节外侧,下拉下嘴唇、嘴角。 唇三角肌:嘴角到颏结节外部,下拉嘴角。 颏肌:下巴颏上边,下拉下唇。 咬肌:下颌角上至颧骨。咬紧牙齿。 颊肌:嘴角外,口轮匝肌和咬肌之间,将嘴角拉向左右两边。 面部肌肉生长方向 2.5 面部五官 面部五官包括眉、眼、口、鼻、耳。五官在人的面部表情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刻画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优劣。 一、眼 眼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心世界许多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的。 1. 组成: 眼眶:指眉弓、颧骨、鼻骨所围成的四边方形。 眼睑:俗称眼皮,上、下睑均有眉毛,中间为睑裂。 眼球:嵌入眶内,睁眼时巩膜被盖2/3,虹膜被睑盖1/3,虹膜中有瞳孔。 2. 结构: 巩膜:眼白部分。 虹膜:不同人中颜色不同。 瞳孔:虹膜的小孔,大小可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光线强,瞳孔缩小,减少进光量;光线若,瞳孔扩大,争取更多的进光量。此外,情绪高昂,兴奋时,瞳孔可放大。 角膜:虹膜外透明无色部分。 晶状体:位于虹膜后方。 玻璃体:在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肌肉:4条直肌,2条斜肌,牵引眼球上下左右转动。 3. 形体 半球状的眼部嵌入眶内,从外部观察可概括为九面半球体,眼球转动时会产生透视变化。 4. 眼的类型 二、眉 眉于眼眶上部,眉长轴与框长轴有交叉角度。眉有长短、浓淡、粗细之分。 1.生长方向 眉头处向上,至中间而转为水平,到眉梢变为向外向下。 2.类型 八字眉 峨眉 细眉:弧形眉,柳叶眉,修眉(长眉) 3.与眼的关系 眉与眼的表现在五官处理中常被练习在一起。 三、口 口唇呈半球状附着于牙齿的半圆柱体上,牙齿的半圆弧状直接影响口唇的弯曲形状。 1.形体结构 唇侧有鼻唇沟与面颊相接,唇的表面皮应很薄,有唇纹。女性及儿童多红润有光泽;老年人口唇干裂,唇纹明显而显褐色 2.特征 上唇稍稍盖下唇;口角稍稍内收。 3.口裂形:平直、下曲、上弯。 4.口型:长方形、菱形、三角形。 五、鼻 鼻位于面部,且该竖线条很突出扎眼,它的体感在面部形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浑圆的头部,有了这个突出的竖立体,使面部顿感生气,尤其在侧面,鼻子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头部的整体形象。近似三角形椎体的鼻子,上窄下宽。鼻翼是由肉质软骨组成的浑厚弧形隆凸体,下为鼻孔。 1.组成 鼻根:可以形成横纹。 鼻梁:骨质部分皮薄,可以形成斜竖纹。 鼻尖:肉质软骨部分上有汗腺。 鼻翼:可随肌肉收缩、扩张,随情绪而变化。 2.类型 A.鼻背平直形:正面看,底不露孔。多为古希腊纯种白人。 B.鼻背突起形(俗称鹰钩鼻子):鼻根凹陷,鼻背突起,鼻尖下坠,鼻孔回缩而小,略显长。多为俄罗斯及北欧高寒地区人。 C.鼻背凹陷形(俗称塌鼻梁):鼻尖大而上翘,鼻孔显露,鼻部显短。多为有色人种的鼻形。 D.鼻头突大形(俗称蒜头鼻)鼻尖浑圆且大,有明显突起界线,黄种人多为此种类型。 五、耳 耳位于头部两侧,长度与鼻相似,耳前缘线与下颌后缘线在一条直线上。 1.结构 耳除耳垂外,均为有弹性的软骨组成。 2.类型 正方形 长方形 扇形 扁圆形 2.6 面部表情 一、眉的活动与表情的关系 1. 眉处于常态时为安静、平和的表情。 2. 额肌收缩,眉上扬。 (1)眉轻度上扬表示注意、快乐。 (2)眉极度上扬表示奇怪、兴奋或愤怒。 3. 眼轮匝肌收缩,眉下降。 (1)眉无力下垂时表示软弱、丧气、士气低落、失败、气馁等表情。 (2)眉有力压低时,为坚强、庄严、省察等表情。 4. 皱眉肌收缩,眉心皱成“川”字眉为痛苦,忧愁等表情。 5. 眉压低而紧张为大怒、敌意。 6. 眉皱紧而略抬表示失望、嫉妒等。 二、眼部的活动与表情的关系 四、 口的活动与表情关系 小结 1. 对称性 头部除在做个别表情情况下,左右完全对称,因此,要牢固建立起中线的概念,是掌握头部结构的关键。中线是我们表现不同角度、不同运动、不同透视时对称关系的依据。 2. 建立头骨的体块概念 头骨不是简单的立方体或简单的圆球体,二是有着自己的结构转折规律。头颅部分,要抓住其上、下、左、右的转折线,像正面额丘的连线就是正面向顶面球形过渡的起点。颞(nie)线和顶侧隆起就是侧面与正面、顶面球形过渡的转折线。顶盖隆起是顶盖球形过渡的高点等。 颜面部分比眉弓略低,白种人颜面部分以鼻子为高点,向两侧倾斜,黄种人颜面部分较评,颧骨是正面、侧面的转折。 建立头骨的体块概念,就是要掌握这些转折规律。 3. 建立起分面的概念 分面的前提是准确找到结构转折点。 4. 寻找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特征人群的异同点先从对头骨结构形比较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