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2
2、编制依据 2
3、顶管穿越过程中风险评估与消减措施 2
4、施工方案及施工应达到的基本技术及安全条件 3
5、施工部署 4
6、安全与环境管理措施 6
1、工程概况
八屋—长春输气管道工程线路长约55km左右,设计年输气量9×108m3/a,设计压力8MPa,管径φ406.4mm,钢种等级为L415,三层PE防腐,省道1次,Ⅲ、Ⅳ级公路10次,设截断阀室2座,配套自控、通信、供电、给排水、消防、道路等系统工程。设长春末站1座,改扩建八屋站1座。穿越已建道路采用顶管穿越方式,套管采用DN1200×2000mm钢筋混凝土套管,主要工作量见下表:
公路顶管穿越工程量表
序号 | 起止桩号 | 穿越名称 | 穿越方式 | 套管长度 (m) | 穿越起止里程 | 穿越 长度 (m) | 穿越起点 | 穿越防腐 等级 |
1 | SGZ21~SGZ22 | 高家堡水泥路 | 顶管 | 24 | 10+507.87~10+594.26 | 86.39 | 10+538.7 | δ=7.1/加强级 |
2 | SGZ33AG~SGZ33AG-1 | 铁岭窑堡砂石路 | 顶管 | 20 | 24+488.39~24+529.46 | 41.07 | 24+505.09 | δ=7.1/加强级 |
3 | SGZ127~SGZ128 | 范家屯水泥路 | 顶管 | 22 | 34+367.76~34+486.37 | 118.61 | 34+414.62 | δ=7.1/加强级 |
4 | SGZ131~SGZ132 | 昌龙村水泥路 | 顶管 | 26 | 39+150.85~39+238.68 | 87.83 | 39+182.8 | δ=7.1/加强级 |
5 | SGZ140~SGZ141 | 大岭—长发屯水泥路 | 顶管 | 26 | 46+580.22~46+684.01 | 103.79 | 46+617.94 | δ=7.1/加强级 |
6 | SGZ142~SGZ143 | 永和村水泥路 | 顶管 | 22 | 47+805.55~47+856.83 | 51.28 | 47+819.27 | δ=7.1/加强级 |
7 | SGZ144~SGZ145 | 永和村水泥路 | 顶管 | 36 | 49+948.81~50+037.68 | 88.87 | 49+980.54 | δ=7.1/加强级 |
8 | SGZ148A~SGZ149A | 袁家屯水泥 | 顶管 | 12 | 53+582.8~53+667.35 | 84.55 | 53+627.75 | δ=7.1/加强级 |
2、编制依据
2.1《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69-2006)
2.2《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规范》 (GB50424-2007)
2.3《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2.4《八屋—长春输气管道工程公路穿越》 (DL1-0101PL03)
3、顶管穿越过程中风险评估与消减措施
序号 | 风险评估 | 消减措施 |
1 | 施工前没有制定完善的穿越措施或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 在施工前由技术员和HSE安全员共同制定完善的穿越措施,经报验合格后在施工前传达到每个人,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参建人员。 |
2 | 穿越施工中作业区周围无警示标志导致人或物坠入作业坑内。 | 在拟穿越道路两侧分别拉设警示带,将施工区域圈围。并设置警示标志告知路人。 |
3 | 穿越施工前,未检查设备性能是否良好电路是否绝缘可靠导致漏电伤人。 | 施工前,对所有的设备及电路等进行检验,确定该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无安全隐患。 |
4 | 穿越点两侧作业坑狭小,无安全空间上下斜通道导致土方坍塌伤人。 | 开挖操作坑及接收坑的土方堆放距坑边1m以上,操作坑内设紧急跑道一条。 |
5 | 顶管穿越对地质、地下障碍物不清楚导致路面坍塌或地下线缆断裂。 | 在施工前二周与路政有关人员联系,确定道路的土质及地下障碍物埋设情况,及时对施工方案做出调整。 |
6 | 进入施工区域人员劳保穿戴不整导致人身受到意外伤害。 | 所有参建人员穿戴劳保整齐,服从指挥。 |
7 | 套管封堵过程中涂抹沥青时温度过高导致人员烫伤。 | 套管封堵时操作人员戴橡胶手套,并戴口罩以防烟气熏人。 |
4.1施工技术方案
4.1.1放线定位:
严格按照业主交桩交底的要求,用经纬仪及电子测距仪将顶管的入、出土点及轴线的控制桩、高程控制桩引放到位,并做好保护。根据穿越点的现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必要的调查,放出管线穿越轴线,并定穿越管中心桩、作业带边线,确定操作坑开挖的位置,放出操作坑和接收坑的位置与尺寸,操作坑和接收坑底部尺寸见1.2主要工作量表。报业主及监理验收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4.1.2工作坑
顶管工作坑的位置应按下列条件选择
⑴ 工作坑的位置:根据现场情况,在开钻的一侧工作坑,工作坑的尺寸为10m×4m,深度为设计标高加-0.5m。
⑵ 可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对于后背的后座力达不到施工要求的地段,在后背处采用枕木作为支撑,支撑所需枕木1m3,厚度为200mm。
⑶ 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⑷ 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措施。
⑸ 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
⑹ 单向顶进时宜设在下游一侧。
4.1.3工作坑的支撑宜形成封闭式框架,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应加斜撑。
⑴ 矩形工作坑的底部宜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B = D1 + S
L = L1 + L2 + L3 + L4 + L5
式中 B—矩形工作坑的底部宽度(m);
D1—管道外径(m);
S—操作宽度(mm),可取2.4~3.2m;
L—矩形工作坑的底度(m);
L1—工具管长度(m)。当采用管道第一节管作为工具管时,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0.3m;钢管不宜小于0.6m;
L2—管节长度(m);
L3—运土工作间长度(m);
L4—千斤顶长度(m);
L5—后背墙的厚度(m)。
⑵ 工作坑深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H1 = h1 + h2 + h3
H2 = h1 + h3
式中H1—顶进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2—接受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1—地面至管道底部外缘的深度(m);
h2—管道外缘底部至导轨底面的高度(m);
h3—基础及其垫层的厚底。但不小于该处井室的基础及垫层厚度(m)。
⑶ 顶管完成后的工作坑应及时进行下步工序,经检验后及时回填。
4.1.4沉箱就位
使用吊车把预制好的沉箱放置到操作坑内,并进行四周加固。沉箱的中心轴线需与穿越管道的中心轴线一致。在穿越点沉箱处切割一个顶管圆洞,圆洞中心与套管中心线一致。
4.1.5 靠背浇筑
沉箱下沉到位后,使用模板浇筑混凝土靠背,采用50cm厚钢筋混凝土,钢筋纵、横筋均为φ12,间距为0.2m,混凝土标号为C30,靠背尺寸为:深×宽=3m×4m。混凝土浇筑时,要保证靠背的垂直度并进行随时测量,使靠背与管道中心轴线垂直。制作靠背时用木模支护,浇筑完成后,要进行养护,确保靠背的强度达到施工要求。
4.1.6铺设垫层
靠背完成后,先由人工对坑底地面进行人工夯实,然后在沉箱底板下层铺垫20cm厚的碎石,再浇筑30cm厚的C25混凝土,混凝土尺寸为:长×宽=5m×4m,并在浇筑底板时放置相应的预埋件。操作坑地坪浇筑完成后,要进行养护,确保强度达到要求。
4.1.7设备安装
4.1.7.1 导轨应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
2)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为:轴线位置:3mm;顶面高程:0~+3mm;两轨内距:±2mm。
3)安装后的导轨应牢固,确保在使用中不产生位移,并应经常检查。
4.1.7.2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
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
4.1.7.3油泵安装和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油泵宜设置在千斤顶附近,应顺直、转角少。
2)油泵应与千斤顶相匹配,并应有备用油泵;油泵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
3)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
4)顶进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5)千斤顶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4.1.7.4分块拼装式顶铁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铁应有足够的刚度。
2)顶铁宜采用铸钢整体浇铸或采用型钢焊接成型;当采用焊接成型时,焊缝不得高出表面,且不得脱焊。
3)顶铁的相邻面应互相垂直;同种规格的顶铁尺寸应相同;顶铁上应有锁定装置;顶铁单块放置时应能保持稳定。
4.1.7.5顶铁的安装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顶铁与导轨和顶铁之间的接触面不得有泥土、油污。
2)更换顶铁时,应先使用较长的顶铁;顶铁拼装后应锁定。
3)顶铁的允许联接长度应根据顶铁的截面尺寸确定。当采用截面为200mm×300mm顶铁时,单行顺向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1.5m;双行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2.5m,且应在中间加横向顶铁相联。
4)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抗压强度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
5)顶进时,工作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应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迹象。
4.1.7.6采用起重设备下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式作业前应试吊,吊离地面100mm左右时,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确认安全后方可起吊。
2)下管时操作坑内严禁站人,当管节距导轨小于500mm时,操作人员方可近前工作。
3)严禁超负荷吊装。
4.1.8砼套管顶进
1)砼套管顶顶管穿越示意图:
2)预顶力核算:实际计算及经验论证,每米套管顶力11×103吨,若采取注浆润滑,乘以润滑系数,实际每米顶力实际为1.1~5.5吨,经计算套管长度最长为米,计算出顶管最大应力为4.4-22MPa。而顶管采用的油泵型号为BZ50MPa-15, 液压压力为50MPa ×2台=100MPa,远远大于实际顶管用应力,满足顶管要求。
3)砼套管顶进:根据该穿越段为粘土或粉质粘土,宜采用挤压可控向顶管方式,管道顶进的过程包括挖土、顶进、测量、纠偏和注浆润滑等工序。顶管作业时,第一节管子顶进方向的准确性是关键,应认真加以控制、仔细检查和测量,轴线偏差不应超过顶进长度的1.5‰。
a 顶进:顶管作业一旦开始,将连续进行,施工人员采用两班制,所有机械设备日夜运转,发电机一台发电,一台备用,单斗、顶管装置不能停止作业。顶进时,连续作业施工,并防止机头转动。当遇到如下情况时,暂停顶进并及时处理:
① 后背墙变形严重;
② 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③ 油泵、油路发生且校正无效;
④ 接缝中漏泥浆。
a 掏土:每顶进一米,就需采用人工掏土、用小车进行外运。为减少人工掏土的安全隐患,确保顶管安全,在套管前端安装一节钢管做导向管,导向管长1.5m,在导向管后端还装有止水闸板,掏土时只允许掏到导向管后端与工作砼管接头点,保持导向管内存有一定的土以防漏水。
b 当顶进设备及配套系统设备就位后,进行管线的试顶。试顶时起动要慢,加压要均匀,使工具管缓慢地进入土层,然后检查液压系统的运转情况,检查工具管的行进情况及自身的变化情况,在液压系统运转正常、行进正常的情况下,再开始正常的掘进顶进工作。
c 测量:机头刚入土时,由于机头两侧超挖掌握不均易产生左右偏差,管底高程掌握不准易产生上下偏差,因此每顶进30cm测量一次,进入正常顶进作业后,每顶进100cm测量一次,每次测量都以测量管子的前端位置为准。
d 纠偏: 顶进过程中,顶进每一节套管要检查两次轴线和高程的偏差情况,发现有偏差时要及时进行纠偏。产生偏差用纠偏油缸小角度逐渐纠偏,纠偏时要小行程逐步纠偏,不能出现大起大落,从而形成蛇形前进的现象。顶进过程中,要保证管内的照明和空气流通,并及时检查土层的变化情况,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
e 注浆润滑:为减少顶管阻力,加入注浆工作系统。将注浆系统与顶管机头安全装置导向活节上方和两侧的4分丝头连接,在套管顶进时不断向机头四周注浆润滑,以减少顶进的阻力,阻力将来减少50~90%。进行注浆减阻时,注浆压力为0.1-0.5MPa,注浆流量、压力等施工参数,按减阻及控制地面变形的反馈资料调整。
f 管口处理:顶管的接口型式为F型接口,该接口型式密封性较好,每节管子顺接对口时用橇架、吊车或汽车吊车将管子安装就位,平接时将密封胶圈平展地放在管口之间,切勿打卷。顶管进程完成后,采用人工进入套管内用风镐破碎的方法开凿孔洞,同时清渣、修边,使洞的内壁尤其是底部尽量平整,然后将破碎的土方及时运出。如果套管较长,则施工人员进入时应向套管内采取强制通风措施。
4.1.9套管接续
每顶进一节套管后,在已顶进的套管后再接上一节套管。为保证套管接续的平直度,管节稳定后,在套管内侧两管节接口处按设计要求做好密封,在管内用钢胀圈将两节管接口支撑牢固,使接口处于刚性连接状态,从而避免在顶进中受力产生错口,保证顶进过程中高程和方向的准确性。
4.1.10套管安装测量
套管安装完毕后,用测量仪器对套管进行测量,包括入土、出土点标高,与图纸误差、顶进轴线偏差、套管及光缆管长度等,并检查防腐层损坏情况。套管顶进允许误差:30-40mm,顶进长度内上下误差不大于150mm,水平方向为顶进管长度的2%。
4.1.11设备拆除、引沟开挖
1)顶管工作全部完成后将操作坑内的设备、机具拆除,清理作业坑,为下道工序做好准备。
2)拆除顶管靠背墙,并把碎料外运。将沉箱拆除,并吊装至预备的位置。
3)开挖穿越用引沟,引沟深度需与操作坑相同,并且中心线需与操作坑的中心线一致,并清理干净。
4.1.12主管道预制
1)穿越管线焊接采用沟上焊接。
2)管段组对、焊接的技术要求与一般地段相同。
3)在管沟内预制好的管段就地进行100%超声波探伤和100%X射线探伤。
4)防腐补口完成后,需用电火花检漏仪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主管穿越。
4.1.13主管道穿越、套管封堵
1)试压合格后,在沟上安装塑料滑块及用于将主管道穿进套管的钢支撑架。
2)管道内使用塑料滑块RGV50,每隔1.5m安装一套,要求支架牢固,不得松动,滑块与端部距离为1m,滑块与管壁之间加一层厚4mm的绝缘橡胶板做保护。
3)钢支撑架安装在管段的首端。
4)管道滑轮钢支撑架制作见下图。安装钢支撑架是为减少主管上塑料滑块与砼管之间的摩擦,保护塑料滑块不被损坏,降低穿进阻力。
5)安装方法:在预制好的管段首端安装管道钢支撑架。在安装过程中,为了防止钢支撑架在安装过程中损伤管道防腐层。在其间加一层δ=5mm、宽为300mm的胶皮,管道钢支撑架上的螺栓一定要上紧,以防在穿越过程中松动。
6)穿越管段完成焊接后必须经探伤、试压、补口、检漏工作合格后方可进行穿越。
7)用推土机和吊车配合,按设计要求进行主管线穿越。
8)采用两台吊车同时配合,先利用吊车把管段上装钢支架的一端搁置到水泥套管内,用机械的方法进行穿越,一台吊车停置在穿越管沟(引沟)边,另一台吊车在靠后的位置,然后发动D80推土机进行牵引。具体的穿越示意图见下图。
9)穿越完成后,套管要及时按要求进行封堵。穿越主管后,拆除不需要的材料及机具,按设计要求做好阴保、光缆等其它相关工作。
4.1.14管沟回填
1)混凝土套管安装完毕后经测量、检查合格并经监理确认后应立即进行回填,回填时应分层夯实,防止沉陷及水土流失。
2)穿越工程完毕后及时回填,靠近道路一侧的回填土应夯实。
3)清理施工现场的剩余材料、废料等杂物,设备撤离,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将穿越施工中留下的废钢铁、防腐材料、污水、油迹及其它废弃物等全部清除。
4.2施工单位应达到的基本技术及安全条件
4.2.1基本技术条件
4.2.1.1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认真执行施工规范。
4.2.1.2积极接受现场监理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2.1.3凡隐蔽工程部分,每一道工序结束下道工序开始施工之前,都须经现场监理检查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作业。
4.2.1.4对职工进行教育,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4.2.1.5制定质量奖惩制度,提高职工积极性。
4.2.1.6认真贯彻三检制度,实行班组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的检查制度,并做好各项检查施工记录。
4.2.2基本安全条件
4.2.2.1施工前对所有参加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讲话。
4.2.2.2穿越施工前首先应从甲方单位取得有关部门施工许可手续,同时作好施工协调工作。
4.2.2.3操作工人需配穿安全工作防护用品。
4.2.2.4顶管作业前应查明顶管位置地面及地下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设置隔离警戒桩圈出施工工作区,并设置警示标识。
4.2.2.5顶管后座应牢固坚实,作业坑要符合土石方施工的要求,必要时进行支护。
4.2.2.6顶管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站在顶铁的两侧。
4.2.2.7向坑内吊放工具、管道时,捆绑处要加木垫防滑,管中要加保险钢丝绳,并缓慢的将管子放到轨道上。
4.2.2.8工具管中的纠偏千斤顶应接地良好,电动高压油泵的操作人员应穿戴绝缘防护用品。
4.2.2.9加强机械设备维护、检查、保养。机电设备由专人操作,认真遵守用电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超负荷作业。
4.2.2.10施工期间配置两辆指挥车。一切事务处理听从现场指挥安排,不得随意擅自离开施工现场以备应急处理。
5、施工部署
5.1为了确保能优质、高效、安全、按期完成本次施工任务,成立起重作业工程施工领导小组,项目组织机构设置如下:
总负责人(项目经理):宋庆杰
施工现场负责人(生产副经理):张玉明
技术负责人(项目总工):程 杰
HSE安全员:贺 华
质检员:肖建军
5.2职责、任务划分及相互关系
5.2.1项目经理
5.2.1.1全面负责工程实施,对工程质量、进度、HSE及管理负全责。
5.2.1.2组织制定项目经济责任制及其它制度,并确保其实施。
5.2.1.3组织调动各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解决施工中的重大问题。
5.2.1.4组织协调和业主、监理、地方及其它施工单位的关系。
5.2.2生产副经理
5.2.2.1负责施工组织与现场管理。
5.2.2.2参与协调和业主、监理、地方及其它施工单位的关系。
5.2.2.3参与组织各项施工准备工作,负责生产各环节的衔接、推进工作。
5.2.2.4督促现场相关配合工作完成情况,解决对外关系与内部生产交叉问题。
5.2.2.5负责各项工作进度的控制。
5.2.3总工程师
5.2.3.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措施。组织技术交底。
5.2.3.2检查、监督施工单位质量保证措施执行情况。
5.2.3.3办理设计变更,处理现场质量和技术问题。
5.2.3.4负责项目的质量管理,对质量问题的解决进行决策。
5.2.3.5组织质检员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
5.2.4 HSE安全员
5.2.4.1贯彻、传达国家、业主、监理部有关HSE方针、、规定和公司文件精神,协助领导组织推动HSE工作。
5.2.4.2负责项目部HSE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的协调与监控。
5.2.4.3编制HSE作业指导书、HSE检查考核办法、HSE奖惩规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5.2.4.4监督机组HSE文件的执行情况,并协调机组HSE工作。
5.2.4.5按公司的方针和目标进行质量和HSE管理,编制项目HSE计划书。
5.2.4.6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HSE培训,参与组织技术质量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各机组召开进度控制和HSE会议,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有关HSE方面的问题。
5.2.4.7检查、监督所属各基层生产进度及HSE保证措施执行情况。
5.2.4.8参与组织HSE检查,组织对有关事故的分析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5.2.4.9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定期上报,并负责对HSE控制全程管理。
5.2.4.10负责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5.2.5质检员
5.2.5.1执行国家颁发的安装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行使质量监督检查权和处罚权。
5.2.5.2负责分项工程各工序、隐蔽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的图像资料记录。
5.2.5.3对不合格项及时向项目总工和上级质量管理部门汇报,监督各专业工程师制定纠正措施,并协助进行质量损失的评估。
5.2.6各机组施工负责人:
5.2.6.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规定搞好安全防范措施,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做到讲效益必须讲安全,抓生产首先必须抓安全。
5.2.6.2向各班组下达施工任务书及材料限额领料单。
5.2.6.3督促施工材料、设备按时进场,并处于合格状态,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5.2.6.4参加工程竣工交验,负责工程完好保护。
5.2.6.5合理调配生产要素,严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6、安全与环境管理措施
6.1为最大限度减小伤害事故发生,力争为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成立HSE领导小组。
组 长:宋庆杰
成 员:张玉明 程 杰 周 军 肖建军 崔振伟
6.2开工前,由项目领导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讲解施工现场环境情况及对安全工作的特殊要求,学习有关部门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及本项目的安全保证措施。
6.3道路施工必须设置防护栏、警示牌以及明显隔离标志,并且尽量不要影响道路正常通车。
6.4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工种安全规定及交通安全法规。
6.5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劳保防护用品。
6.6根据施工作业现场情况,作业坑按现场土质情况放坡。沟下作业时要有专人监护。
6.7吊车要停在距操作坑边缘4米以外的位置,防止其对作业坑塌方产生影响。
6.8起重作业前应对起重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作业时统一指挥。
6.9吊装时吊升应平稳,避免震动和摆动。在吊件未固定前,解除吊套或脱钩。
6.10在起重作业回转半径范围内,严禁非作业人员通行、滞留。
6.11氧气、乙炔瓶间距应保持在5米以上,在施工场地的下风口。
6.12爆破材料的管理,严格按管理制度取用。
6.13石方爆破作业要由专业爆破工负责,并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
6.14生活和施工垃圾要拉运到指定地点堆放,不能随意向河内丢弃。
6.15夜间应有安全照明措施,安全警示明显。
6.16出现突发事件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6.17现场发现伤员应首先对伤员进行抢救,同时通知项目部和就近医院采取应急措施。
6.18抢救小组人员坚决服从指挥,尽最大能力及时、迅速抢救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