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学生用书P147)
板块一 课内复习
(一)指出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
1.匪女之为美( )
2.俟我于城隅( )
3.秋以为期( )
4.恐年岁之不吾与( )
5.肇锡余以嘉名( )
6.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
7.为仲卿母所遣( )
8.但闻悲鸟号古木( )
9.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10.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1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1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
13.秦人不暇自哀( )
14.戍卒叫,函谷举( )
15.击空明兮溯流光( )
1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17.而又何羡乎( )
18.客有吹洞箫者( )
19.语未毕,余泣( )
20.令人长号不自禁( )
21.其制稍异于前( )
2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23.所以敢先汝而死( )
2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25.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
26.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
27.而控于地而已矣( )
28.之二虫又何知( )
29.而彼且奚适也?( )
30.彼且恶乎待哉!( )
3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3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33.是社稷之臣也( )
34.无乃尔是过与( )
3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
36.何以伐为( )
37.非我也,岁也( )
38.未之有也( )
39.树之以桑( )
40.可以无饥矣( )
4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42.以为轮( )
4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4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4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4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47.陈利兵而谁何( )
48.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49.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5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5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52.不拘于时( )
5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5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5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57.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
58.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59.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60.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
答案:1.判断句(否定) 2.介词短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句 4.宾语前置 5.介词短语后置句 6.判断句 7.被动句 8.省略句,“号”后省“于” 9.宾语前置句 10.倒装句 11.判断句 12.省略句“卧”后省略“于” 13.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自”前置 14.被动句,举,被攻占 15.省略句,省略主语“桨”和“船” 16.宾语前置句 17.宾语前置句 18.定语后置句 19.省略句,“语”前省略定语“其” 20.宾语前置句 21.介词短语后置句 22.主谓倒装句 23.固定结构,所以,……的原因 24.固定结构,与使……无宁……,与其……不如…… 25.固定结构,奈……何,对……怎么办;怎么办 26.固定结构,无所,没有……的 27.介词短语后置句 28.宾语前置句 29.宾语前置句 30.宾语前置句 31.固定结构,奚以……为,表反问 32.固定结构,不亦……乎,表委婉反问 33.判断句 34.宾语前置句,固定结构,无乃……与,表推测 35.被动句 36.固定结构,何……为 37.判断句 38.宾语前置句 39.介词短语后置句 40.省略句,“以”后省宾语“之” 41.判断句 42.省略句,省介词宾语“之” 43.定语后置句 44.判断句 45.被动句 46.被动句 47.宾语前置句 48.介词短语后置句 49.介词短语后置句 50.判断句 51.判断句 52.被动句 53.宾语前置句 54.介宾短语后置句 55.省略句,省主语“士大夫之族” 56.省略句,省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固定结构,其……欤,表反问 57.主谓倒装句 58.固定结构,岂……乎,表反问 59.判断句,判断兼提示原因 60.判断句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夙兴夜寐( )
2.士贰其行( )
3.三岁食贫( )
4.名余曰正则兮( )
5.字余曰灵均( )
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
7.孔雀东南飞( )
8.足以荣汝身( )
9.逆以煎我怀( )
10.夏雨雪,天地合( )
11.艰难苦恨繁霜鬓( )
12.六王毕,四海一( )
13.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
1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15.可怜焦土( )
16.朝歌夜弦( )
17.楚人一炬( )
1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20.不知东方之既白( )
21.顺流而东也( )
22.下江陵( )
23.侣鱼虾而友麋鹿( )
2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25.击空明兮溯流光( )
26.乳二世( )
27.垣墙周庭( )
28.汝幸而偶我( )
29.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
30.卒不忍独善其身( )
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32.水击三千里( )
33.既来之,则安之( )
34.然而不王者( )
35.谨庠序之教( )
36.却匈奴七百余里( )
37.约从离衡( )
38.外连横而斗诸侯( )
3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40.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41.以愚黔首( )
42.君反以罪臣( )
43.君人者( )
44.则思江海,下百川( )
45.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46.人君当神器之重( )
47.不念居安思危( )
48.纵情以傲物( )
49.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
50.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51.何必劳神苦思( )
52.亏无为之大道哉( )
5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54.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
5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56.道芷阳间行( )
57.沛公军霸上( )
58.沛公欲王关中( )
5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6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答案:1.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2.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 3.贫: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4.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5.字:名词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6.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德 7.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8.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9.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煎熬 10.雨:名词作动词,降落,降下 11.艰难:形容词作名词,时世和身世艰难;繁:形容词作动词,增多 12.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13.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出现彩虹 14.鼎、玉、金、珠:名词作动词,把鼎、玉、金、珠看作 15.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 16.名词作状语,朝、夜:在早晨、在晚上;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奏 17.炬:名词作动词,放火、焚烧 18.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储藏收集的金玉珠宝等 19.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20.白:形容词作动词,发白、天亮 21.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迸发 22.下:名词作动词,攻占 23.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4.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5.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26.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27.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 28.偶:名词作动词,嫁 29.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毕 30.善:形容词作动词,完好、完善 31.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疼爱 32.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33.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34.王:为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百姓归顺 35.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36.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37.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38.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39.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0.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41.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42.罪:名词作动词,治罪 43.君:名词作动词,作君王、统治 44.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45.刑:名词作动词,施刑 46.重: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权力 47.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平安、危难的时候 48.傲:形容词作动词,傲视 49.崇:形容词作动词,高 50.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51.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苦痛 52.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害 53.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54.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55.夜:名词用作状语,连夜、在夜间 56.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 57.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58.王:名词作动词,称霸,称王 59.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60.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板块二 基础过关
(一)文言句式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此小大之辩也
C.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环滁皆山也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判断句。是:指示代词,这,这些,不表判断。A、B项分别用“……者,……也”“……也”表判断;D项用“皆”表判断,意思是“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非”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③非我也,兵也
④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表否定的判断句。非:①与“是”(正确)相对应,作“错误”讲。②反对,责怪。③④表否定,作“不是”讲。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判断句。四句中都含有“者”“也”,但含义不同。A.者:助词,表停顿。也:表陈述语气。B.者:作“……的人”讲,“坚明约束者”即“坚守契约的人”。也:表陈述语气。C.者:作“……的人”讲。也:表陈述语气。A、B、C三项说明,含有“者”“也”的句子不一定表判断。D.者:作“……的人”讲。也:表判断。必:一定,必然,表强调。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被动句标志的一项是( )
A.而君幸于赵王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C.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D.遂见用于小邑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被动句。被:动词,受,遭受。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A.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C.为:介词,表被动。“以”“为”连用,但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以……为”。这里的“以”是介词,作“让”讲。以心为形役,让内心被形体役使。D.“见……于……”表被动。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被动句。困,形容词,艰难,窘迫,这里不能解释为“围困”,不是被动句。A.无标志被动句。“亡”通“无”。夷灭:消灭,这里指全家杀尽。这句话是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B.“为……所”表被动。C.不拘于时,不被时俗。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而刘夙婴疾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被动句。于:介词,表对象,不译。句子主语“赵国”是“得罪”的施动者,宾语“大王”是“得罪”的承受者,因此,这句不是被动句。A、B、D项都是被动句。A.省略主语,即“(张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举,推举。辟,召。“举”和“辟”的施动者都是官府,句子主语“张衡”是动作的承受者,因此,这是无标志被动句。B.为:介词,表被动。D.婴:绕。句子主语“刘氏”是动作“婴”的承受者。判别被动句,可以依据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如果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答案:C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甚矣,汝之不惠
C.贤哉,回也 D.渺渺兮予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主语后置句式。嗟乎:叹词,放在句首,表示惋惜。B、C、D三项都是主语后置句式。B.“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C.“贤哉,回也”即“(颜)回贤”。D.“渺渺兮予怀”即“予怀渺渺”。
答案:A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 B.奚惆怅而独悲
C.之二虫又何知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句式。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A.奚适:即“到哪里”。适,动词,到、往;奚,疑问代词,哪里,作“适”的前置宾语。C.何知:即“知道什么”。知,动词,知道,了解;何,疑问代词,什么,作“知”的前置宾语。D.何之:即“到哪里”。之,动词,到;何,疑问代词,哪里,作“之”的前置宾语。B.不是宾语前置句式。“惆怅”是形容词。“奚”不是“惆怅”的宾语,在句中作“为什么”讲。
答案:B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 D.莫之夭阏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的两种特殊形式。①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便成了宾语前置的标志,如A项,“之”是宾语“何厌”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但C项不是特殊句式,“之”放在主谓结构“已往不谏”中,取消其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②否定句中,“之”作宾语的代词,一般提到动词的前面,如B、D项:“未之有”即“未有之”;“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没有什么阻碍它。
答案:C
10.下列各句中,不含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惟兄嫂是依
C.复驾言兮焉求
D.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宾语前置句式。A.何以:即“以何”,用什么。何,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B.“惟(唯)……是……”是宾语前置句式,“惟兄嫂是依”即“依兄嫂”。成语中还保留有这种结构,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C.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答案:D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译:在宫殿上侍奉的众大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的爪牙不锋利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定语后置句式。题中加点部分都含有定语后置句式。A、B、D三项中的“者”是标志词,C项中的“之”是标志词。“蚓无爪牙之利”应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应翻译为“强健的筋骨”。
答案:C
12.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农人告余以春及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句式。以:连词,表目的。按现代汉语用法,A、B、D三项语序为:A.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B.后之览者,亦将于斯文有感;D.农人以春及告余(农民把春天到来这件事告诉我)。
答案:C
13.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A.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句式。于:表处所,可译为“到”。按现代汉语用法,B、C、D三项语序为:B.而于水寒。C.其闻道也固乎吾先。D.以孝悌之义申之。
答案:A
1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B.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去来(于)江口守空船
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
D.寓形(于)字内复几时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成分省略。依语境可知,“守空船”的是琵琶女。即:(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
答案:B
15.仿照上题,用括号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蟹六跪而二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余)击破沛公军!”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③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⑤蟹(有)六跪而(有)二螯。(本题重点考查成分省略。)
(二)词类活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B.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愁:发愁。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愁:使……发愁。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归:使……回去。A、C、D三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A.亡:①灭亡。②失去。C.却:①使……退却。②后退、退却。D.负:①使……负担,使……承担。②承担。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堕:落、掉。
B.泣孤舟之嫠妇 泣:哭泣。
C.使使以闻大王 闻:报告。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受损。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使动用法。句中加点词后面的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该动词活用作使动。闻:使……知道,解释为“报告”正确。A.堕:使……堕。指苏武的哥哥推搡驸马,使驸马落入河中淹死。B.泣:使……泣。D.阙:使……减少。
答案: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至殿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D.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善:好好地。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意动用法。怪:以……为怪,认为……奇怪。秦王的大臣认为秦武阳的神态有些奇怪,产生警觉,从而引出荆轲为之遮掩的说辞。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本题重点辨析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愚:使……愚昧。A.鄙: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越国以鄙远”的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边邑。B.迟:以……为迟。C.友:以……为友。
答案:D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壮:以……为壮。
B.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奇:以……为奇。
C.襟三江而带五湖 带:以……为带。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以……为善。
解析:本题重点辨析意动用法。善:擅长,“善”不是意动用法。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目:名词用作动词,指用眼色表态示意。A.树:①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②名词,树木。B.棹:①桨,这里用作动词,划桨。②名词,桨。D.道:①名词用作动词,取道。②名词,道路。
答案:C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目:观赏。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C.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D.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用法。目:名词,目光、眼力。B、C、D都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解释正确。
答案:A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B.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天下云集响应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日:太阳,没有活用。日薄西崇山峻岭,指太阳快要接近西山,比喻生命即将走到尽头。A.间:小路,句中作状语,表示“至”的状态,从小路。B.箕畚:句中作状语,表示“运”的方式、工具,用箕畚。C.响:回声,句中作状语,表示“应”的状态,像回声那样。
答案:D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美好、美丽。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急:危急的情况。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艰险遥远。
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有德行,有才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用作名词。A、C、D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A.美:俊杰。C.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D.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答案:B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对……友善。
B.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靡:后退,倒退。
C.固前圣之所厚 厚:老实、厚道。
D.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厚:推重。D项为意动,其他为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答案:C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彼童子之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解析:A.名词;老师。B.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C.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D
13.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后乃今将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师:动词,从师学习。 ②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 ③事:动词,侍奉。 ④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本题重点考查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用法。)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①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吴会于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王必欲急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刃:名词用作动词,杀。 ②目:名词用作动词,眺望。(“目”与“望”相应。) ③急: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急,逼迫。 ④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志,记录,记载。志怪,记录怪异的事物(情)。)(本题综合考查词类活用。)
板块三 综合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 B.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C.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 D.触草木,尽死
解析:ABC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D
2.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
A.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C.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解析:ABD均为代词。
答案:C
【参考译文】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曾为绍兴年间(1131~1162)的诏书做跋说:“假使这些诏书在绍兴之前出现,就没事奉仇敌之大耻;假使这些诏书在隆兴之后行,就会成就盖世奇功。如今这些诏书与仇敌共存,可悲啊!”人们佩服他的敏锐深切。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人多经商,故而不利农业,再加上兼并之患,就有不均了。”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殓,辛弃疾感叹:“身为列卿而如此贫困,真是廉洁之士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鼠
万历①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②。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③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④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啐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⑤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⑥,用此智耳。噫!匹夫⑦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 ①万历:明朝神宗年号。②奔之:向猫扑过去。③硕(shuò)腹:鼓起肚子。硕,大。④掬(jū):抓住。⑤惰:懈怠。这儿指无力。⑥彼出则归,彼归则复:对手出击便退让,对手退却又出击。⑦匹夫:古称平民中的男子。或指平常人。
3.下列各句中与“辄被啖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此余之所得也
C.刘备天下枭雄 D.青,取之于蓝
解析:例句为被动句,BC为判断句,D为陈述句。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与“大与猫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不然,籍何以至此
解析:例句为介宾后置,A为判断句,C为被动句,D介词宾语前置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与“蹲地上少休”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垣墙周庭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解析:A为宾语前置,BCD省略句。
答案:A
【参考译文】
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跟猫差不多,危害很严重。到民间四处寻找好猫来捕杀克制它,猫一来就被老鼠吃了。
正好有外国进贡来狮子猫,它的毛白如雪。抱了它丢进有老鼠的房子,关上房门,躲在旁边悄悄看它。猫蹲了很久,老鼠犹豫不决地从洞中出来,看着猫,怒冲冲地朝它奔去。猫躲避跳到几上,老鼠也爬到几上,猫就跳下。如此反反复复,不只百次。众人都认为猫胆怯,认为这猫是没用的猫。不久老鼠蹦跳得渐渐迟缓了,硕大的腹部好像在喘息,蹲在地上稍做休息。猫马上迅速扑下来,用爪子抓住老鼠头顶的毛,嘴巴咬它的头颈,翻转争斗相持,猫发出呜呜声,老鼠发出啾啾声。打开门急忙观看,老鼠的头已经嚼碎啦。
这才知道猫的闪避,不是害怕,是等老鼠疲惫。它来我去,它去我来,用这样的办法很聪明啊。哈!匹夫拿着剑,和老鼠有什么不同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尚志斋说
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原文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改变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离: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离”应解释为“隔阂”。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连词,“因为”。B项,均为连词,“就”。C项,前者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才”;后者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D项,均为介词,“跟着”,“向”。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B.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D.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D项,句中的“也”表示停顿,无实义。
答案: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题的关键点为“既”、“所以”等。第(2)题的关键点为“苟”、“况”等。
答案:(1)已经有了固定的目标,就要寻求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了,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
(2)如果不立志,即使是很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是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
【参考译文】
(你们)曾经看过射箭吗?箭靶的中心,是射箭人的志向。于是这样要挑选好你们的弓,修直你们的箭,蓄养你们的精气,积攒你们的力量,站正你们的身体,遵守你们的射箭方法并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圆,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设法射中靶心罢了。(如果)不设置靶心,就没有专一的志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们)会把箭射向哪里呢?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漫不经心地射出箭去,开始时就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箭靶的人,那君子(和)他们断绝(关系),不和(他们)成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们也就能够凭借(这个道理)稍微警惕一下了吧?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人贤人(那样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把圣人贤人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就好比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志向)没有确定目标,就(像)在茫茫海洋里漂浮不知要到达哪里(一样)。(这样的人)(大概)很多都会沦为荒诞无知的人!这是设立志向的首要因素。
已经有了固定的目标,就要寻求能够达到目的的方法了,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拜师、交友、读书、研究事理,都是达到目的的途径。于是这样平时居家没有事情的时候,(对于)这个志向从来没有懈怠过;待人接物的时候,(对于)这个志向从来没有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从不丧失;(身处)患境(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从不妥协;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肯罢休。这才是立下志向始终不变的做法。
因此如果立下志向,即使(志向)是做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情终究会成功。”又说过:“立志不变,就可以聚精会神。”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是很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是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着天生(就)知道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谈到志,更何况我们这些愚昧至极的人呢?
如今大司寇的上客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严格但没隔阂。(黄先生)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也跟着我学习。黄济也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他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来送给他。后来(他)暂时回到他的家乡,又来(我这里请我就书斋名)写一篇说。(我)挥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认为黄济也的要求麻烦。黄济也,还要想想(怎么)设立志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