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6次月考(历史)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1:00:56
文档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6次月考(历史)含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命题人:黄雅芩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2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24.答案: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材料大意是:周人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宗法制,与之相适应
推荐度:
导读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命题人:黄雅芩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2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24.答案: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材料大意是:周人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宗法制,与之相适应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

历  史

命题人:黄雅芩      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2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24.答案: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材料大意是:周人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宗法制,与之相适应又建立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25.西汉中晚期流行谶纬之风,“谶”即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很多儒生对此趋之若鹜。《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执政时,曾经征召通“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等“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这些人中方术之士为数不少,他们大量制造图谶,“记说廷中”,将原先零星的谶语纬候,汇成篇籍。王莽这么做主要目的是

A.营造君命神授的文化氛围            B.压制思想规范儒生的行为方式

C.为自身受命代汉制造            D.重视学术抬高儒家经典的地位

25.答案:C。王莽以外戚身份篡汉建“新”,执政后借谶纬之学制造,来论证自身受命于天代汉的合理性,以巩固统治。

26.《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今澳门),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26.答案: A。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材料中的观点认为葡萄牙人在澳门与广东商人通商,容易发生“激变”,应该“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可见清朝延续了明末的对外封闭。

27.有学者分析,“清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遏制了农民阶级的反抗                B.导致清集权逐渐弱化

C.成为时军阀割据的诱因                D.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7.答案:A。晚清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办湘军、淮军,并实现了私有化,地方势力急剧膨胀,一方面冲击了清王朝的集权统治,并成为时期军阀利用私有割据的诱因,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A“有效遏制了”不符合史实。

28.16年,清朝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D.强化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8.答案: C。材料反映了甲午战后,为扩大税源,清放宽对民间设厂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9..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29.答案:B。审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评论家俞可平的话,他认为“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充分表明他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30.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30.答案:C。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律。根据材料中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体现了人民有权力的思想,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为资产阶级胜利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启蒙运动;材料中强调的是人格权力,不是经济纠纷的解决,故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31.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美国

D.第④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31.答案:C。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美国17年才摆脱殖民统治,不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故选C。

32.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中》写到:“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如果当初由君主来完成,可能有朝一日使我们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们进行的,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其主要阐述的是

  A. 民主和的矛盾                           B. 自由和的冲突

  C. 民主和自由的矛盾                           D. 和民主的冲突

32.答案:C。托克维尔对自由充满无限热爱,但他认为,民主并不意味着即能获得自由,有可能沦为“民主的”。

33.《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不符合该论述的是

A.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B.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C.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D.从量子理论到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

33.答案:C。本题考查对科学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解。自由落体定律是对亚里斯多德学说的否定,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完善;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是对量子理论的完善。而C不存在此种关系。

34.下表是美国于某段时间援助欧洲各国每人的美金金额,对此表格最合理的解释是

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奥地利
金额(美元)

29337277104
A.欧洲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经济残破,美国给予贷款援助

  B.美国援助欧洲各国是与社会主义势力的兴起与发展相关联

  C.此援助帮助西欧国家复兴,助长了德、意、日等轴心国的势力

D.美国经济援助西欧是希望完全以经济手段来解决战后问题

34.答案:B 。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有上表国家分析,涉及多个欧洲国家,二战后由于欧洲国家普遍被削弱,因此美国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计划,其真是目的是对欧洲实行控制。

35.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35.答案:D。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材料中峰会的大量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各国联系日益密切,需要各国合作,加强磋商的产物,故反映的实质是D项。

40.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元和六年(807年)二月曾下诏,令“常平、义仓粟二十四万石贷借百姓。诸道州府有乏少粮种处,亦委所在官长,用常平、义仓米借贷。”

唐宪宗元和七年(808年)二月曾下诏,令“京畿百姓宜赈给粟三十万石,内八万石以京府常平义仓粟充之,其余太仓支给。”

材料二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在农业华莱士的建议下,新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规定,由国会授权,应按照一定的供应条件和价格条件,向广大的农场主发放无追索权的农业贷款(即农作物抵押贷款),同时要求农场主(主要包括玉米、小麦、棉花生产者)服从下达的农作物生产计划,农业部把农场主每年按计划生产的粮食的多余部分以仓储的形式储存下来,这就是华莱士倡导建立的美国“常平仓”(the Ever Normal Granary)。当粮食丰收, 市场价格下跌时,农场主可以选择归还已经抵押的粮食,这样农场主就不亏本;当收获时,市场价格超过贷款时的价格,农民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粮食,获得一定的利润,然后归还贷款和利息。这也是我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在美国的继续发展。……由于实施了这项“常平仓”计划,在1939年欧洲大战爆发时,美国已经储存了4亿浦式耳的玉米和大约2亿浦式耳小麦的额外储备。       

——摘编自李超民《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对美国新政农业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设常平仓的原因。(6分)

原因:①封建经济发展,粮食产量增多,粮价下跌,危及农民利益;②粮食转运,浪费人力物力财力;③灾荒年间,粮食产量减少,需解决粮食供应问题;④重视农业生产。(任答三点给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说美国1938年《农业调整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在美国的继续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影响。(10分)

   继承:通过变相地收购多余粮食来调节粮食价格;丰收年节,不致出现“谷贱伤农”,歉收年景,存粮就可以发挥作用救荒,可防止“谷贵伤民”。(2分)

发展:将其与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相结合,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除了通过控制剩余粮食流通来控制价格,还通过下达的农作物生产计划,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控制,来调节价格;发放无追索权的农业贷款等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2分)

影响:促进了美国农业恢复,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通过立法完善农业管理制度,对美国以后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了对农业的干预,促进了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二战时物资短缺问题,为赢得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积极作用;对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有借鉴作用。(任答三点给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由此诞生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具有哪些功能?(3分)

    稳定粮价;赈济救灾;应对战争等重大事件。(3分)

41. (1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才女文化”的繁荣,这些女性靠文学创作和鉴赏批判来传承妇女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刻印女性书籍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和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这些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

——摘编自(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在当代的中国和西方,对20世纪以前中国的妇女形象,仍然保留在鲁迅等作家勾勒的关注点、价值和专有词汇中,出现悲惨的传统女性(祥林嫂为代表)这样一种“五四”形象,因为“传统”女性如果不是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压迫当中,那些后来所谓的“妇女运动”也就无从说起了。……只有当历史学家对“五四”文化遗产进行反思时,社会性别才能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效范畴。

——摘编自(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江南“才女文化”产生的背景。(6分)

   背景:①政治上,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③思想文化上:早期启蒙思想的出现,文化教育、出版印刷等事业蓬勃发展

(6分,任答三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评述“五四时期”的妇女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2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妇女问题研究者们认为,20世纪以前的中国妇女形象是悲惨的饱受压迫的,面对封建伦理的压制沉默屈从。我认为,这一认识既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有鲜明的进步意义。(2分)

“五四时期”的妇女观有明显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妇女虽然遭受封建压迫,但并不完全是悲惨形象。从明清之际江南“才女文化”的繁荣可见,妇女在男性支配的儒家体系中,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这和五四时期“受压迫的女性”形象大为不同。(4分)

“五四时期”的妇女观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抨击封建统治对妇女的压迫、强调妇女是紧密相连的。(4分)

总之,应辩证地分析“五四时期”的妇女观。既要看到它将传统女性一概以受害者形象所描述,未能全面地、历史地考察的局限性,又要认识到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当时起到反封建的巨大作用。(2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6分)

(1):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威胁沙皇统治;克里木战争失败;(2分)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2分)

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2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9分)

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4分)

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藩置县,加强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7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相比俄、中改革,日本比较彻底:(4分)但依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1分)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各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个共同目标是在于保护、发展和完全工人阶级。

——《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材料二  第一国际从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系统,它在欧美18个国家先后组成了支部……第二国际的活动与组织制度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强调国际联系与国际统一行动而不是非要形成一个指挥中心。

——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1)依据材料1指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新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会是怎样实现其“共同目标”的?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不同之处。

参:

(1)新特点:工人运动出现了国际联合的趋势。

实现: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在各国建立支部,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支持各国罢工并取得的结果;领导英国工人的选举改革运动,推动英国民主进程;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的斗争。

(2)不同点:前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后者由各国社会政党组成。前者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后者是欧美各国工人组织。前者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是各国工人的上级组织;后者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大会的决策仅提供指导和参考。前者是以暴力斗争为主要形式;后者是以合法的议会斗争为主要形式。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希望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他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参:

(1)“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区别: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上述两个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的?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

(2)这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参:

(1)评价:材料一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材料二认为甘地对“争取印度民族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差异:材料一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材料二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

(2)可能的原因:①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前者写于1983年,当时“”的“左倾”错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者完成于1994年,经历了思想运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已较为客观、公正。②作者的史观不同:前者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法,更关注甘地的阶级局限性;后者开始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思想,将甘地放在印度的文明演进史中加以考察,因而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③作者掌握与依据的史料不同:因为史料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差异。

文档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6次月考(历史)含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卷历史命题人:黄雅芩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2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24.答案:B。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材料大意是:周人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宗法制,与之相适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