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解析】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1:01:03
文档

【解析】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说明】选择题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作答,非选择题在答题纸相应区域作答。【试卷综析】一、总体评价这份高三语文试卷,分为两部分,必考部分160分,附加题40分。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本次试卷侧重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压缩语段,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
推荐度:
导读www.ks5u.com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说明】选择题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作答,非选择题在答题纸相应区域作答。【试卷综析】一、总体评价这份高三语文试卷,分为两部分,必考部分160分,附加题40分。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本次试卷侧重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压缩语段,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
www.ks5u.com

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选择题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作答,非选择题在答题纸相应区域作答。

【试卷综析】

一、总体评价

这份高三语文试卷,分为两部分,必考部分160分,附加题40分。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侧重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压缩语段,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大部分选自课本,难度不大。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病句与衔接、压缩语段的能力。 

7.作文: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一则寓言故事,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表达和发挥的空间。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题文】D01.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      ,画上者妙在      ,梦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    丘壑深邃  ②景象变幻  ③笔墨淋漓  ④位置自如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找出和上文对应的词语:“丘壑”对应“地 上”,“笔墨”对应“画上”,“变幻”对应“梦 中”,“位置”对应“胸中”。

【思路点拨】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①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④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⑤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⑥看成语与其它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成语在语言运用之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浯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

【题文】H02.下列诗句与“山当日午回峰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腻山春节气柔    B.海浸城根老树秋    C.乌啄风筝碎珠玉    D.草带泥痕过鹿群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山”与“草”相对,“当”与“带”相对,“日午”与“泥痕”相对,“回”与“过”相对,“峰影”与“鹿群”相对。

【思路点拨】运用对仗需要注意: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题文】I03.填入下列文字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3分)

    纪实文学,理应讲究纪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种的传记文学,        。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成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A.必须特别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B.也应注意文采,以求引人入胜

C.同样存在着一个“实”与“文”的结合与统一问题

D.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纪实文学,理应讲究纪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是这个句群的中心句,由此派生出“高度统一”和“先纪实性,后文学性”这两个控制点,ab两项一个只讲纪实性,一个只讲文学性,都忽视了二者“高度统一”, d项先讲文学性,后讲纪实性,顺序颠倒了,所以答案只能是c。

【思路点拨】解答这道题,要做到:1.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一个句子或句群、只有做到陈述对象一致,才能保证语意贯通。2.要做到前后照应。一个句子,要做到连贯,就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保持一致性,要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呼应。3.要注意特定的情景氛围。一般说来,说话或行文总有特定的语境,而特定语境中往往含有特定的氛围。它们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这些特定的氛围常常是连接和组合语句的重要因素。4.要注意结构相同的句式连贯题有时还涉及到词语或句子的结构问题,应引起注意。5.要注意事情的先后次序 。叙述一件事,总有一定的次序,哪些该先说,哪些应后说,是不能乱套的。如果乱了套,就破坏了分句间的逻辑联系,造成结构混乱,并影响句意的连贯。

【题文】F24.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地宫开启过程,不超过35个字。(6分)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要点一),(然后)清理盖板(要点二)并绘图 (要点三),(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要点四)。(6分)(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顺序正确1分,语言通顺1分)

解析:解题时,首先找出有关开启过程的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按题目要求进一步分析处理,最后组织答案。对于“开启过程”而言,主要有四个要点:①移开巨石,露出盖板;②清理盖板;③绘图;④撬开盖板,打开地宫。答案中这四个要点是不能少的,当然它们的顺序也不能变更。综合思考后答案便为: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或: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思路点拨】压缩语段的基本步骤:①审好题。弄清题目要求,看它要求我们怎样压缩,有哪些具体要求。②读好原材料。认真阅读原材料,把握原材料的中心。③分析好原材料。分析原材料的内容要点,看它说了哪些内容。④处理好信息。根据原材料的中心,分析原材料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应该保留的,哪些是次要的可以舍去的,哪些是应该合并或替换的。⑤组织好答案。根据题目的要求,对综合思考后的结果进行文字上的加工,使其语言规范,文气贯通。⑥誊抄好答案。将深思熟虑后的成熟的答案认真、规范地写在试卷上。

【题文】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除余姚长。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飱粥相继,士民感戴之。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余人。

后代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问。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余。

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万口,妻子尽识之。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余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            (节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六)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未到而仁奄至                  奄:讨伐

B.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            罢:疲劳

C.乘油船别袭中洲                  别:另外

D.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        恚:发怒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奄:突然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6.句式推断法: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推断词义。7.语境推断法:(“因文定义”法)语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这些语境来推断。8.代入推断法:仅适用于选择题。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外示虚弱,以诱致仁”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仁欲以兵袭取州上

B.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

C.以逸待劳

D.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A,用;B“所以”固定结构,……的原因;C,用。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2.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4分)

(2)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到任遇到疫病流行,粮食歉收而昂贵,朱桓分派属下好的官吏,用医药抚恤安慰。(4分)

(2)但是(朱桓)轻视财物看重德义,加上记忆力很强,和人见一面,数十年不忘。(4分)

解析:(1)关键词:“往”到任,“谷食”泛指粮食;“荒”歉收;1字1分;大意通顺1分。

(2)关键词:“轻”轻视,“贵”看重;“兼”一并;1字1分;大意通顺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8.面对曹仁大军来犯,朱桓如何分析己方优势鼓励将士?请简要概括。(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将帅智勇;士卒以逸待劳;占据城池地形之利。(每点1分,答三点得4分)

解析:答题区域在第二自然段,疏通大意后概括出来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③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④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参考译文】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孙权为将军,朱桓在他幕府中供职,被任命为余姚县。朱桓前往余姚上任正遇上当地瘟疫流行,粮食缺乏价钱昂贵。朱桓分派正直的官吏去各地慰问关心,赠予医药,粥饭供应不断,士人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他被升为荡寇校尉,带兵二千员,让他在吴郡、会稽两地招募。他收集散兵游勇,一年之间,得到一万余人。

朱桓后来接替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222),魏国派遣大司马曹仁率领步、骑兵数万进军濡须,曹仁打算用兵袭击攻取濡须口水洲上吴军营寨,却先放出消息,说要东往攻打羡溪。朱桓分出部分兵力赶赴羡溪,兵卒已出发,突然得到曹仁已进军至濡须仅离七十里的消息。朱桓赶紧派人去追回去羡溪的,未赶到曹仁大军已突然杀来。当时朱桓手下以及所率兵卒,在原地者只五千人,诸位将领心中悬悬,各人都很畏惧,朱桓向他们喻解形势,说:“凡遇两军交战对阵,胜负取决于将领,不在兵卒多少。各位听说曹仁用兵作战的才能,与我朱桓相比如何?兵法上所说的客军超过守军一倍的情况,是说双方都处在平原地带,无城池可以据守,又指双方的兵士勇怯状况相同的情况而已。如今敌人既非智勇之将,加之他的士卒都很胆怯,又千里徒步跋涉而来,人疲马惫,而我与各军共据守在高城,南面濒临大江,北面背靠山陵,以逸待劳,作为主人抵制敌人,这是百战百胜的优势。即使曹丕亲自前来,尚不值得忧虑,何况曹仁等人呢?”朱桓因而偃旗息鼓,外表上显示自己兵力薄弱,以此诱骗曹仁前来。曹仁果然派遣他的儿子曹泰攻打濡须城,另分派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而中洲是军中将领家属所在的地方。曹仁亲自率领万人留守橐皋,又作为曹泰等人的后盾。朱桓所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分队攻击常雕等,朱桓等人则亲自前迎抵御曹泰,烧毁曹营后敌军败退,于是斩杀常雕,生擒王双,押送武昌,在战斗中斩死和溺死的敌兵千余人。孙权嘉奖朱桓的功绩,封朱桓为嘉兴侯,升任为奋武将军,兼任彭城相。

朱桓性格喜爱护短,耻于落在人后,每次临阵对敌交战,受到节制约束不得自由,他就动辄发怒激愤。然而他轻财好义,且强记能力好,与人见过一面,几十年不会忘记,他的部下万多人,他们的妻小他都认识。他爱惜养护官兵,赡护他们的亲属,俸禄财货,都与他们共同分享。及至朱桓病重,全军忧伤悲戚。朱桓六十二岁时去世。军中官兵及亲属男女,无不痛号思念。他家无积余财产,孙权赐给食盐五千斛以接济丧事。

【题文】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题文】K0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至德二载(757)李白因参与李璘军事行动系浔阳狱,次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作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解析:诗歌开头句的作用往往为下文打下伏笔,奠定感情基础。解答本题,从两个方面去回答,一是从结构上,二是从内容上。

【思路点拨】一首诗作中,诗人往往通过对部分诗句的省略、倒装、意象罗列等手法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自己的情感。这些诗句便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应当仔细去玩味推敲。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解析:“予”给予,感情平淡; “吊”安慰,与原诗情感不符;“赠”这里有对屈原的赞美,同时也有对屈原冤情的控诉。

【思路点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诗歌的整体去看,或结合背景,或逐联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倾向。后根据分析逐条整理概括。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解析:①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②明确手法。③点明作用。

【思路点拨】①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②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③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④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诗词鉴赏】

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 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

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题文】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题文】L0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苏轼《赤壁赋》)

(6)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7)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8)独学而无友,              。(《礼记•学记》)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而御六气之辩(2)乘骐骥以驰骋兮(3)枯松倒挂倚绝壁(4)只是当时已惘然(5)侣鱼虾而友糜鹿(6)谈笑有鸿儒(7)佳木秀而繁阴(8)则孤陋而寡闻

解析:注意“御”“骋”“倚”“惘”“糜”“阴”等易错字的书写,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思路点拨】八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题文】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题文】N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水波卖牛

朱  雪

(1)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2)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3)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两只红柿落在他的脚跟前,一只立刻变成了柿泥,另一只蹦了几下,躺着了。水波把没有摔烂的那只红柿捡起来。一看,柿子有虫不能吃,又猛地扔出去了。扔在了路下面的苞谷地。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牛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4)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5)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6)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7)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8)牛又是一声长哞。 

(9)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10)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11)街上很少有牵牛的。客车和小车子,半天才看得见一二辆。自行车、摩托车、货车要多一些。虽是水泥路面,扬起的灰尘,依然从车碾子中间扩散开来。 

(12)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 。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13)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 

(14)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 。水波不看它。 

(15)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 想了半个小时,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16)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就连叫 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叫声引来了他人的目光。路上过来了一辆车。它停下来看车。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17)水波唤着: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

(18)牛站着等水波。 

(19)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20)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

(节选自长篇小说《梅花塘》)

11.第(6)段与第(14)段两次写到“水波不看它”,分别表现了水波的什么心理?(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第一处:矛盾、犹豫、难以决断。(2分)第二处:伤心与不忍。(2分)

解析:结合上下语境把握人物心理。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两次写到‘水波不看他’时的心理”的要求,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12.第(7)段描写牛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牛愤怒而温情的表现衬托出水波的矛盾和犹豫,(2分)通过客观物象表现人物内心丰富而曲折的感受,心理刻画细微而有情致。(2分)

解析: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是塑造水波这一人物形象,那么对牛的描写对水波则是衬托。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以便准确运用。

13.小说中的水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水波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不安于命运安排、又知变通的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6分)

解析:先阅读小说,从动作、言行、心里描写和情节发展的角度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第二,概括出水波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不安于命运安排、又知变通的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与材料的结合。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1)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等,进而发掘出人物的性格。(2)剖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体验人物的情感。

14.“牛绳”在水波手中由“牵”而“解”,请探究这一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牛绳”由牵而解的细节,表现了水波追寻理想、思考如何改变命运的心路历程。(2分)作者选取富有象征意味的细节,在极具层次的推进中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要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困境,只有走出乡村,闯荡世界,才可能改变命运,实现理想。(4分)

解析:先阅读小说,明确小说在情节结构上运用的技法;第二,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第三,整合形成答案,逐条阐述。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如:在平实的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本文不像别的小说那样有完整曲折的情节,而是在人物的对话中逐渐展开情节,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使小说具备了一种散文化的风格,行文自然。

【思路点拨】首先,阅读小说,整体感知内容,确立小说在情节结构上运用特点;第二,结合文本具体阐述理由,做大自圆其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

【题文】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文章达意

徐建融

作文无定法,“辞达而已矣”。“辞达”,也就是作者必须把自己所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看了能够明白。但欧阳修说:“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人之本意也。”梅尧臣的诗,应该说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吧?但知音若欧阳修,居然未能明白他的“最得意处”。这就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并不是因为梅诗或莎翁的表述未能达意。一千个读者面对同一部《王子复仇记》,尽管有“一千个”,但只要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有人读出了“李尔王”,有人读出了“奥赛罗”,那么,这部《王子复仇记》也还是达意的。

每有美术家请评论家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美术家往往不满:“评论家根本不懂画,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这就是“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其实,就是美术家本人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各以其意”,对景写生未必是物象之意呢?即使撇开时空立场的不同,面对同一时空中的黄山,也是“有一千个画家就有一千座始信峰”。黄山,是绝不会责怪画家没有得山之本意的。

清代时,罗聘为袁子才画肖像,画成 ,妻子僮仆皆不识所画者是谁,罗聘独以为形神兼肖袁子才。子才不能自见,乃作“二我论”,以为我之为我,实有两相,妻子僮仆眼中所见为一我,罗聘眼中所见为又一我。

所以说,美术家的创作是一件于对象之外的作品,它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以对象为依据的一件“作品”;评论家的评论是一件于作品之外的作品,它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又一件“作品”。假设以马为对象,第一件作品只要不是“指鹿为马”,则即使把白马画成了黑马,把牡马画成了牝马,虽未必是对象之“本意”,也还是可以称之为达意的。而以《马图》为对象,第二作品“按图索骥”所得,只要不是,则即使把黑马认作了白马,把牝马认作了牡马,虽未必是《马图》之本意,同样可以称之为达意的。当然,再有第三者来读评论家的作品,所得的同样有可能不是评论家之本意。前人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又谓“诗无达诂”,有以哉!

15.第一节中引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何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作用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证明“各以其意”未必“秉笔人之本意”的观点,(3分)为下文针对美术家等的分析论述提供依据。(3分)

解析:这句话恰当的揭示了欧阳修一段话的含义,同时也为下文论述提供服务。

【思路点拨】理解关键句的作用,必须在总观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即人们常说的“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回答。

16.请简要概括全文的结构思路。(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首先以典型事例引出论题;(2分)再以美术创作与评论为例具体阐述“各以其意”与“秉笔之意”的关系;(2分)最后,得出结论,揭示“文章达意”的内涵。(2分)

解析: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结合文中的关键句,进行概括归纳。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17.作者认为“达意”的含义是什么?(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依据对象(2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2分)与理解(2分)。

解析:“达”表达,“意”创作意图。

【思路点拨】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两种。词语的基本含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此外,有些词语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这些句子必须在总观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即人们常说的“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题文】七、作文(70分)

【题文】Q31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据传曾有一个穷苦农夫赤脚走到首都,而且赚了一大笔钱;这下,他不但能给自己买一副鞋袜,还足可以买醉一番——他醉醺醺地寻路回家,却醉倒在一条大路上,沉沉睡去。这时一辆马车驶来,车夫喝令他躲开,不然就要轧过去。醉汉醒来,看了看自己的双腿。因为脚上有了鞋袜,他没能认出来,于是他对车夫说:“轧过去吧,那不是我的腿。”

(《克尔恺郭尔哲学寓言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材料分析】分析这则材料可运用把握中心法,这则材料的中心是:迷失自己,所以我们在立意时就可站在:金钱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

【例文】

勿让金钱蒙蔽了你的双眼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金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金钱。可以说没有金钱,我们的生活将会寸步难行。甚至“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这种说法也在蛊惑着人心,可见在现代社会,金钱是十分重要的。

 “金钱是饭,是衣,是车,是房”。的确如此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金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见是金钱主宰着人类,而人类只不过是虚假的金钱拥有者,甚至是金钱的牺牲品。

金钱是房,它可以是住房亦可以是牢房。现代社会,有关金钱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而且也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事件。可见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这种消息了。犯罪分子为了金钱,可以做出极度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

但是金钱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之所以有所提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水平总体提高了。国家实行优厚的,对在校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对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这些都使老百姓过上了好的生活。国家给予他们的,不仅是金钱上的帮助,更是心灵上的帮助。着名歌手从飞一生致力于扶贫事业,甚至在他病危之迹,依然惦记着那些可怜的失学儿童。他让许多孩子重返校园,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回顾一些文学作品,我们又不得不对金钱另眼相看。法国着名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也可能感触颇深。虚伪冷酷的菲利普夫妇竟然可以为了金钱而不认自己的亲弟弟。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整个社会都可能如此: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再是感情的关系,而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样的病态社会不得不让人叹息与深思。金钱,它给感情这个东西镶上了一圈外表华丽,内部空虚的金边。

冯梦龙说:“钱财如粪土,仁义价千金!”钱钟书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爱书如命,淡泊名利。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价16万美元,邀请他去讲学半年,食宿全包,可携夫人前往。如此优厚待遇,几乎令人咋舌,可他却不为所动。他所创作的作品,不要稿酬,只要一大摞书。他并不稀罕金钱,他曾经幽默地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契诃夫说:“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26岁的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震惊的“狭义相对论”后,金钱、名利如潮水般涌来,但是,他对这一切都很淡泊。他说:“人们努力追求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和奢华,从青年时,我就觉得是可鄙的。”他曾经把一张价值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用,有人很惊讶,他却平静地说:“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科学。”

 “金子是黄的,但可以使人心变黑。”视金钱为身外物,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甘贫贱以守其志,居高位不改本色,浩然之气,不为任何力量所摧毁。这对于我们来说好像很难,其实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这样的一颗心。我们不需过分地追求金钱,正所谓“知足常乐!”要知道“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

因此我们都应该明白,在现代社会,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金钱,使用金钱!勿让金钱蒙蔽了你的双眼!

【题文】P1高三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圣人为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                              (节选自《东坡志林》)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圣人为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6分,一处1分)

解析:选段涉及两个人物一是“圣人”,二是“始皇”,所以先在“圣人” “始皇”前段开,“其”常用在句首,“耳”用在句末,即可断开。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20.苏轼在文学、艺术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请说出两个方面。(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文为唐宋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2分)

解析:回顾苏轼的经历和成就,概括出来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我们要做到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掌握其主要内容。

21.这段文字阐明了什么道理?(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治理国家不能依恃统治者个人的智慧,而要遵循正道。(2分)

解析:解答本题,理解大意,用简明连贯的语言去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概括作者观点,阐明道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方面不断进行搏斗,最后前者超过了后者。

B.《家》中的觉新是旧制度的牺牲品,爱情被破坏了,妻子也被害死了,但他总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但是作者对他虽不无批判,总体还持同情的态度。

C.《边城》中,当杨马兵把大老天保在茨滩出事的消息告诉老船夫时,老船夫深信不疑,像被重重掴了一巴掌,陷入极度的不安、痛苦之中。

D.老葛朗台善于投机,因而发财,成了索漠城里最富有的人,但他惜财如命,园子里的葡萄藤也要检查,女儿的梳妆匣也想占有,他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

E.通过 桑地亚哥老人在海上84天没能捕到一条鱼,第85天终于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最后还是只得到一副鱼骨架的故事,海明威表达了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的信念。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理解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A  C(5分,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解析:A项,最后是“强让位于弱”;B项,“总体还持同情的态度”错。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我们要做到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23.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曹操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志向高远,才略杰出,胆识过人,知人善任,另一方面又狡诈、残暴,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妒贤嫉能。能够表现曹操性格特征的情节如官渡之战,杀杨修,赤壁之战等。(5分)

解析:回顾《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的片段,概括归纳其性格特征,分条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②善于抓概括性句子。③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时,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2)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对夏瑜这个人物的描写方法有什么特点?刻画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小说《药》中对夏瑜这个人物的描写都是侧面的,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叙述介绍来刻画人物。鲁迅通过夏瑜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群众的愚昧麻木,也指出了辛亥的不彻底性。(5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手法,小说中,夏瑜一直未出场,都是借他人之口来表现他这一人物形象的。他是小说的主人公,也寄托着作者的写作目的。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了解作品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国是农业资源强约束型国家,必须依靠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矛盾将不断加剧。但同时,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还很低。灌溉水利用率为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30%;降水利用率约为45%,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25%。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860亿斤(纯养分),是世界上肥料用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每年氮肥损失近400亿元,肥料利用效率不高。全国农药年产量超过8亿斤(有效成分),居世界 第二位,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农药浪费严重并造成污染。

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二是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三是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 严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到4400多万吨,大部分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盐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地膜覆盖正由“白色”演变为“白色污染”。四是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生态破坏,甚至危及正常交通安全。

24.目前我国农业资源有哪些问题?(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D级(表达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农业资源短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

解析:答题区域在第二自然段,分条概括出来即可。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25.结合材料,说说如何解决我国农业资源存在的问题。(9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创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写农业资源。一要有效节约农业资源 ,二要合理挖掘和深度转化农业资源,三要切实改善农业和农村环境。

解析:解答这类题,需要考生结合文本,结合实际,写出解决农业资源存在的问题。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②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文档

【解析】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说明】选择题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下作答,非选择题在答题纸相应区域作答。【试卷综析】一、总体评价这份高三语文试卷,分为两部分,必考部分160分,附加题40分。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本次试卷侧重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压缩语段,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