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肾水充盈身体壮,家庭幸福财运旺
1.丹道医学的养肾延年妙诀
2.五招快速识别肾阳虚
3.三招迅速判别肾阴虚
4.六味地黄丸真的能补肾虚吗?
5.温补肾阳的吉祥三宝
6.滋补肾阴的如意三宝
7.骨折为何长久不愈
8.冬天不怕冷——温补肾阳的强身绝招
9.藏在河图洛书中的养生秘法
第二章 女人靓丽全家福,乙癸同源养肝肾
1.女人要靓丽,就要这样补肾
2.红颜永驻的玫瑰玉竹酒
3.不孕不育有原因,都是肾虚惹的祸
4.“爱抚”暖宫——治疗痛经最有效
5.远离乳腺病的法宝
6.女人美腿的妙招
7.心肝不必是宝贝——小孩子不能乱用补品
8.三红汤助孩子考上好大学
9.常喝饮料易得糖尿病
10.颈腰椎病低龄化谁之过——自慰的危害性
第三章 丹道医家救命锁——用简单的方法治复杂的病
1.丹道中医决生死秘要——击打八虚的拍痧疗法
2.拍两肘——拍散心肺邪气病气
3.拍两腋——治疗肝病、心脏病
4.拍两髀——治疗一切妇科病
5.拍两腘——治疗一切腰腿痛
6.养生最妙是调八虚——养生桩点窍
7.人人会做的一指禅,指针治疗肩周炎
8.点眼角就可以治疗急性腰扭伤
9.头痛医脚,治疗偏头痛有妙方
10.解决前列腺问题的黄金穴
11.消渴穴——诊治、预测糖尿病的经外奇穴
12.龈交穴的秘密——在家就能治痔疮疗腰痛
13.穴位按摩保健的误区
第四章 仙家养生保命方
1.打老儿丸——道家秘传的益寿良方延寿丹
2.五十营静坐调息法——仙家静坐养生诀窍
3.打通小周天通三关的诀窍——三关通脊生大药
4.风呼吸——最有效的防癌大法
5.鲁迅先生为周海婴治哮喘的效方
6.怪病顽疾痰作祟,“三子养亲”挖病根
7.冠心病的提前自我诊断与防治
8.发现重大疾病的蛛丝马迹
9.金钱也是一味药,用好了养生,用不好伤身
第五章 丹医内家八段锦
1.双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
4.怒目攒拳增气力
5.两手攀足固肾腰
6.摇头摆尾去心火
7.最后起踮百病消
第六章:食来运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1.薏米红豆汤预防流感
2.再谈道家养生食疗秘方:九蒸九晒黑芝麻
3.古代的消毒液——花椒盐水的妙用
4.老人的生活习惯不要盲目改变
5.腰酸背痛腿抽筋不一定是缺钙——芍药甘草汤祛痛保健康
6.乙肝是东方人的特有体质
7.不老的青春之歌
第七章 手到心到病自除
1.人为什么会生病——辨因论治
2.一昧无名火,能烧功德林——发怒是健康最大的敌人
3.罗汉拍打功——有效治疗骨质增生的特效手法
4.捶胸顿足降血压
5.鹤首龙头治颈椎病有奇效
6.中医眼里没有“亚健康”
7.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
附录:过度体检对身体无益
丹道医学的养肾延年妙诀
有一次跟老师门诊的时候,来了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他说不敢在家里待着,特别害怕,老师问他怕什么呢?他说在屋子里面经常能看到一个身材矮小、穿黑衣服的小人出现。每次这个穿黑衣服的小人出现后都感觉很疲劳。我们站在老师身边听着,忍不住笑了,感觉好像是在讲《西游记》一样。
老师一脸严肃地说:“你们不要笑,过来摸摸他的尺脉。”在摸过患者的尺脉后,我们不敢再笑了,因为他的双尺脉沉细无力,这个脉象在中医诊断上是肾气很虚的一种表现。中医认为人的脉象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门,肾与命门正好处在尺部。尺脉的沉细无力说明他的肾与命门已经很虚衰了。当时我们弄不清楚为什么肾虚会看到穿黑衣服的小人,大家心中都留有一个疑问。当着患者的面,不好向老师请教。
老师按照温补肾阳的方法开了一个处方让他服用一周后来复诊。一天的门诊结束后,大家都觉得今天遇到的这个患者很有意思,迫不急待的向老师讨教。老师故意卖了个关子,这个患者为什么看到的是穿黑衣服的小人,而不是别的颜色?这要是在过去,我直接讲给你们,你们会觉得我在宣传封建迷信,但今天你们亲眼看到了,我就把道家的一点绝活儿向你们亮亮底。
你们平时看的都是《黄帝内经》,其实与内经相匹配的,还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作,叫《黄庭经》。《黄庭经》其中有一篇专门讲内景的,你们要仔细看,说的就是这些现象。
当时我们手头也没有《黄庭经》这本书,大家就缠着老师:“您就让我们吃现成的,直接告诉我们吧!”老师拗不过我们,只好笑着说:“你们这帮懒人,那我就再说说吧。”
按照丹道医家阴阳五行的气化学说,这是一种气化现象,是肾的精气外越的一种表现。肾在人身上主水,五色里面对应黑,七情里对应的是恐。把这几种象联系起来,我们再看看他的表现,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患者有恐惧的现象,这在临床是肾阳不足的表现,又看到了黑色的小人,玄黑之色代表肾,这是患者肾精外越的表现,肾主封藏固摄,说明患者的肾阳不足以固摄肾精,导致精气外泄。所以在处方上主要以温补肾阳为主,辅以滋阴之品,从而帮助患者收束肾精,固摄肾阳,肾气一足,症状自然就消失了。不信,你们下周看效果。
临床上,不是所有的肾虚病人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患者,也存在情志方面的问题,按现在的说法是出现了幻视幻听。现代医学多把此类现象当成精神问题来收治,实际上古人在这方面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你们平时里要多读点传统文化典籍,结合临床治疗,融会贯通之后,自然就能举一反三了。如果患者看到的是红色的小人或白色的小人,你们现在知道应该怎么治了吧?
老师的一番教诲,犹如醍醐灌顶,我感觉在临床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以前在临床中过多的注意了肾阳虚肾阴虚,而忽略了这种阴阳两虚的情况,这回终于找到一个全面解决肾虚的法宝。
一周后,患者复诊时,病情有了很大的改观,黑色的小人不见了,那种没来由的恐惧也基本消失了。老师看了看我们,会心一笑。
这个医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的了解肾虚的本质。肾虚在中医里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以及肾阴阳两虚三种。平时,大家对肾虚都比较关注,补肾的药品或食物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也提醒读者朋友,肾虚需要辩证施治才会有好的效果,盲目进补有时会适得其反。
2.五招快速识别肾阳虚
时下里,“补”可以说是个全民皆知的话题,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是补的东西,都是好的,尤其是补肾的东西,就更好了。补肾的形式和方法多如牛毛。方法虽多,却让人感到无从下手。有的人补完了以后很舒服,有的人却越补越差,这其中就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每个方法都是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症状的,用对了才效如桴鼓,用不对伤精耗气反受其害。
平时也经常有朋友问我人到中年,身体没有什么问题该吃点什么药补一补?是不是来点补肾的药能增强体质呢?看来补肾已深入人心。古代有的医家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肾病无实症。只要是肾出了问题,就一定要补,所以说补肾也是有来由的。但究竟怎样补,才能补对,才能有效,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在上篇文章提到过,肾虚分为肾阳虚、肾阴虚和阴阳两虚,那么怎么辨别自己是哪种类型的肾虚对症施治呢?
首先和大家谈一下肾阳虚。肾阳虚的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全身怕冷或手足冰凉,同时陪有腰膝酸疼、尿频、精神委靡、畏寒怕风、腹泻、身体双下肢浮肿等不适症状。此外,肾阳虚还会容易导致男女的不育不孕和性冷淡。在这里,我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肾阳虚的方法,肾阳虚的人基本上有五个特征。
一是全身怕冷,尤其是双脚冰凉,即便是用热水泡脚或者睡一夜觉也不见得能暖得过来。尤其是小腹怕冷,并伴有慢性腹泻,大便不成形,溏稀。
二是有尿频症状。有的人喝上一杯水,几分钟就要上卫生间,或是晚上常起夜。在临床上常见一些产后尿失禁的患者,走路多了都能尿裤子,或是一蹦一跳或大笑、咳嗽都会引起尿失禁,非常痛苦。在诊断肾阳虚后给他们推荐桂附地黄丸加倍服用,都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第三个检测方法是摸一摸小腿肚子,就是承山穴周围。经常运动的人,不管是打球或者是跑步,小腿肌肉都比较发达,这种人的肾气相对是强的。相反,如果摸小腿肚子,感觉皮肤很松驰,没有弹性了,基本上就能断定是肾气虚了。说到这里,再多说一点。有的人站桩之后,一两周就明显感觉体力充沛。为什么站桩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呢?其实站桩也隐藏了一个强肾的窍门。站桩时有一个要求,就是脚后跟如踩蚂蚁的感觉,这样就把脚跟微抬起来,让小腿用上力,瞬间把肾气与胃气同时调动起来,起到补肾的效果。
第四个判断肾虚的方法是看腰部的感受,因为腰为肾之府。躺下来睡一宿觉,早晨起来感觉一下腰部是否酸困或是发僵发软无力,或者是以一个固定的姿势站着时,腰慢慢的感觉酸痛,休息会儿或换一个姿势就不疼了。这些都是肾阳虚的表现。
判断肾阳虚,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判别方法。戴眼镜的人基本都可以定位为肾阳虚。为什么近视呢?因为目力达不到了,能量不够了,应该能够看到三米以外,现在看不到了肯定是气虚的过程。戴眼镜的人可以摸一摸自己的后脖梗,有一个地方肯定是酸痛的,酸痛就代表淤阻不通,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经常点揉膀胱经的天柱穴,会对眼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方法。
温补肾阳的药物有很多,大多是热性药物,如附子、肉桂、鹿茸等,其中最着名的温补肾阳的药物就是中成药里面的桂附地黄丸,也叫金匮地黄丸,是治疗肾阳虚的名方。肾阳虚的朋友,可以按照肾阳虚的症状和医生的嘱咐服用。桂附地黄丸还是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良药,肾阳虚导致的血压升高,此时人的面色不是红光满面,而是面色黧黑。我在以前的文章中给大家介绍过,可以参考
3.三招迅速判别肾阴虚
在丹道医家的传承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提法,很多前辈认为肾阴是不能补的,只能滋阴。开始时,我听了这句话觉得很茫然,阴亏就得补,怎么说不能补呢?思索了很久,一直不得其解。后来壮着胆向老师请教。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的提问,而是伸出手来给我看,问我几根手指。我被问的莫名其妙,回答道五根手指。老师说,那你用你学到的方法,把它变成六个。我脱口而出,这怎么可能呢?吃什么仙丹也长不出第六根手指来啊。老师笑了,说那你补什么阴呢。于是我言下大悟。
丹道中医认为,一切有形的东西属于阴,无形的的属于阳。具体到人而言,人的形体为阴,比如人的五脏六腑、涕汗血精津唾泪等各种体液都属于阴,而人所具有的功能为阳,比如精神、情志、思想等都属阳。前辈们在论述阴阳的时候,提出一个“阴阳不二,而又非一”的命题,是非常有价值的。阴阳的有无相生,能所体用,处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现在说的“补阳补阴”是被后人约定俗成的叫法,严格来说都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叫法是“滋阴壮阳”。
肾阴除了指肾脏本身以外,还指肾本脏所管辖的阴液,包含了人体内的一切体液。这种阴液对五脏六腑都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古人又称它为元阴或真阴。其实肾阴和肾阳在体内是相互依存的,古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只有阳没有阴。肾的阴阳是肾功能的一体两用。离开阳叫孤阴不生,离开阴叫独阳不长,阴阳是相互依赖的。自古以来对肾阳虚、肾阴虚存在着非常混淆的现象,一时难以说清。如果单独论述,可以成为一本专着,等有机会我一定给大家详细解说。
肾阴虚的识别要点是:潮热盗汗,牙齿松动,手心发热、腰酸腿软、口渴多饮,饮不解渴、眩晕耳鸣、腰脊酸软、遗精阳痿、毛发干枯脱落等,具备以上三种以上的,一般都属肾阴虚。
是什么原因容易造成肾阴虚呢?肾精亏损会容易导致阴液衰少,就是体内的汗、唾液、精液减少,阴是有形的东西,就是体液的减少。像女性经血的丢失,男子房事过度,外伤出血、大量出汗等都会造成阴虚。阴液减少以后不能正常的滋养脏腑和筋骨,这样就容易导致腰膝酸软无力,有时会产生眼花健忘的症状。最典型的就是午后阳气盛,有的人会产生在下午一点钟以后有午后朝热的感觉。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肾阴虚的时候,大多是以地黄类的药物为主来滋补肾阴。至于具体的方法,我会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4.六味地黄丸真的能补肾虚吗?
有时候一打开电视,各种补肾、治疗肾虚的广告,铺天盖地映入眼帘,大有十亿人民九亿虚的阵势。大家都认为,只要是补肾的就是好东西,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一次有个病人来找我看病,张口就告诉我:“大夫,我肾虚,你给我开点补肾的药吧。”我问他:“那你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他说:“肾虚就肾虚,还分什么阴虚跟阳虚呢?”我说:“那不行,中医必须要分阴阳的,如果分不出阴虚和阳虚,怎么能对症下药呢? ”
在临床上,我们也看到很多同行,只要患者说肾虚,就不负责任地开出很多六味地黄丸。但病人回去服这个药真的有效吗?我看未必。时下,很多人时髦地推荐吃六味地黄丸来补肾,实际上这是补肾的一大误区。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六味地黄丸到底有什么效用?六味地黄丸是宋代一个叫钱仲阳的儿科医生创造的。他写了一本着作叫《小儿药证直诀》,在书中,他把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肾气丸作了修改,肾气丸原方一共有八味药,他去掉了方中具有温阳效果的附子、肉桂,使这个方变成了六味药,专门用来治疗小孩发育不良。
过去有很多小孩出生后先天不足,该长个儿的时候不长个儿,该发育的时候不发育,于是钱仲阳用这个六味地黄来治小儿的这些病。小孩先天阳气是很充裕的,他不长个儿、不发育,不是他的阳气出了问题,而是阴津出了问题,所以钱仲阳把附子、肉桂这两味先天补阳的药去掉了,从而达到纯滋补肾阴的效果。
可是六味地黄丸对于成人,就不像广告中宣传得那么有效了。有的专家曾毫不客气的说六味地黄丸吃少了不管用,吃多了解饱。这是只针对市面上的很多成药六味地黄丸而言,按照古法炮制的六味地黄丸还是可以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当中以熟地为主药,而现今的熟地已经远非昔比,地道的熟地是需要九蒸九晒的,只有这样炮制出来的熟地才有好的效用,遗憾的是这些传统的制作方法已经到了近乎失传的境地了。所以,六味地黄丸在补肾的效用上大打折扣。
简单的一个肾虚,仍然需要辨症才能施治。同样的药品,由于古代和现代的制作工艺不同,其效用也会有差异。
5.温补肾阳的吉祥三宝
除了前面谈到补肾阳的成药,在临床中前辈医家传授下来很多宝贵经验,比如补肾药物当中就有肾阳三宝、肾阴三宝的用法。肾阳三宝由鹿茸、紫河车、仙灵脾组成。
温补肾阳的第一宝是鹿茸。鹿茸是雄性的梅花鹿或者马鹿头上的幼角还未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的嫩角。味甘、性微温、无毒,是温补肾阳的一味佳品,同时还能够益精养血,在临床上对由于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腰膝酸软、精神倦怠、肢体冷痛、阳萎、遗精、早泄、精子成活率低及不孕不育等病症都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鹿茸的功效具有生精补髓、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清代着名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一书中对鹿茸更加推崇,他认为“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据近代的药理研究证明,鹿茸还能提高大脑的耗氧量,同时可以降低肌肉的疲劳,对骨折后创口长期不愈合及骨痂的生成,都有促进作用。还能够提高睡眠质量,对快速恢复精力有非常好的作用。
古人认为“凡兽血皆不能到角,惟鹿角中有血”,说明鹿茸不单纯补阳,同时还有滋阴的功效。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在临床上擅用鹿茸,对一些阴阳两虚之症使用起来效用非同一般,我在以前的着作中介绍过鹿茸可以治疗小儿遗尿,有些读者朋友们家里有小孩尿床,使用过后,反馈回来的信息也非常好。由于肾阳不足,导致了很多夫妻出现了性冷淡,没有性趣,其实只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鹿茸粉,都能够得到改善。
在临床上,鹿茸作为温补肾阳的主药使用。一般每次在1-3克,研细末或装胶囊吞服。在日常保健中,最好是在每年的冬季时进补。每天0.5-1克即可,但也不要天天服用,因为温补肾阳的同时,有助火的作用,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及肾阴不足有阴虚阳亢症状的病人,即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如高血压、手脚心发热、经常流鼻血及小便黄赤、咽喉干痛等阴虚的病症禁服,尤其注意的是感冒其间也不能使用。
温补肾阳的第二宝是紫河车。紫河车又叫胎衣、胞衣,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胎盘。紫河车性温、味甘咸。具有温肾阳、益肾精,气血双补的作用。前一段时间,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以温补为主的 “胎盘宴”,引发很大的争议。从中医辩证的角度来讲,这样做也是不合适的,吃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提倡的是辩证施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紫河车乃“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始,胚胎将兆,九九数足,胎儿则乘而载之”,故称之为河车。因为胎盘随母体分娩时为红色,放置一会儿即转为紫色,因此,入药时称为“紫河车”。
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非金石草木药可比,由父精母血相合而成,能大补元阳,为滋补珍品。具有双重滋补作用,既能壮阳,又能滋阴。临床常用于治疗男女各种虚损、气血两亏、阳痿遗精、精血不足、形体消瘦、肺虚咳喘、食欲不振等病症。
据现代药理研究,紫河车具有刺激机体产生雌激素或孕激素的作用。在临床上经常作为激素的替代品使用,正是这种类似激素的作用,所以它还能够促进青少年女性妇科及乳腺的发育。养过宠物的朋友都知道,小猫小狗在产仔后都会把胞衣吃掉,以补充丢失掉的能量,实际上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能快速的恢复其体能。
紫河在在临床对治疗哮喘有非常好的疗效。头年刚入冬时,从唐山来了位病人,患有重症哮喘,身体衰弱,动则气喘,具有典型的肾阳虚症状。每天要靠激素才能够控制哮喘,辩证论治后,在八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大量的紫河车粉和其他一些温补肾阳的中药,嘱其服用十剂,同时让她尽可能的找一些新鲜的胎盘服用,以加强药力。两周后复诊时告诉我,服用您的药后,又按照您的嘱咐吃了三个胎盘,现在停掉激素,已经不喘了。我在原方的基础上给他略作加减,开了15服药,隔日服,同时让她每付药中加服20克的紫河车粉,以温补肾阳。圣诞节前,她来京复诊动则气喘的现象已经不见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动则气喘的现象出现,实际上这是一种肾阳不足的典型症状。可以将紫河车研成粉末后装入0.5克的胶囊中备用。每次1-3克,也就是2-6个胶囊。将药物装入胶囊的原因是因为紫河车有一股腥气,很多人接受不了。装入胶囊既避免的腥气,服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上文提到的鹿茸粉建议装入胶囊也是这个原因。紫河车虽好,但也有禁忌,和上文讲到服用鹿茸的禁忌相同。
仙灵脾是温补肾阳的第三宝。关于仙灵脾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南北朝时期,有一位非常着名的丹道医家陶弘景,精通道家,医术高深,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说仙灵脾这味药就是他发现的。一日采药途中,偶然听到一位放羊的老人对旁人说:山里有一种草,叶青,貌似杏叶,三枝九叶,有一、二尺高。公羊啃吃以后,特别容易发情,与母羊交配的次数明显增多,而且阳具长时间坚挺不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虚心的向放羊老人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证明这种草确实有着不同凡响的壮阳作用。因为是牧羊人见羊啃食后发现的这种草,所以得名“淫羊藿”。而陶弘景是修仙之人,后人也把它叫“仙灵脾”。
仙灵脾性温,味辛甘,入肝肾二经,具有很好的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止咳平喘、益气强心等功效。对于不育不孕、阳痿、尿频、早泄、遗精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我在临床上治疗一些风寒痹痛时经常会用到这个药和补肾阴的生地同用,效果非常好。
经现在药理研究证实,淫羊藿有雄性激素样的作用,并能通过促进精液分泌,使精囊充满精液后,反过来又能刺激感觉神经,从而激发性欲起到壮阳的作用。
淫羊藿除了温补肾阳之外,对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均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对防止衰老也有一定效果。不过,好药也需要辨证服用,阴虚火旺阳强易举者就不能服用。
6.滋补肾阴的如意三宝
肾阴三宝是指龟板、何首乌、熟地黄。这里我重点说说龟板。
龟板是滋补肾阴三宝之首。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性甘味咸、寒。具有滋肾潜阳,滋阴补肝滋阴及健骨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肾阴不足引起的咽干口燥、遗精带下、腰膝无力等症。
龟板是龟的腹甲,又名龟甲。生龟板是血肉有情之品,在古代龟甲和龟板是通用的,现代也有不少人龟甲与龟板通用,实际上丹道医家在这方面是有严格区分的,两者绝不能混用。因为龟甲仰天主阳通督脉,龟板俯地主阴通任脉。现代之所以有很多病用龟板来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就是因为板、甲不分。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的龟板,是龟腹部的硬板,龟板的质地柔润,是滋阳潜阳药物中的佳品。
龟板还是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一味良药。更年期综合症,过去也叫做“脏燥”。人在更年期的时候,虚火容易上行,导致坎离异位,心失所养,肾精不固,心肾不能相交。此时会有神不守舍、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潮热盗汗,头痛眩晕,惊悸等不适症状。临床上,我在汉代医家张仲景治疗脏躁症的专方“甘麦大枣汤”的基础之上,加上生龟板、生地组合成一个新方,我称之为龟板养心汤。具有滋阴潜阳,益气凉血,养心安神,柔肝缓急的作用,很适合更年期妇女服用,对阴虚内热,肝阳上亢,心血失养者非常有帮助。
该方的用药是:生龟板捣碎研末15克,浮小麦40克,大枣10枚,炙甘草10克,生地30克,百合20克。熬出的汤药分四到六次服完即可。
龟板养心汤看似平淡,实际上是一剂治心病、养心气、泻心火的良方。建议有更年期综合症的朋友,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加减服用,效果会更佳。
肾阴三宝中的第二宝是地黄。地黄也叫地髓,取的是地中精髓之意。古人认为一块土地如果种上地黄一年,这块土地就变得苦了,第二年就只能种牛藤,再过两年能种山药,但是一定要满十年之后才能重新再种地黄,否则种出来的地黄味苦形瘦,是没法入药的。这说明好的地黄的确来之不易。
有前辈医家认为,凡属于阴不济阳之症,阳气不能化血者,地黄就是首选。《神农本草经》中曰:“逐血痹,除寒热”,地黄之用,在期脂液,能荣养筋骸。使枯者得润泽而能续,它最大的功能不在通,还在养。比如中医治疗心脏病的一个良方炙甘草汤,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地黄为君药。
在临床使用时,地黄有鲜、生、熟三种。三者都有养阴生津的功效。鲜地黄甘苦大寒,多用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但滋阴之力稍弱。生地黄甘寒质润凉,多用于口渴咽干,五心烦热,有补养心肾之阴的效用,但凉血之力稍弱。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具有非常好的养血滋阴、填精益髓的功效。
我本人在临床上,习惯用生地。老师在传授我们使用熟地黄的时候,告诉我们,如果临床上一定要用,必须自己炮制。曾经反复给我们讲过过去药铺里的一副对联,叫“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告诉我们一定要用心去按照古人传下来的老规矩来炮制。其实熟地和我以前讲过的九蒸九晒黑芝麻一样,也同样需要九次的蒸晒才可以。熟地的制作方法,其实也是有大学问的。我们在过去开处方时,都叫怀地黄,说的就是一定要用地道的地黄。九蒸九晒的过程也并不复杂,古人选用上好的生地,上好的黄酒和砂仁拌炒。搅伴均匀后上锅蒸,蒸透后再晒,晒完后再蒸,反复九次,叫九蒸九晒。只有经过九蒸九晒炮制出来的熟地,才有真正的滋补肾阴的作用。一块大的生地黄,如果经过九次的蒸晒后,就会变得很小而且颜色黝黑发亮。这才是真正的熟地。
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在讲到熟地的时候,曾告诉我,他的老师陈撄宁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曾经得到过一块真正的九蒸九晒的大熟地,老人家视若珍宝,连连感叹不易。我们现在临床上基本上看不到真正的熟地了。因为从加工制作的成本上来讲,代价高昂。现在很多临床上使用的熟地,基本上都是一蒸一晒,效用自然大打折扣。所以有人说现在中医临床效果不好,可是我们翻开古人的医案记载看看,便会发现很多疾病的诊治让人拍案叫绝。药物如同士兵手里的,即便有百步穿杨的功夫,但给你一把生了锈的破,再好的功夫也不能发挥,医也如是。
其实在丹道医家里,对地黄的使用有很独到的见地。简称是地黄类的方群,如治疗眼睛的明目地黄,治疗小儿发育不全的六味地黄,治疗尿频尿急的桂附地黄及麦味地黄等很多,以地黄为君的成药。可以说在丹道医家里,只能懂得了地黄的使用,才能懂得什么是滋阴。
补肾阴的第三大宝何首乌。传说八仙过海里的张果老就是吃了人形何首乌得道成仙的。但这只是一种传说,现在市面上也有兜售人形何首乌的,外形与人神似,眉眼依稀可辨,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没什么神奇之处。大家选购何首乌,还是要到正规药店里去购买。关于何首乌的用法功能,我在后文《玫瑰玉竹酒》中有详细讲解,这里就不赘述。
7.骨折为何长久不愈
有一位武林同道,一次与人比武后受伤,掌骨骨折。经过治疗,复位后,一直不能消肿。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是半年过去了,他的掌伤还缠着绷带。
问询之下,才知道骨折复位没有问题,就是不长骨痂。一般来讲,在复位以后,五周以上时间,骨折部位的淤肿就会消退,开始逐渐生成骨痂,才能彻底恢复功能。像这种骨伤经久不愈,不能形成骨痂,一般来讲是肾的阴液亏损所致。我摸了摸他的尺脉,细弱无力,属于典型的肾阴虚。随口问了句:“最近房事是不是比较多?”他嘿嘿一乐,默认了。
这位同道因为长年习武,身体非常棒,精力旺盛,夫妻生活很和谐。虽然这次掌伤了,但这点小伤他没放在心上,认为休息一段时间就能养好,所以生活一切照旧,没有任何禁忌,但就是断裂的掌骨一直愈合不了。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枷的生成取决于肾精的充盈与否,房事过于频繁会大量的耗损肾精,不利于骨枷的生长,骨折的部位也就很难愈合了。
给他讲完了这翻道理后,他觉得很对,求我帮他治疗。我告诉他首先一个月之内坚决不能同房,要保精养气;二要坚持服药,并给他开了一剂滋补肾阴的汤药,配合骨折挫伤散两药交替服用;三是在饮食上要清淡一些,少吃大鱼大肉,吃多了鱼、肉容易动火生痰,不利于骨枷形成。
这位同道是个性急的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去医院检查,骨折部位骨枷基本形成,达到了临床痊愈。
现代医学认为,骨折与肾的关系不大,或者是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对待骨折病人并没有交待禁止同房的医嘱。就好比现代医学认为手淫无害论一样,这一点我会在后文详述。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历来把肾和骨的关系联系得非常紧密,一些骨病、骨折及常见的颈腰椎病,从补肾论治,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此给年轻的朋友一个医嘱,不管身上哪个部位发生了骨折,保养期内千万不能同房。前辈们说的“伤筋动骨一百天”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骨折后伤及元气,同时损害全身经脉的气血运行,骨折后需要大量的肾精来参与修复滋养,大约一百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痊愈,此时如果再频繁的同房,肾精亏损就会更大。所以说骨折后一定要保精养气,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这一点。
8.冬天不怕冷--温补肾阳的强身绝招
我们为什么会说现代人有80%的是阳虚状态,这个观点出来以后,在网上和平时与同道的交流当中,有很多人心存疑惑,强烈要求我解释一下。那么在这里呢,我就稍费笔墨,和大家交流一下。
其实不管从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来讲,我们都知道体液占人体比重的70%左右,体液是人体存在的有形的阴性物质。从理论上讲,如果把体重100斤人的体液全部抽干,那么这个人最终的体重只有30斤左右了。基于这种论述,实际上体内的阴性物质占到了一个绝对不平衡的比例,阴阳是不对称的。内经里说的“阴平阳秘”很多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实际上阴平就是要维持体内阴液的相对平衡。同时要加倍的呵护阳气固卫的能力。因为阳在人体内相对于阴而言是永远不足的,所以古人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保持这种“阴平阳秘”的状态,这里的秘有“固护”的意思,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耗散阳气。
关于阴平阳秘,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修持心得,写过一篇短文专门论述。巨赞法师是峨眉临济宗的传人,当年的峨嵋丹道医家周潜川先生代师收徒与巨赞法师同为临济宗的正宗传人。中巨赞法师受周潜川先生冤案的牵连身受囹圄,在狱中日日修持,可以在冬天只穿一身单衣而不畏寒冷。可见阴平阳秘之说,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也是一个修持方法,对于增强人的体质,益寿延年大有裨益。巨赞法师有一篇文章我收藏多年,并且按照文中的方法亲身体验过,确实有御暑抗寒的效用。现将原文附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习练。以慰巨赞老法师,得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心愿。
《阴平阳秘的试探》
巨赞
我们身上有一处最不怕冷的地方,那就是眉心上一寸左右处。阳是代表热的,似乎可以说它是阳电或阳气集中的地方;还有一处最怕冷的地方--肚脐,可否说它就是阴电或阴气集中的地方。阴性静而阳性动,要调整阴阳,必先发动阳气,使阳秘阴平。
为了探讨这个理论,我意念集中于眉心上一寸,双目微闭,不管呼吸,也不用舌抵上颚。经过十天左右,感觉有一缕紫光从眉心在体外直射脐中。开始脐部不受,把光弹回。这可能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同性相斥的关系。仍继续坚持练。又过几天,紫光下射,从脐部进入腹内,这时,脐下左右两旁发生旋转式内动,先由左至右,再由右至左。一星期后,内动停止,而在紫光下射脐中之时,脐外发现白光一团,光明耀眼,与阴阳电互相接触时发生的情况相同,只是没有声音罢了。以后,白光由大变小,由光明变弱,十余日后,光不见,腹内自觉上下翻转,颇觉舒适。直到一年之后,才完全平复。坚持练下去,又觉脐内有一缕淡黑色的光由体外射向眉心上一寸之处,此光经过数日,渐也变成白色,此时头脑清醒,精神极佳,此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理。由此,我认为《内经》中所说的“阴阳之道,阳密乃固”,并非王冰所注释“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于阳气密闭而不妄泄尔”的房中术观点,而应该理解为:阴阳就在自己身上,脐有“守于内”或“吸入”的功能,眉心上有“卫于外”的功能,人体因阴阳相互作用而保持体内平衡常态,但人体热辐射使人能量不断耗散,若是阳密,就可以不致放射太多而固了。从此,我的身体变得不怕寒冷,过冬时,只要穿单鞋袜就可以了。
其实巨赞法师介绍的这个方法,其功效还远远不止于此。通过这个方法的锻炼,还能激发人体的很多潜能。勤加练习,自能体悟到其中的奥妙,诚佛家所谓“有缘者得之”。
9.藏在河图洛书中的养生秘法
看这篇文章之前,请大家先跟我一起体验一下:全身放松,端坐在椅子上,眼睛微闭,口微张,然后吸满一口气,吸到不能再吸为止,再用鼻孔慢慢呼气,分六次呼出,呼气的节奏要均匀细长,身体始终保持放松状态。第六次呼的时候将意识引到腰肾处。然后体会一下,腰肾部是不是有一种轻松舒适、微微发暖的感觉?
在我的上本书《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中,我给大家介绍过“瞬间强肾法”,很多读者从中获益,我也很受鼓舞。在外地做活动的时候,不少热心的读者觉得不过瘾,向我咨询还有没有其他强肾健肾的方法。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好把道家极为珍视的河洛数息法介绍给大家。这个方法与瞬间强肾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传承更加隐秘。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世人把它看做一句极富想象力的诗句,看重它的文学价值。但在有修为的人看来,这句诗其实隐藏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肾水的生成问题。李白被誉为诗仙,与道家颇有渊源。他的诗中,有浓重的道家思想。一生爱上名山寻仙的青莲居士,说他懂得道家功夫一点都不为过。我想,如果他没有道家传承,断然想不出这句契合养生修道的千古绝唱。
肾水的生成问题,还带出了如何补肾的问题。古人说的是肾的气,现在一般说的是肾的形,体用不分。不明白这个问题,那么补肾就会存在很大的误区。事实上,补肾一直存有误区。关于肾水的生成,一般认为,肾在下,主水。总认为是阴亏,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结果是越补越亏。甚至有些医家也不明就理,还美其名曰虚不受补。实际上肾在下,主水,指的是肾与水的关系,犹如一个盛水的器皿,并不是生水的地方。河图在论述事物的生成时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这可能是最早关于“肾属水,来源于上”的论述。
其实古人早就在论着中点明了水火既济的奥秘,如《尚书洪范篇》就有“水性下流,火性炎上”的论述。水之源一定在上,下流者其气一定在上。同样的道理,上炎之火其质一定在下。所以古人的小周天产药,先天真火启动是从下丹田开始。丹者,赤也,赤者,红火之象。丹田真火发动,全身活力四现,暖洋洋的犹如沐浴之方起。有些前人认为,左肾右命门,实际上左右两边都是肾。丹道医家认为命门的真正位置在小腹。小腹一凉脑门一热,人就不行了。所以养生上贵在脑门常凉,小腹常暖。尤其是小孩,小腹一凉就容易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