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说明文必备知识集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1:00:35
文档

初中说明文必备知识集锦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总结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二、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三、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
推荐度:
导读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总结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二、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三、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总结

 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二、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四、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1、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

 2、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来源:学,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七、领会“十大”说明方法 

    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来源:Z&xx&k.Com]

  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4、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

作用: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6、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   

 9、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0、引资料: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俗语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作为说明的依据。

作用: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八、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2、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 

    3、周(严)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九、说明文考题及答题技巧 

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来源:学.科.网Z.X.X.K]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4、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见上面说明方法部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的把握。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来源:学.科.网Z.X.X.K]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后意思有何改变, 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表态)删还是不删。定性分析。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6、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答:说明了……;介绍……。(解题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7、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1)、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

(3)、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分总关系,还是总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

8、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9、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

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

10、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考查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 

11、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注意:这种题考查的是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但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说明文标题   

一、【命题方式】一般有几种类似问法:  ① 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② 文章为什么以“******”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④ 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为“******”,有什么不同?⑤标题的含义: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 生动的说明文。   ⑥给文章拟标题。★ 【解题指导】 根据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考生在拟定文章标 题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A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标题概括的部分内容);  B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C找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物件、核心事件等;  D注意文章开头、结尾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E说明文注意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F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   

二、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初中语文常见十种病句修改方法

  一、 成分残缺。 

1、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想学好外语,2008年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2、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这些句子都是成分残缺,例1缺宾语,“萌发了”什么没说,应在句末加“的念头”才对。例2缺主语,应在“道德”后加“建设”才对。例3缺主语,应去掉“使”或者“通过”才通顺。 

  二、 词序、语序不当。 

1、张民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2、夏天的千岛湖,是人们避暑纳凉、读书学习的好时候。  

3、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这里都是顺序混乱导致的错误。例1应改为“不仅张明知道„„”才对。例2应改为“千岛湖的夏天”才与后面“的时候”相对应。例3应改为“受到全国观众好评”不是“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三、 主体与对象颠倒。 

1、自从他参加了少年足球队后,足球就对他产生了兴趣。 

2、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1主体是他不是足球,应改为“他对足球产生了兴趣”才对;2的主体是我不是豫剧,应改为“我对豫剧一点也不陌生” 

  四、 肯定与否定不清。 

1、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2、坚决防止聚众活动在“夏季攻势”之后不死灰复燃。 

 3、为了避免海啸后不暴发传染病,世界各国和印度洋受灾地区地方作出了巨大努力。 

 4、仍不能完全避免不骨折和内脏破裂。 

  这里“防止”、“不”、“避免”等都有否定的意思,如果后面又有表示否定的词那么该句就表示肯定,这样有的句子的意思就不明确或是错误的。所以例1中“防止”与“不要”要任意去掉一个才对。例2“死灰复燃”前的“不”去掉才对。例3中“避免”与“不”也要任意去掉一个才对。例4“不”去掉才对。 

  五、 双面照应不当。 

1、有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2、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里例1“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么也会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应在“效率”后加“与否”才双面照应;例2“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怎么还会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呢?所以应把“能否”调到句首才对;例3双面照应不当,不合事理,应把后面的“能否”去掉才对。 

  六、 用词不当。 

  1、执法部门要虚张声势,让假冒伪劣产品丧失市场。   2、国外的旅游者来到中国,是要领会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风情的。 

  这里例1“虚张声势”是贬义词不能用在“执法部门”上,应改为“制造声势”或“扩大宣传”才对。例2的“领会”要改为“领略”才对。 

  七、重复啰嗦。 

1、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2、热烈祝贺某某土菜馆连续蝉联“中国湘菜名店”   

这里的例1“一直”与“始终” 重复罗嗦,应随便去掉一个。例2中“连续”与“蝉联” 重复罗嗦,“蝉联”有连续的意思,所以应随便去掉一个。 

  八、 概念不清。 

1、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2、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 

  这里,例1中“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壮”应分开来。不要混在一起。例2中的“祖籍”是“江苏泰州”,而不是“江苏泰州人”,如果要“江苏泰州人”就应去掉“祖籍”二字。 

  九、搭配不当。 

 1、正确的认读、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遵循的标准。 

  这里“遵循”一般与“准则”搭配在一起,“标准”与“达到”才搭配。所以“标准” 应改为“准则”。汉语中有许多固定的语言搭配习惯,一般不允许打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记住他们的搭配关系。 

  十、分类不当。 

1、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 

  这里“合唱”就包括在歌舞中,前面有“歌舞”后面就应去掉“合唱”才对。

 这就是分类不当造成的错误。 

文档

初中说明文必备知识集锦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总结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二、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三、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