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00:09:13
文档

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因此二者没有什么不同。答:这种说
推荐度:
导读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因此二者没有什么不同。答:这种说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

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

政治经济学部分

一、辨析题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因此二者没有什么不同。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2)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产生出相对剩余价值,只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所以,尽管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但是二者是不同的。

二、简答题

1.分析资本积累对资本构成的影响。

答:(1)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资本的构成包括资本价值构成和资本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 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马克思理论中所指的资本构成,一般是指资本有机构成。

(3)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然努力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努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这样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便必然提高。同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设备的采用必然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这样,总资本中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比例必然下降。所以,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增大,投入到劳动力的资本可获利润增大,资本总量增大。全部资本由于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比重扩大,而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比重则相对下降,所以,比值是提高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2.分析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刺激当前农村需求的意义。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三、论述题

1.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比重”的意义。

答: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主要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它是衡量国民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对于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树立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的信心、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改革开放以来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由于消费乏力,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过热和进出口贸易比例严重失衡等弊端。由于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者,但中低收入者通常没有资本等生产要素,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劳动报酬,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潜力就在这些人身上。

(2)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可以缓解劳资冲突,充分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更多的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不断增多的劳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抑制了他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3)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可以缩小差距,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付出劳动就要获得劳动报酬,付出的劳动越多,获得的劳动报酬也应该越多,这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4)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太低会使劳动者丧失许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进而导致劳动者素质的降低,最终对企业的经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长期的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

(5)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可以减轻再分配的调节负担。初次分配合理可让低收入者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对于控制国民收入分配畸形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从而能减轻再分配的调节负担。

(6)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契合“”和“更加注重公平”这一一脉相承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执政理念。在初次分配中提高按劳分配的份额,让劳动者的工资报酬能够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不断地提高,并且让劳动者的福利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多,这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南。

2.理解对非公有制经济“非禁止则自由”的新思路。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西方经济学部分

四、图形分析

图1-1  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其中,表示价格,表示总供给,表示收入。

1.的意思。

2.图形1与图形2的为什么不同?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五、经济体有三个不同的收入阶层A、B、C。其中,代表收入,代表消费,1代表第一个时期,2代表第二个时期,且,,,,,,,,经济体由非收入因素决定的消费水平为常数且在这两期保持不变。

1.写成、的代数式。

2.相较于有何变化并给出原因。

答:(1)假定经济体由非收入因素决定的消费水平为,则有:

收入阶层A在第一期的消费可表示为:,在第二期的消费可表示为:;

收入阶层B在第一期的消费可表示为:,在第二期的消费可表示为:;

收入阶层C在第一期的消费可表示为:,在第二期的消费可表示为:。

(2)对于收入阶层A,收入变化无法判断。由于,,故不能确定、的大小,即不能确定阶层A的从第一期到二期的消费支出是增加还是减少还是不变。

对于收入阶层B,由于,,故可知,即收入阶层B从第一期到第二期的消费支出增加。

对于收入阶层C,由于,,故可知,即收入阶层C从第一期到第二期的消费支出减少。

六、阐述伯兰特理论的基本内容,并给出经济学含义及其局限性。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七、贸易前国内均衡价格低于世界市场价格,联系图形分析自由贸易后对出口国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市场总福利的影响。

答:限于篇幅原因,想要获得完整版真题及解析请加入经济学考研备战群

八、价格上升会导致人们对该商品消费的减少,这是经济学家也非常肯定的。但工资的上涨是否会使人们增加劳动供给,经济学家也不能肯定。运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这两种情况。

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1)对于正常物品而言,商品降价导致的收入效应为正,即收入效应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因此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合力下,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是增加的,如图1-3所示。

图1-3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背弯的形状。如图1-4所示。因此,工资上涨是否会使人们增加劳动供给是不能肯定的。

图1-4  劳动供给曲线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真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 

最后,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文档

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资料,经济学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解答。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考研真题及详解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因此二者没有什么不同。答:这种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