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和时段内,从长远利益出发,按照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总体安排或部署。
理解概念把握的要点
①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合理配置,既定量、定位、规定用途;
③核心内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确定土地利用布局
④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数量、质量、区位)。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⑤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
作用:①是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②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③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特征: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控制性、权威性
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合理组织、规范监督
基本模式:总体蓝图模式、指标控制模式、用地指标和用地分区相结合的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模式
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 准备阶段、专题研究阶段、拟定供选方案阶段、方案优选与可行性论证阶段、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
专题研究阶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供需分析与预测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全面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及土地利用规律,分析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土地评价: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与预测 :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1)常规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并行”(2)具体方法:多目标决策方法、系统工程方法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的情况下,用以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所提出的一套措施,和方案。
特点 :1、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先行军。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深入和补充。3、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措施4、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内容: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意义:1保证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粮食安全 2协调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用地的关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3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1)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完整性的原则。(2)程序:准备工作、耕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保护指标的确定与分解、基本农田布局、保护措施的制定、成果整理和制图
基本农田保护的范围:(一)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二)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三)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1.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2.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3.土地复垦:广义的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的土地复垦是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概念:是指在规划区域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规划区域内未利用、暂时不能利用或已利用但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确定实施开发、利用、改造的方向、规模、空间布局和时间顺序。
特点:宏观性和战略性;控制性;五级规划体系。
目的:有计划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协调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与国家各项建设活动的关系;为制定项目投资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提供依据。
程序:准备工作、调查分析、拟定规划供选方案、协调论证、确定规划方案、规划审批报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概念: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在项目区内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布置,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产权调整与利益分配所作的安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际上属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类型:农地整理项目规划、建设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程序:选择土地整理单元、编制土地整理规划、审批土地整理方案、编制土地整理实施、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规划: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田间道路工程规划、生态防护工程规划
城市土地整理的运作程序:选择土地整理单元、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方案设计、批准城市土地整理方案、组织城市土地整理的实施、检查验收并确权登记
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理论核心: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土地区位理论
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指导意义: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三、持续利用理论:可持续性、持续发展
指导意义:1.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2.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四、生态经济理论
1.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
2.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生态系统平衡是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一种状态标志。系统的运行目标就是实现其平衡状态
指导意义:1.土地利用是自然技术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和生态经济问题的统一2.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
五、人地协调理论:环境决定论、征服自然论、协调论
指导意义:1.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2.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六、系统工程理论:霍尔三维结构图
指导意义:土地是一个系统、土地利用实际上对系统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
土地用途管制: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
认识:是一种约束机制,行为;是一种法定用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擅自改变用途行为为非法。
特点:强制性、整体性、行政性、法律性
规则:规则通则、规则细则
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法律手段,并且可以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
内容:1基本内容:用途分区和分类;规定用途和使用条件;土地用途登记;对土地用途实行审批许可制;进行监督检查等2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3农用地管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目的(摸清家底、找出问题发掘潜力、提供依据):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②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③土地资源数量分析④土地资源结构分析⑤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⑥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⑦土地潜力分析
搜集的资料:规划区域内自然情况资料,社会、经济情况资料,土地利用情况资料,其他有关资料
方法:(1)基本方法:①动态分析法;②指标对比分析法;③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方法(3)土地资源动态变化分析方法(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方法(5)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方法(6)土地潜力分析方法
评述:(1)基本情况概述:地理位置、行政辖区范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生态条件等(2)土地利用现状: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主要问题;(3)提出土地利用的建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建议。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目的意义:是凸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是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的前提和基础;为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实践提供了根本保证。
指导思想:1。以国家和上级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为依据2。因地制宜,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谋划3。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4。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5。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依据:1。国家和高一层次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2。地区土地利用的问题与开发方向3。社会生产与生活发展的需要4。区内资金、技术的可能性
程序:明确初始目标→进行目标预测→进行目标优化→建立目标体系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概述
是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规划期间各业用地的需求量和用地规模。
内容:农业土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