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聚集”等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了解“双龙洞”的特点,积累优美语句。
3.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叶圣陶爷爷去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播放双龙洞小视频)。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板书课题,释题: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3.介绍作者。
叶圣陶(1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代表作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本文选自他的《小传十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出课文中的新词。
(1)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油桐、映山红与杜鹃、石钟乳和石笋等。(出示图片)
(4)指导难字的书写。
指导“蜒”“臀”的写法。“蜒”是左右结构,右部注意与“廷”的区别。“臀”是上下结构,上部最后一笔是捺。
默读课文,圈画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试着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并用课文中的话复述一遍。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的景物特点。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回顾复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顾生字新词和作者的游览顺序。
(1)理解“蜿蜒”。先根据图片理解词义,再联系文本品读,了解双龙洞名字的来源。
(2)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呢?选取小导游完成流程图。
2.回顾游记文体。游记除了交代流程,还要描写相关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这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
1.作者去往双龙洞途中写了哪些美景?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小组成员交流感受。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①想象美景。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②出示映山红及春天山景的图片,感受景色的美丽。
③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找一找句子中包含的反义词,体会运用反义词的好处。(宽与窄;缓与急。作者巧妙运用两对反义词准确地展现溪流的形和声。)
②体会作者的心情。自由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溪流的节奏美,读出声调变化。
③体会写法。作者如何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烘托了当时的游兴之浓。)
2.外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来描写的?小组成员交流感受。
(1)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①结合关键词,体会外洞特点。
②发现写法,谈谈感受。(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3.理解“孔隙”词义及其特点,作者怎样来描写的?
(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出示去掉四个“小”字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
②发现写法。(用设问修辞具体说明小船的小,以此来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过孔隙的姿势和感觉。)
②触摸身体,体会仰卧姿态。
③作者有什么感觉?结合关键词语谈谈感受。(“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即使这样也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可见孔隙的窄小。)
④创设情境,学生模拟过孔隙:2名同学当工作人员拉模拟船;1个同学当乘船者念独白(体会过孔隙的紧张感,配乐伴奏,指导朗读)
4.交流内洞的特点,作者怎样来描写的?小组成员交流感受。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①理解: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多样,颜色各异,非常壮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景观奇特,值得观赏。
②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③有感情地朗读。
(2)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①理解:“十来进”的大小,想象内洞的大小,感受内洞的大。
四、拓展练习。
小练笔:观察千山一线天的图片,仿照课文中作者过孔隙的描写,写出见闻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小练笔。
2.背诵喜欢的段落,摘抄优美语句。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记
游程 途中 外洞 孔隙 内洞
特点 明艳 宽敞 窄小 黑、奇、大
在精读重点语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特点的低矮短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这一段我进行重点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为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通过运用“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洞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