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5B)
谱图中总共有六组峰,峰面积之比为:2:2:1:1:1:1。由于苯乙烯分子总共8个氢原子,因此峰面积之比即为不同种类氢原子个数之比。结合苯环氢化学位移为7.27分析,不难得出,从低场到高场这六组峰分别为:
7.41(2H, d):芳环上的H ,大致为双峰,表明邻近碳上有一个H ,故为苯环上A ,A’碳上氢原子的信号;
7.34(2H,t):同样是芳环上的H ,大致为三重峰,表明邻近碳有两个H ,故为苯环上B ,B’碳上氢原子的信号;
7.25(1H,tt):同样是芳环上的H ,根据峰面积只有一个H ,只能是苯环上C 碳上氢原子的信号,与A ,A’碳上氢原子、B ,B’碳上氢原子偶合会产生tt 峰;
6.72(1H, dd, J 1=12Hz ,J 2=17Hz):为H x ,化学位移移向低场,3J X-M =17Hz ,3J X-A =12Hz ;
5.75(1H , dd, J 1=17Hz ,J 2=2Hz):为H M ,由J 值判断;
5.25(1H, dd, J 1=12Hz ,J 2=2Hz):为H A ,由J 值判断;
此外,也可通过烯氢被苯环取代后,剩下的三个烯氢原子化学位移为同>顺>反来归属上述三种烯烃氢原子。
60MHz 核磁
化学位移δ(ppm ) 300MHz 化学位移(Hz ) 132Hz
δ=ଵଷଶு௭ൈଵలൈଵలு௭=2.20 ppm ν=2.20×300×106Hz×10-6=660Hz 226Hz
δ=ଶଶு௭ൈଵలൈଵలு௭=3.77 ppm ν=3.77×300×106Hz×10-6=1131Hz 336Hz
δ=ଷଷு௭ൈଵల௭ൈଵలு௭=5.60 ppm ν=5.60×300×106Hz×10-6=1680Hz 450Hz δ=ସହு௭ൈଵల
ൈଵలு௭=7.50 ppm
ν=7.50×300×106Hz×10-6=2250Hz
(5D)
从谱图中可知,峰面积之比为1:4:1:1:1:2:1:1:6,峰形较复杂 根据化学位移可知,5.0-6.5 ppm 的信号应该是烯氢所出,3.85 ppm 为与羟基相连CH 的出峰,其它信号为与非吸电原子相连的饱和碳氢所出。
6,7,8号碳原子处于一个共轭体系中,使7号碳上氢核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化学位移为6.35 ppm ,被相邻碳的两个端烯氢裂分为(1+1)(1+1)=4,即dd 峰(J 1=10.5 Hz ,J 2=18 Hz )。通过计算确认:5.25+1.24+0+0=6.49 ppm
通过峰形和偶合常数可知,5.26 ppm 处的d 峰(J=18Hz )应为H b 。其它的由于偶合和峰重叠,较难辨认。通过计算可大致推测5—5.5ppm 之间氢的归属:
Ha=5.25+0+0+(-0.05)=5.2
Hb=5.25+0+0.02+0=5.27
Hc=5.25+0+(-0.022)+(0.02)=5.05
Hd=5.25+0+0.02+(-0.28)=4.99
4号碳上的氢核由于羟基的吸电子诱导作用,化学位移移向低场,在3.85 ppm 处,虽然很容易辨认,但其峰形比较复杂,不能用简单的n+1规律解释(不是5重峰)。根据结构,由于4号碳为手性碳,与它相连的两个CH 2中的两个氢都不等价,所以该氢核可能被邻碳4个不等价氢核裂分为(1+1)(1+1)(1+1)(1+1)=16个峰(即dddd 峰),但由于碰巧四个偶合常数的关系为J 1 = J 2 = 2J 3 = 2J 4,导致信号相互叠加,产生1:2:3:4:3:2:1的tt 峰形(虽为7个裂分峰,但不
能称之为七重峰)。裂分示意图如结构式旁。
5号碳CH 2与手性碳相连,两个氢不等价,化学位移分别在2.25和2.48ppm 处,分别被裂分为dd 峰。另外,因其处于烯丙位,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类似地,3号碳上CH 2的两个氢也不等价,被裂为ddd 峰(1个同碳偶合,两个邻碳偶合),位于1.31,1.45 ppm 处。
1.85ppm 处的峰为2号CH 碳氢信号,理论上可能出ddqq 峰,但由于某些偶合常数相近,峰数目会减少。另外,积分面积为2,里面包了羟基氢峰,峰形也变宽了。羟基氢可用重水交换识别。
化学位移为0.95 ppm 处,积分面积为6,应该是1,10号的甲基(由于手性中心缘故,两个甲基也不等价),其峰形貌似t 峰,其实为两个d 峰(部分重合造成,可通过添加氘代苯或用600MHz 的核磁测试来分开两组峰)。
9.
由结构式分析可知,谱图中五组峰氢原子的比例为(低场到高场):1:1:1:3:3,且积分比相同。
醛基氢原子:δ=10.14 ppm ;
Ha ,Hb 为自旋系统AB ,分别对对方裂分成两重峰。可通过计算确定化学位移范围:
Ha=7.27+0.58+(-0.13)-0.09-0.37=7.26(与7.55接近)
Hb=7.27+0.21+(-0.13)-0.43-0.09=6.93(与6.86接近)
此外,由于甲氧基和苯环形成p-π共轭,电子流向苯环,使得Hb 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升高,屏蔽效应增强,化学位移移向高场,为6.86 ppm ;醛基具有一定的吸电子能力,Ha 周围电子云密度下降,去屏蔽效应增强,化学位移为7.55 ppm 。
由于醛基的去屏蔽效应比溴更强,故与醛基对位甲氧基化学位移可能为3.87 ppm ,溴邻位为3.76 ppm 。
10.
(A)
首先计算不饱和度:Ω=1,可能含有一个双键或羰基。
四类氢核且比例为:3:2:2:1,表明此比例数值即为相应的基团氢数。
1.3(3H, t, J=7Hz) :CH 3-CH 2-
3.6(2H, q, J=7Hz) :CH 3-CH 2-
上述两类信号的J 值相同,可推测结构片段CH 3-CH 2-,此外,对于亚甲基而言,化学位移偏高,可能与吸电子基团(氧原子)相连。
4.15(2H, s):单峰,周围为无氢的碳或其他杂原子,可推测-OCH 2- 12.1(1H, s):推断-COOH
根据分子式,与乙基相连的氧应该与-OCH 2-中的氧为同一个氧,否则氧原子数目就超出了。因此推测结构为CH 3CH 2OCH 2COOH
(B)
首先计算不饱和度:Ω=1,可能含有一个双键或羰基或环。
有两个氢可被重水交换,因分子式中杂原子只有氧原子,所以推测含有两个-OH
1.29(3H, d, J=7Hz) :CH 3-CH-
2.35(2H, d, J=7Hz) :-CH 2-CH-,且另一端相连的应当是弱吸电子基;
4.15(1H, 六重峰, J=7Hz):根据裂分数目和J 值,可以判断如下片段:CH 3-CH(O)-CH 2-,另外,化学位移较大,推测其上连有氧原子。
结合分子式中的原子数目,可以推断含有羰基或环(可排除)。
综上所述,可推出最终结构:
(C)
首先计算不饱和度:Ω=1,可能含有一个双键或羰基。
3.5(3H, s) :CH 3O-
3.8(3H, s) :CH 3O-
结合分子式,还剩一个碳原子(因不再有氢,所以必须为叔碳),那么不饱和度
只能是由一个环来消耗,可能的结构式只能为:
但此结构中两个甲氧基等价,与题中信息不符。所以推断有两个含氢基团共用一个氧原子,则此时剩下CO未用,推测为羰基,不饱和度与题符合。
综上所述,可推出最终结构:
11.
首先计算不饱和度:Ω=2,表明结构中可能存在C=C或C=O或三键。
紫外光谱在280nm有弱吸收峰,推测有羰基。
红外光谱1715cm-1和1735cm-1有吸收峰,证明有两个羰基,且推测分别为酮羰基和酯羰基。
核磁氢谱上显示五组峰,峰面积之比:3:2:2:2:3,结合分子式中氢的总数,比例的数值即等于不同类氢原子的数目。
3.7(3H, s):CH3O-
2.75(2H, t):-CH2-CH2-
2.6(2H, t):-CH2-CH2-
2.75(2H, t)和2.6(2H, t)可由向心规则判断出两组峰构成一个自旋系统,且两端与不含氢的弱吸电子基团相连(由化学位移推测很可能是羰基)
2.5(2H, q):-CH2-CH3
1.1(3H, t):-CH2-CH3
至此,可推出三个分子片段:CH3O-,-CH2-CH2-,-CH2-CH3(注意:分子中有3个CH2片段,到底哪一个与CH3相连,哪两个CH2相连要根据J值判断),结合分子式,还有C2O2没有用,想到有两个不饱和度,推测是两个羰基。
最后结合各个峰的化学位移、裂分情况,组装5个片段,可推测出该化合物的结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