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十四章(1.2)p20—20 第十五章(2)p40—48
八〈下〉第二十三章(2)p48—58
七〈上〉(1)饮食与营养p44
营养物质分为 有机物:能燃烧,加热时变成炭(蛋白质、糖类、脂肪等)
P47 无机物:不能燃烧,加热时不能变成炭(水、无机盐等)
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 p48
(2)营养物质的作用p49
糖类: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蛋白质:构成细胞必不可少的成分,还能用于更新和修补组织细胞,提供能量。
脂肪:提供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40%,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和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
P66 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60%--70%,是人体最好的润滑剂和溶剂,人体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又称矿物质。人类的一些疾病与各种无机盐的不足有关。
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物质
维生素种类
(3)合理的膳食p54
全天热量分配以早餐30% 午餐40% 晚餐30%为宜。
合理膳食不但要保证供给一定数量的各种营养物质,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
合理膳食 主副食 合理搭配
粗细粮 合理搭配
P55—57 荤素 合理搭配 p58 食物“金字塔”
三餐 合理搭配
饮食定量
(4)人体对事物的消化吸收p59
消化:是原来分子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易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消化包括:食物被牙齿咀嚼、被舌搅拌、在肠胃中被搅拌和输送、以及食物在消化酶作用下分解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p59
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胆囊)肠腺p60图
小肠绒毛: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p62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 1.小肠长(5—7m)人体消化道最长部分
2.内壁上有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增加吸收表面
积
3.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4.又许多消化液:胰液,肠液,胆汁
1.淀粉 口腔(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小肠(肠液胰液酶)葡萄糖
2.蛋白质 胃(胃蛋白酶)初步消化(多肽)小肠(肠液胰液酶)氨基酸
3.脂肪 小肠(胆汁) 脂肪微粒 小肠(肠液胰液酶)甘油和脂肪酸
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图p63食品安全p
(2)人体的呼吸p114
人体呼吸系统方位图p115
咽:气体与食物共同通道 气管:(与支气管都是呼吸道) 纤毛 粘液 清洁 湿润作用 支气管 肋骨 鼻:鼻毛:阻挡灰尘清洁作用 鼻黏膜:温暖空气 黏液:保持湿润 喉:气体通道器官 肺:气体交换场所
人体通过呼吸运动,使胸廓容积有序扩大与缩小,从而完成气体交换
呼吸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外界气压压气→吸气
呼吸肌舒张→胸廓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压压气→呼气
P120气体交换 (肺活量取最大值 胸围差取平均值)
八〈上〉(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p3
人体的血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p3
人体内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血管种类 | 特点 p15 |
动脉 | 管壁较厚、管腔较小、弹性较大、血流速度快 |
静脉 | 管壁较薄、官腔较大、弹性较小、血流速度较慢 |
毛细血管 | 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细胞一个一个通过) |
P4 静脉能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 送回心脏,大多分布在较浅部位,体表可以看到。
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数量多,分布广。
静脉中有静脉瓣,使血液流回心脏时不受重力干扰。
急救:涌:静脉出血 按压远心端
渗:毛细血管出血
喷:动脉出血 按压近心端
心脏p7—8 心壁:心机构成 血液流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心脏结构 左心房←肺静脉
四个腔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房室瓣╲ 防止血液回流
瓣膜 动脉瓣╱
上房下室 左右相反 房连静 室连动
血液p11—12 血浆→运输血细胞、养料、废物
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血细胞 白细胞→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止血 凝血
P13报告化验单
体循环 肺循环 p17
耳p46 外耳(接受声波):耳廓 外耳道
中耳(传到声波):听小骨 鼓室 鼓膜
内耳:前庭 半规管(与晕车有关)耳蜗
听神经
咽鼓管
耳聋 1.传导性耳聋:鼓膜 听小骨受损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受损
八〈下〉(2)传染病的预防p48(部分信息p58资料库)
传染病:指由致病的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才能生存
传染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传染病流行要三个环节: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能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p54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p55—56
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存在于患者血液、精液、唾液、乳汁、泪液等液体中。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传染病分类p58
按病原体分类 1.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腮腺炎 麻疹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艾滋病 狂犬病 水痘
2.细菌性传染病:肺结核 百日咳 细菌性痢疾 破伤风 淋病
3.寄生虫性传染病:蛔虫病 绦虫病 蛲虫病 丝虫病 血吸虫病